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序
本书是一部非典型的“佛系”“劝退”写作方法论,这篇译者序是我写过的唯一一篇非典型的译者序。
我是一个挑剔的译者,不以翻译为生,所以对出版社提供的图书选题挑三拣四,向来只翻译自己感兴趣的图书。与作者田中泰延先生一样,我对市面上的各种教授文章写作的教程、速成攻略的书籍嗤之以鼻。我认为,真心想要学习写作的话应该认真研读《文心雕龙》。但是,当我翻阅了这本书的日文版后,当即决定接受它的翻译工作。按照作者的说法,人生是孤独的,写作是孤独的,我认为翻译也是孤独的,我与作者在孤独中邂逅并产生了共鸣。
之所以说这本书是“非典型”的写作方法论,是因为从结构上看,本书与一般的写作教程区别不大,它主要论述了写作的内容(写什么)、写作的受体(写给谁)、写作的方法(如何写)以及写作的原因(为什么写),但作者反复强调本书不是以商业为目的的写作秘籍,这其实是在否定大家趋之若鹜的“实用性”。“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本书中,作者并未专门传授写文章的具体方法或技巧,而是通过写作的方法论教给我们人生的哲理。
之所以说“佛系”,是因为我们要为自己写作,写出自己认为有意思的、自己想读的文章就好,自己开心、自己满意比刻意取悦读者更重要。不论别人如何评价我们的文章,我们都不必为之喜悦或愤怒,不必活在别人的世界里,过好自己的人生即可。
在作者看来,写作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可以排遣人生的孤寂,与读者建立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孤独的人生中,没有什么事比与他人的邂逅更幸福了”。他提出的“接触事象、描述意象”的方法能够使文章言之有物、饱含真情实感,避免无病呻吟。只有如此,文章才有意义,自己读起来才会觉得有趣,进而吸引读者,使素未谋面的人、相隔千山万水的人产生共鸣,我想这也是从另一个层面阐释了“写作缩小了世界的范围”的意义。
之所以说“劝退”,是因为作者现身说法,证明写作是个苦差事,不能幻想靠写作走红。靠名气赚钱的方式有很多,“依靠写作获得社会认可是不划算的”。作者调侃自己不得不大半夜忍住睡意、腰酸背疼地敲键盘,但是收入远不如大学时代曾一同创业、现在成为上市公司CEO的同学们。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仅仅是把现成的日语书翻译成中文就已经累到脖子僵硬,年纪轻轻就已经平添不少白发,更何况是写原创文章的人?然而,我们都在“坚持”与“放弃”的岔路口选择了前者,因为文字充实了我们的内心,带领我们走向幸福。
我们不能因“佛系”“劝退”而断定作者的态度是消极的。相反,写作是“孤身一人的创业”,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调查,需要扎根于第一手资料,需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巨大勇气。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在微博或微信公众号上发表自己的观点,点击量超过10万次的“爆款”文章数不胜数,然而真正有深度、有内涵的文章寥寥无几。把碎片化的信息拼凑成所谓的“金句”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往往会被断章取义、以讹传讹,它或许能够暂时吸引人们的眼球,但从长远来看,它无法赢得读者的信赖。对读者来说,碎片化的阅读固然节省时间,但它削弱了人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作者强调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在督促我们多读书,读完整的经典之作。“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既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学习,也是一种深入调查的方式。通过读书,我们可以锻炼思维,培养洞察力,“没有什么事能比学习、领悟更幸福的了”。
作者人到中年决定“裸辞”,放弃在大企业里薪酬丰厚的稳定工作,专职当写手,在“终身雇佣制”观念占据主流的日本,这是非常令人不可思议的举动。我从中看到了他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文心“本乎道”,即写作的用心要从根本上探索“道”,作者选择的“道”是一条艰难的山路,他想通过文字证明对自己有益的事情也能有益于他人。我最初做翻译的时候,一是出于兴趣爱好,二是出于学习各种知识的目的,现在我明白了我所做的事情的确有益于他人。我的译著涉及文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个领域,我选择的“道”是一座连通时空的桥,使读者朋友们与优秀的作品、伟大的思想相遇。
这本小书很薄,虽然区区十几万字,却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马奈
庚子年春于敬什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