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影像医学·肝胆胰脾卷(第3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肝细胞性瘤样病变

一、肝局灶性结节增生

【概述】

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占肝脏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8%。以女性多见,男女之比约1∶8。其发病机制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肝内局灶性血管畸形致肝实质血供增加、进而发生肝细胞反应性增生;②肝细胞胆管化生的结果。与腺瘤不同,口服避孕药与FNH的形成并无明确的关系,但有研究提示口服避孕药会促进FNH增长,而停止服药后病灶可能缩小。患者多无临床症状,多不伴有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AFP水平正常,无恶变倾向,预后良好。
病理上,FNH多为单发,多呈圆形,边界清楚,大小不一,但多小于5cm,无包膜,中央可见星状的瘢痕样纤维组织,形成间隔向四周放射而分隔肿块。纤维组织基底部可见异常增粗的动脉,纤维间隔内含有增生的胆管及血管。镜下见肝细胞形态正常,并围绕富于胆管和血管的纤维结缔组织间隔生长,间隔内有单核细胞浸润和kupffer细胞,失去正常肝小叶结构,仍含有正常胆管结构,但不与周围胆道交通。

【影像检查技术优选】

超声主要用于筛查。动态增强CT可以显示病灶滋养动脉及强化特征。MRI对内部结构(尤其是中心瘢痕)的显示优于CT,对于不典型FNH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影像学表现】 1.超声 (1)常规超声:

二维超声可呈低回声、高回声、等回声或混合型;单个多见,一般边界尚清,内部回声可均匀或不均匀,中心瘢痕在二维超声上能清晰显示者并不常见。彩色多普勒CDFI典型表现为从病灶中心至病灶周围分布的条形血流信号,呈现立体形“轮辐样”或“车轮样”血流分布,不典型者常可显示病灶内有较丰富的彩色血流,可呈线状或分支状。脉冲多普勒显示血流为动脉血流曲线,流速常较高,而阻力指数RI常<0.6(图1-7-5-1)。
图1-7-5-1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常规超声表现
A.二维灰阶声像图显示FNH肿块呈低回声区,边界清、内部回声尚均匀;B.FNH典型CDFI表现为从病灶中心至病灶周围分布的条形血流信号,呈现立体形“轮辐样”或“车轮样”血流分布;C.CDFI可显示FNH病灶内有较丰富的彩色血流,可呈线状或分支状;D.脉冲多普勒显示FNH内部血流为动脉血流曲线,流速常较高,而阻力指数RI<0.6

(2)超声造影:

对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诊断有较大帮助。病灶在动脉相早期快速高增强,造影剂从病灶中央动脉向四周呈放射状灌注(即“轮辐样”),动脉相晚期病灶可为均匀的高增强,门静脉相及延迟相则多为稍高增强或等增强等改变。部分病灶在动脉相可出现快速整体高增强,另外,在动脉相及静脉相,部分病例可在病灶中央出现无增强区,多呈低回声或无回声,形态可不规则或星状,此即为中央星状瘢痕,对诊断肝局灶性结节增生有较高特异性(图1-7-5-2)。

2.CT

CT平扫显示肿块密度均匀,呈等密度或略低密度,钙化很少见。可显示更低密度的中心瘢痕,其形态多样,可为星芒状、点状、条状或不规则形,可位于病灶中心,也可偏心分布。
图1-7-5-2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超声造影表现
A.超声造影显示FNH团块动脉相(注射造影剂后10s)早期快速高增强,造影剂从病灶中央动脉向四周呈放射状灌注(即类轮辐状);B.FNH团块动脉相(注射造影剂后22s)病灶迅速达到高增强,内部可见条形无增强区(瘢痕组织);C.FNH团块门脉相(注射造影剂后154s)显示为高灌注,内部条形无增强区(瘢痕组织);D.FNH团块延迟相(注射造影剂后329s)显示为高灌注,内部可见条形无增强区(瘢痕组织)
增强后动脉期实性区域多呈明显均匀强化,反映了病灶血管丰富的特点,有些病灶还可显示供血动脉,位于病灶中心或周边,粗大而扭曲。较大病灶其中央纤维瘢痕无早期强化而呈低密度(图1-7-5-3)。门脉期和延迟期病灶强化表现不一,可为等、略高或略低密度,病灶边界往往不清楚。中心瘢痕延迟强化为其特征,但CT显示率仅20%~40% (图1-7-5-4)。
图1-7-5-3 FNH
A.CT平扫示肝S8段稍低密度灶,中心见条状更低密度瘢痕,周边见粗大扭曲供血动脉;B.增强动脉期病灶实质部分明显均匀强化,瘢痕区无强化;C.门脉期扫描示病灶持续强化,中心瘢痕仍为低密度
图1-7-5-4 FNH
A.CT平扫示肝实质密度均匀,未见病灶;B.增强动脉期见左外叶一明显均匀强化的病灶;C.门脉期扫描示病灶为略低密度,边界不清,未见中心瘢痕

3.MRI

FNH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T 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 2WI呈等或稍高信号,与正常肝实质信号相差不大。当信号不均匀可能是与血窦扩张、脂肪浸润、局灶性充血及出血有关。DWI呈等或稍高信号,FNH多存在轻微的水分子扩散运动受限。MRI对中心瘢痕的显示要优于CT。70%~80%的FNH会见到中心瘢痕,尤其是3cm以上病灶,瘢痕在T 1WI呈低信号,T 2WI呈高信号(图1-7-5-5),主要是由于瘢痕内富含血管、胆管增生及炎性反应等。当纤维成分多、血管组织少或机化时在T 2WI也可呈低信号。小的FNH中心瘢痕不明显,信号较均匀(图1-7-5-6)。大的病灶可见到血管受压征象,但无癌栓形成。
FNH血供极为丰富,增强扫描动脉期实质部分明显均匀强化,几乎接近同层主动脉信号,有时可显示位于病灶中心或周边粗大而扭曲的供血动脉。门脉期及延迟期呈等或稍高信号,极少数FNH因为引流静脉较为丰富而于延迟期呈低信号。中心瘢痕在动脉期多无强化,与瘢痕内血管畸形、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所致造影剂进入缓慢有关,在延迟期通常表现为持续强化,这是由于瘢痕内的纤维成分限制了造影剂的廓清。10%~37%的FNH在延迟期可见到环形强化影,是由受压的肝实质、血管、扩张血窦及炎性反应等因素形成,并非真正的纤维包膜 (图1-7-5-7)。
约20%的FNH影像表现不典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①年龄,80%~95%的FNH发生于30~40岁的妇女,儿童期(0~16岁)的发病率仅占肝脏肿瘤的2%;②大小,85%的FNH直径5cm,12%在 5~10cm之间,而3%的FNH病灶的直径>10cm;③病灶多发;④病灶内出血、坏死和脂肪堆积;⑤无中心瘢痕;⑥中心瘢痕无强化,此类瘢痕为胶原性、缺乏血管;⑦“假包膜”样强化。以上列举的几点FNH不典型表现,从局部看虽为不典型,但从整体分析也许仍较典型,不影响诊断。对于诊断困难的病例,肝细胞特异性造影剂(Gd-BOPTA和Gd-EOB-DTPA)具有重要价值。FNH含有正常功能肝细胞,可以摄取造影剂表现为动脉期强化,但内部胆管结构不与胆道交通致排泄受阻,在肝胆期呈高信号(尤其是环形高信号更具特异性),HCC及腺瘤在肝胆期通常为低信号(图1-7-5-8)。

【诊断要点】

典型FNH征象包括:T 1WI为略低信号,T 2WI为除中心瘢痕以外均匀的略高信号,中心瘢痕在T 2WI上为高信号,Gd-DTPA增强早期有明显强化,晚期为略高或等信号,中心瘢痕有延迟强化,如具备这些征象强烈提示FNH的诊断。MRI特异性造影剂的应用有助于不典型FNH的诊断。
图1-7-5-5 FNH
A.T 1WI示肝右叶膈顶巨大低信号病灶,中心可见更低信号区域;B.T 2WI示病灶为等信号,中心瘢痕为高信号;C.增强动脉期病灶除瘢痕外明显不均匀强化;D.延迟期病灶强化程度下降为略高信号,中心瘢痕延迟强化为更高信号(箭头),周边还可见不完整的假包膜(箭)
图1-7-5-6 FNH
A、B.T 1WI和T 2WI,肝实质内未见异常信号;C.T 1WI抑脂序列见右前叶椭圆形略高信号灶,边界不清;D.增强动脉期病灶明显均匀强化;E.门脉期病灶强化程度下降为略高信号;F.延迟期冠状位扫描示病灶仍为均匀略高信号;G.延迟5min扫描病灶仍为均匀的略高信号
图1-7-5-7 FNH
A.T 1WI示肝左叶低信号病灶,中心可见更低信号区域;B.抑脂T 1WI示病灶为低信号,中心瘢痕呈更低信号;C.T 2WI见病灶为均匀的略高信号,边界清楚,中心瘢痕为更高信号;D.增强动脉期病灶除瘢痕以外明显均匀强化;E、F.门脉期和延迟期,病灶强化程度下降为略高信号,中心瘢痕仍为低信号,周边见环形强化的假包膜;G.延迟5min冠状位扫描示病灶仍为略高信号,中心瘢痕延迟强化呈高信号(箭头),周边完整的环形强化的假包膜显示更加清楚(箭)
图1-7-5-8 FNH
A.增强动脉期示肝脏S8段占位,明显均匀强化;B.Gd-EOB-DTPA增强MRI肝胆特异期呈环形高信号,中心为稍低信号

【鉴别诊断】 1.纤维板层型肝癌

也可见中央瘢痕以及放射状分隔,但在T 2WI呈低信号,多无早期(5min)延迟强化,一般延迟10~15min才可见延迟强化。

2.血管瘤

较大血管瘤也可见中央瘢痕,但此瘢痕内富含纤维,缺少血管及小胆管成分,在T 2WI呈低信号,也无延迟强化。

3.肝腺瘤

通常有包膜,无中央瘢痕,因含有脂肪、坏死、出血而信号极不均匀,增强后强化亦不如FNH明显、均匀。肝胆特异性造影剂有助于鉴别。
二、结节性再生性增生

【概述】

结节性再生性增生(nodular regenerative hyperplasia,NRH)是一种以肝内弥漫分布的、无纤维分隔的小再生性结节为特点的病变,由Steiner于1959年首次报道并命名。尸检发生率约2.6%,多见于成年人,无明显性别差异。NRH的病因尚不明确,常伴有Budd-Chiari综合征、血液及免疫系统疾病、特发性门静脉高压、使用免疫抑制及抗肿瘤药物,可能是肝内门静脉血流不均衡分布所致的反应增生改变。
病理上,NRH表现为肝内弥漫分布小结节,直径1~3mm,少数也可达数厘米;无或仅有轻微纤维化;可见肝窦扩张;结节中央可见门静脉大分支,以供应整个结节血供。NRH常伴有门静脉高压,但是其组织学表现及预后都与肝硬化门脉高压明显不同。患者多无临床症状,少数可有黄疸、肝衰竭表现,预后良好。

【影像检查技术优选】

超声主要用于筛查,定性诊断较为困难。CT可以显示门静脉高压等变化,但对于小的结节通常难以显示;MRI是最佳成像方法,可以显示结节质地及血供特征。

【影像学表现】

在CT或MRI上,NRH表现为弥漫性和局灶性,弥漫性以肝内广泛分布的小结节为主,可融合为较大结节,多伴有门静脉高压影像学改变(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脾大、腹水等);局灶性病变表现为散在分布的肝内结节,大者可达数厘米,多见于Budd-Chiari综合征和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
超声上为低或等回声,病灶较小时不易显示,有时仅表现为肝脏回声不均匀或结构扭曲等改变。CT平扫NRH多为低或等密度,T 1WI、T 2WI均可呈等、低或高信号,其中以T 1WI高信号、T 2WI等或低信号多见,正反相位可有信号衰减。DWI表现为轻度扩散受限。NRH以门静脉供血为主,在动脉期强化不一,可以轻度到明显强化,但门脉期及延迟期多持续强化,呈等或稍高密度(图1-7-5-9)。文献报道,在Gd-EOB-DTPA增强MRI肝胆特异期,NRH呈“甜甜圈样”强化,表现为中心低信号(对应于门静脉分支及邻近增生的肝细胞),周边为等或稍高信号。

【诊断要点】

NRH缺乏特征性的影像学改变,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若有发病高危因素且无肝炎、肝硬化病史,临床上伴或不伴门脉高压,影像检查表现为肝脏内均质的结节或肿块,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延迟强化,无包膜及纤维瘢痕,应考虑到NRH的可能。

【鉴别诊断】

局灶性NRH需要与肝腺瘤、FNH相鉴别。肝腺瘤多有完整包膜,增强呈均匀明显强化,出血较NRH常见。FNH血供丰富,其特征性表现包括动脉期明显均匀强化、T 2WI呈高信号、中央瘢痕延迟强化。
三、部分结节性转化

【概述】

部分结节性转化(partial nodular transformation,PNT)是一种与NRH相关但肝脏受累范围与NRH不同的罕见疾病,与NRH同属于IWP分类系统中的多腺泡再生结节,由Sherlock等人于1966年首次报道。与NRH相同的是,PNT也可引起非硬化性门脉高压,与NRH不同的是,NRH弥漫性地累及肝脏,而PNT主要累及肝门周围的肝实质。另有研究报道,PNT中结节形成的机制与NRH相同,它们之间的唯一区别是门静脉闭塞的原因和分布。PNT的结节直径一般为几厘米。该病变一般与与门静脉高压症、食管静脉曲张以及脾肿大相关。
图1-7-5-9 NRH
患者有慢性心功能不全病史。A.CT平扫示肝左叶低密度病灶,边界欠清;B.DWI呈显著高信号;C.T 1WI呈低信号;D.增强动脉期明显强化,但不均匀;E、F.门脉期和延迟期,持续强化
大体观察,PNT结节可小到肝脏腺泡至直径>10cm不等,质地较正常肝脏更为柔软。镜下观察PNT多局限于肝门周围,周围肝实质常表现为正常结构。结节间可见由萎缩的肝细胞和网状蛋白形成的分隔。结节内存在由两个或多个肝细胞层随意排列而形成的肝细胞板。PNT主要聚集在门脉系统周围,沿门静脉长轴纵向切开可发现门静脉呈硬化性改变,难以识别门静脉的原有形态,同时,这些门静脉周围常能观察到扩张的肝血窦和小静脉,而末端肝静脉则常被压挤压或消失。在结节之间可出现缺血性坏死灶,但结节内常不会出现。

【影像检查技术优选】

超声是首选检查技术,可显示门静脉高压改变,但多数结节因过小而难以显示。增强MRI和CT对于小病灶显示更为敏感,可以更准确显示结节质地及血供特征。增强CTA和MRA可以直观显示门静脉形态变化,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影像学表现】

超声检查显示PNT为肝脏内的等回声结节,或由于结节过小而难以显示。同时可由于结节出血而导致多种回声。CT平扫PNT表现为肝门区独立的较大肿块,多为稍高密度,而出血时则可表现为更高密度。CT增强时可观察到较大分支的门静脉狭窄闭塞。MRI中 PNT在 T 1WI上表现为等信号,而T 2WI上为低信号。

【诊断要点】

PNT多局限于肝门周围,动态增强表现为持续强化,肝脏周围门静脉分支狭窄闭塞。

【鉴别诊断】

PNT缺少特异征象,需与HCC、转移性瘤、腺瘤等鉴别,确诊需要病理穿刺。
(严福华 李若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