精神病态:没有小邪恶就没有成功
去年震惊一时的白银连续杀人案凶手落网,让人们欣慰的同时又深感恐惧。人们完全想不出那个看似普普通通的“老实人”居然会疯狂地残害女性(甚至包括只有8岁的女童),而他却同时又过着有妻儿的生活。并且让认识凶手的人们感到特别可怕的是,当年人们讨论白银案的时候,凶手特别热衷于谈论种种凶杀的细节,而谁都没有料到他居然是在津津乐道自己的回忆。
有人说,一般的凶手犯了案,不是投案自首就是亡命天涯,万万没想到这位犯人居然会云淡风轻地过着他的小日子,完全不受影响。怎么看这都不是一个普通的杀人犯,虽然还没有确切的证据,但我们很容易察觉到凶手有反社会人格,或精神变态人格的可能性很高(反社会人格是一个大类,精神变态人格只是其中一种)。
所以,我们要如何辨识精神变态者呢?
所谓精神变态人格,一般被看作是一种人格障碍,典型特征是反社会行为、无同理心、不知悔恨、不知畏惧、对冲动缺乏抑制力。
要判定一个人是否有精神变态人格,最主要的有三点:
1.抗压力强,毫无畏惧。(这一点主要是由于精神变态者的杏仁核有缺陷,无法感知恐惧这种情绪。)
2.无抑制力,缺乏自控。(缺乏对冲动的自控,需要即刻满足。)
3.冷酷卑劣,无同情心。
因此精神病态是一种个体表现在人际关系、情感、生活方式和反社会特质等方面的人格障碍,包括欺骗、操纵、自我中心、无责任感、冲动、刺激寻求、行为控制力差、感情浅薄、缺乏同情心、罪恶感和自责、男女关系混乱以及其他违反伦理和反社会的行为。
这种控制人格是无法人为训练形成的,它的成因也无法只用后天环境来解释,必须考虑基因对大脑形成过程的影响。其实精神病态反映的是我们的大脑中的一些回路,回路会控制我们的决策、感觉。比如,明明是一个不道德的做法,但这个人做起来却没有罪恶感,那下次他这么去做的可能性就会提高。对于精神病态者来说,如果他从不道德中获得了快乐,那就更倾向于不道德的行为。这就是一种回路,“不是我坏,而是我没感觉后果有多严重呀!”
精神病态最初被定义为一种以反社会心理和行为为特征的人格障碍,虽未被收入《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却一直被认为是反社会行为的预测指标。早期对精神病态的研究主要局限在临床和变态心理学范围内,被试主要是罪犯和精神病人。但随着研究深入,Hare、Lilienfeld和Andrews对上述刻板印象提出了异议,在他们看来,亚临床阶段的精神病态更像是一种人格特质,精神病态者并非个个都是病人或罪犯,正常人也有病态心理和病态行为。由此,精神病态成为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被试逐渐扩展到普通人群。
总结马基雅维利主义、自恋和精神病态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则会发现:
(1)尽管马基雅维利主义与自恋的共同之处较少,但两者在缺乏共情上仍然保持一致。两者之间的差异表现在马基雅维利主义者行为低调、收敛、讲求实用,自恋者更愿意自我炫耀、展示优越性。自恋对控制人格的独特贡献在于其特权感和优越感,自恋者自我感觉良好,他们认为自己天生有资格被人尊敬和崇拜。不过自恋与马基雅维利主义和精神病态的差异在于自恋者更需要来自社会的认可,因此很少表现出反社会行为。
(2)马基雅维利主义与精神病态拥有较多共同因素,冷酷无情、麻木不仁、无视传统道德是他们共同的标签。两者之间的差异主要在于精神病态者更容易表现出社会适应不良和病态行为,而这种现象却很少出现在马基雅维利主义者身上。因此马基雅维利主义与精神病态虽然都是反社会型人格特质,但精神病态代表了反社会型人格消极和失败的一面,马基雅维利主义则代表其积极和成功的一面。
(3)自恋与精神病态的共性在于两者都与攻击性和冲动性相关,然而自恋者和精神病态者的攻击性和冲动性的来源显然并不一样。有研究发现自恋者的攻击性来自他人对自我的威胁,而精神病态者的攻击性是对外界挑衅的反应;自恋者的冲动行为主要是为了获得优越感的冒险行为,而精神病态者的冲动行为则主要因为自我控制能力差。
以上可说明,我们每个人都多多少少具有控制型人格的某些特征,综合的复杂度决定了自我的行为、境遇以及处事风格。而这样的综合性也许会让我们成为一个欺凌者抑或受害者,比如在各种工作场所中,欺凌是常见的现象。据统计,在美国有将近一半的员工曾经成为欺凌的受害者,或是见证过同事受到欺凌。最常见的欺凌行为包括指责莫须有的错误、非言语的敌意、随意贬低他人的想法等等。
来自沙巴医科大学的Linton等人调查了224名有工作经历的加拿大大学生,要求他们完成了欺凌方面的问卷和性格问卷。
结果显示,有37.5%的被试报告说,自己在过去的6个月中至少每周受到一次欺凌。另有17.4%的被试报告说自己曾以这样的频率欺凌他人。而有趣的是,在这些人中,有89.7%的欺凌者同时也是受害者,有41.7%的受害者同时也是欺凌者。
然而也有许多研究表明,这些黑暗性格的“小邪恶们”也许会帮助人实现目标。因为控制人格是与一些帮助我们成功的特质相关的,比如能展现外倾的社交性,对未知的经验保持开放,别人不赞同时也能保持自信。
Scott.J.Dickman的一项研究发现了控制人格和冲动的关系,他把冲动分为两种:建设性与破坏性冲动。建设性的冲动是创意、热情、敢冒险、迅速做决定,比如,大部分时候,我们能快速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而破坏性的冲动是骚动、分心、错误地做决定,比如,我事先没想好就做了,效果并不好。
研究结果表明了精神病态与破坏性冲动的相关性,自恋与建设性冲动的相关性。更有趣的是,权谋主义和这两种冲动都没什么关系。所以,如果一个人内心的“权谋小邪恶”比自恋和精神病态多,那么,不管个人意图如何,他也能排除艰难,达成目标。
正所谓没有人是绝对的,我们的邪恶面和光明面共存,并且我们的思想、信念、欲望,天然就是有亲社会取向的。所以,即便那些小邪恶们冒出来了也不用太过担心。其实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思想、信念、欲望和别人的区分开,这才是获得和谐社会关系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