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文杂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捡秋(散文)

每年公历的8月7日到9日,有一个节气叫做“立秋”;她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秋天的正式来临。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十二个月,印象中“春夏秋冬”好像秋天最长;人们总是对“秋”的记忆最深,文人墨客们也是对“秋”的呻吟和感慨最多。

凡夫俗子更不例外,当然包括我。

苹果红了,山楂红了,柿子也红了;奶奶曾经说过:秋天很美。大豆收了,玉米收了,红薯也收了;爷爷经常会说:秋天很忙。

“秋收、秋耕、秋种”,我们鲁南地区通称为“秋收”,豫北则叫“收秋”;可见,天南地北、各省各乡,人们最看中的还是“收”。这并不仅限于农村,因为对所有人来说,大家都知道“收”就是“收获”;但是只有农民的孩子才会知道,秋天还有一项活动,叫做“捡秋”。

陈毅将军曾经说过:我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人民,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当时,从莒县、沂水、蒙阴、费县往南一直到郯城,整个的山东中南部,“小米”一直是主要的粮食作物。

生产队的时候,大家为了抢收,总会有所遗漏和洒落;粮食那么金贵,必然要颗粒归仓。都是自己的同志兄弟、本家宗族,大多数村子的书记和各个小队的生产队长也不会那么苛刻,基本上都会睁只眼闭只眼的任由各家去拾捡,各家拾捡的谷穗也不至于再去充公。

所以,大家在捡秋时要比生产队集体劳动时兴高采烈的多;唯一的遗憾就是地里掉落的实在是太少,虽然大家心里都是这样想,但是这个遗憾,谁嘴上也不敢往外说。

后来,各家单干了,农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了,粮食产量也提高了,夏收的小麦已经足可以满足口粮需要;很多地方,“小米”也慢慢的退出了历史舞台。随着种植结构的丰富,高产而又容易打理、效益高还又好吃的红薯多了起来。人们发现,这个我们方言“地瓜”的东西,总有一些特立独行的会在地下乱窜,等着捡秋的人去体会地下“探宝”的乐趣。

大数据曾经针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在鲁南农村的人做过一个统计,即童年记忆中最深刻的是什么?答案是“焖地瓜”。

其实,这个答案不太准确,标准答案应该是“捡秋时焖地瓜”;因为,在初始收获时,各家都很忙,新收的地瓜都是当场旋片晾晒,没有哪家大人会看着孩子在那偷懒并且“糟蹋”自家的地瓜。

这几年,红薯作为健康食品又金贵起来,不仅走进了超市,大街小巷还出现了很多“烤红薯”的摊贩。

又是一个秋天,头顶着落叶,我犹豫着向卖“烤红薯”的地方走去;不是嘴馋想去回味“焖地瓜”的香味,只是人到中年,忽然意识到:秋天可以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