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奇怪的邮件
“失业”之后,我不断地向各大网站投稿,反响不错。不久便收到了几家大型出版社向我发来的出书邀请。我万万没想到,出版社策划的选题出奇地相似,比如——
《再见,电通!我的社交媒体使用秘诀》
《向大企业说不!如何运用社交媒体赚钱》
《流量即盈利!网络写作方法》
对于这些邀约,我统统不失礼貌地回绝了。我心想:天呐,原来市场上受欢迎的是这类书啊,我的心情顿时一片灰暗。
正所谓“柳暗花明又一村”,某日,钻石出版社的今野良介先生给我发来一封热情洋溢的邮件,他的想法与我产生了巨大的共鸣。其实,邮件内容没有必要给读者朋友们看,但为了让大家感受到今野先生的真诚与热忱,下面全文转载他给我发的第一封邮件内容。
田中泰延先生:
您好!
我叫今野良介,在钻石出版社从事商业图书的策划编辑工作。此番与您联系,希望能与您合作出版一本书。
图书的选题名是《可信赖之人的语言》,下面我将介绍其主要内容。假如您对这个题目有一丝兴趣,我希望能与您直接见面,详细探讨相关事宜。
我想通过这本书实现一个愿望:让“诚实的作者”越来越多,让人们在网络上真诚地交流,让网络上的内容因此而更加真实。
作为一名图书编辑,我致力于出版以“文章表达”为主题的图书,并将其当作自己毕生的事业。目前,有许多人正在苦恼自己的文章无法传情达意,而我最近发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章的作者谎话连篇”。
在我看来,除了明目张胆的恶意撒谎,作者的谎言还包括很多种,比如文章的内容不是自己的真实想法,原封不动地照搬别人说过的话,抑或是对所写的对象实际上并无爱意。当然,有时我们不得不撒谎,不得不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关系说一些违心的话。但是,随着小谎言的积少成多,撒谎就变成了习惯,人们沉浸在自己的谎言构建的世界里,阻碍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
因此,我想请您来谈一谈文章中的谎言是什么,它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我将据此设计这本书的结构。我希望广大读者在读了我们出版的书之后,能够判断对方是否在说谎(是不是可信赖之人),并且学会用饱含真情实感的语言来表达,写出传情达意的文章。不知您是否愿意和我一道创作出这样一本书呢?
至于为什么要拜托您来执笔,那就说来话长了。我拜读了您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大量的消息,尤其是注意到您与粉丝们的互动交流,发现您能够瞬间分辨说谎话的人以及冷漠地伤害他人的人。您不厌其烦地回复粉丝们的问题,同时又敏感且极其准确地应对他人的恶意评论和谎言。此外,我就是单纯地喜欢您写的文章,特别是您对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评论和《会议》等的影评,它们不仅诠释了“从客观上讲,该作品具有何种意义”,还将重点放在“自己感受到了什么,喜欢其中的哪一点”上面,所以您的文章能够直击人心,让人读后心情大好。
总之,如果由您援笔为文,定能剖析谎言的结构、谎言引起的不良后果等,说明怎样才能真诚地表达,指出书写真情实感的重要意义。因此,我向您提出这一不情之请。
感谢您能抽出宝贵的时间看完这封冗长的邮件,我非常期待您的回复。
顺祝文安。
今野良介
这封邮件传达的请求之意过于热情,我读完后心里有些忐忑不安,便暂时把它搁置起来。它还令我想起了另一件事,某日,小说家“燃烧的外壳”[4]给我寄来了他的处女作《我们无法长大》的第一稿全文,他在信中告诉我:“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写这本书,反正已经写出来了,请您帮我把把关,如果您觉得这本书的内容质量不行,请您直说就好。”
今野先生的选题要比《再见,电通!我的社交媒体使用秘诀》之流好太多了,但我不明白他的用意。后来,他又发来一封内容长达60行的邮件,开头便直奔主题,“请您务必写一点东西,就算是为广大读者写的,您不写的话他们就搞不懂如何真诚地表达。我列出了几个问题,想请您指点一二”。以下是摘录的邮件中的部分内容。
· 在漫长的人生旅程中,“回忆”是如何变化的?都说酒越陈越香,那么回忆的滋味也会发生变化吗?
· 令读者钦佩的见解是什么样的?
· 在深入思考问题时,只要一抱怨毫不相关的话题就能产生灵感,这是为什么呢?
· “写出自己想读的文章”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
在邮件的最后一行,今野先生再次劝说我写这本书,但当时的我仍然十分犹豫。于是,我找朋友商量了一下,一位是《被讨厌的勇气》(也是由钻石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的作者之一古贺史健先生,另一位是著名撰稿人、“HOBO日刊糸井新闻”的创始人糸井重里先生。
他们对今野先生的提议都没有表示反对,我就勉勉强强地答应了。此后我找了各种理由,拖延了大半年,期间今野先生给我发来的邮件多达几万字。没办法,我终于开始动笔创作本书。今野先生可真是个“奇怪”的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