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影像医学·肝胆胰脾卷(第3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肝细胞腺瘤

【概述】

肝细胞腺瘤(hepatocellular adenoma,HCA)是少见的肝细胞源性良性肿瘤,发病率为(3~4)/10万。好发于育龄期女性,男女比例约1∶9,部分病理类型与口服避孕药相关,且具有时间及剂量依赖性。其他患病高危因素包括肥胖、糖尿病、糖原累积症等。患者多无症状,少数患者可有腹痛、腹部肿块及肝功能异常,AFP水平正常,炎症性肝腺瘤可有发热等全身炎症反应、血清C反应蛋白(CRP)升高。5cm以上病灶约有4.3%恶变(HCC),约30%发生出血,故主张手术切除。
HCA通常发生在无肝硬化的基础上,好发于右肝,多为单发圆形结节,边界清楚,包膜完整,偶有多发性病灶。镜下,腺瘤细胞似正常肝细胞,大小一致,富含糖原及脂肪,呈梁索状排列,偶可呈腺管状排列。梁索排列紊乱,失去正常肝小叶细胞索的放射状排列,梁索间有少量结缔组织和毛细血管。肿瘤内无汇管和成熟的胆管,很少含有Kupffer细胞。
HCA分子遗传学基因型和表型特征近年来有较大进展,共分为以下4种病理亚型:

(1)炎症型:

最多见,占40%~55%,既往曾归类为血窦扩张型FNH。发病高危因素包括脂肪肝、肥胖、酗酒等。病理上可见炎细胞浸润、血窦扩张及厚壁畸形血管。免疫组化显示CRP阳性。约10%出现癌变。

(2)肝细胞核因子1α(HNF1α)失活型:

也称转录因子1(TCF1)突变型,占30%~35%。约90%有口服避孕药病史,约50%为多发。镜下以肿瘤细胞弥漫性脂肪变性为特征,系HNF1α失活导致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表达下调,导致肿瘤内过量脂肪堆积;无细胞学异型和炎性浸润;免疫组化显示LFABP阴性。该型无恶变风险,预后最好。

(3)β-catenin激活型:

占 15%~20%,男性多见,发病高危因素包括糖原累积症、摄入男性激素及家族性息肉病综合征。肿瘤细胞核异型性多见,可见假腺管结构形成,易误诊为高分化HCC。免疫组化显示谷氨酰胺合成酶(GS)阳性。细胞核内 βcatenin聚积可触发多条HCC生成信号通路,具有很高的恶变风险,在恶变的肝腺瘤中占2/3。

(4)未分类型:

无上述基因型特征,主要发病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影像检查技术优选】

超声主要用于肿瘤筛查,对定性诊断价值不大。动态增强CT可以显示背景脂肪肝、肿瘤脂肪变性及强化方式,但因其内在软组织分辨率有限,难以进一步分析病灶内部复杂成分,且CT有一定的电离辐射,不利于年轻女性患者复查随访。MRI可以更好地显示HCA内部脂肪成分、出血、坏死及包膜,肝细胞特异性造影剂可以更进一步反映肝细胞摄取情况,对肝腺瘤分子分型具有重要价值。

【影像学表现】 1.CT

平扫时由于肿瘤的密度与正常肝实质相近,通常表现为等密度或略低密度,容易漏诊。伴有脂肪肝背景时可呈高密度。病灶密度多不均匀,系肿瘤内脂肪变性、出血、坏死、血窦及炎细胞浸润所致;极少可显示包膜,新鲜出血可表现为病灶内高密度,陈旧性出血则为低密度。
由于肿瘤血管丰富,增强后动脉期可见肿瘤明显强化,但因常常伴有出血和囊变而强化不均匀,少数病灶强化均匀呈高密度,门脉期和延迟期病灶呈等密度或略低密度(图1-7-4-1),有时可显示包膜强化呈完整或不完整的环形高密度。病灶内的出血则无增强表现。少数肝腺瘤也可表现为乏血供,增强各期强化程度均低于肝脏。
图1-7-4-1 肝细胞腺瘤
A.CT平扫示肝尾叶增大,见低密度病灶,其内见更低密度囊变区;B.增强动脉期,病灶实质部分强化明显,囊变区无强化;C.门脉期扫描示病灶为等密度,边界不清,其内囊变区显示清楚,代表陈旧性出血

2.MRI

HCA不同亚型都有独特的突变基因、分子异常、组织病理特征和影像表现,正确分型有助于选择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MRI对肝腺瘤分子分型具有重要价值。各型MRI表现如下:

(1)炎症型:

在T 1WI多为不均匀低信号,约20%瘤内可见局灶性脂肪成分,在T 1WI反相位表现为局灶性信号减低,30%有瘤内出血,40%伴有背景脂肪肝。T 2WI呈不同程度高信号。约40%可见“环礁征”(atoll sign),表现为T 2WI中央稍低、周围环形高信号,这是该型高度特异的征象,系肿瘤周边血窦扩张所致。增强扫描该型于动脉期明显强化,且持续到门脉期和延迟期(图1-7-4-2)。文献报道,联合T 2WI明显高信号及延迟期强化诊断的敏感度为85.2%、特异度为87.5%。
图1-7-4-2 肝腺瘤(炎症型)
A.抑脂T 2WI示肝脏S2段及S8段占位,呈中心低、周边高信号(“环礁征”);B.增强动脉期周边明显强化,病理上为扩张血窦成分

(2)HNF1α失活型:

80%可见肿瘤内弥漫性脂肪成分,表现为T 1WI反相位肿瘤弥漫性信号减低,为较特异征象,预测该亚型的敏感度为86.7%、特异度为100%;在T 2WI可以是等、低或高信号;增强后动脉期轻中度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仍为低信号(图1-7-4-3)。

(3)β-catenin激活型:

T 1WI为等或低信号,T 2WI呈高信号;70%可见中央瘢痕,在T 2WI呈高信号,且伴有延迟强化,与FNH类似;增强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持续强化(图1-7-4-4)。

(4)未分类型:

尚无特异性MRI征象。
出血及恶变是肝腺瘤主要并发症。15%~20%的肝腺瘤合并出血,出血可以表现为肿瘤内、肝内及肝外出血(图1-7-4-4)。出血的危险因素包括肿瘤直径≥3.5cm、瘤内及瘤周动脉、肝左叶腺瘤及外生型腺瘤。恶变的危险因素包括瘤径≥5cm、男性、βcatenin激活型、肥胖、合并糖原贮积病以及服用合成代谢类固醇。

【诊断要点】

病灶具有较完整的包膜,境界清楚,T 1WI、T 2WI以稍高信号为主,含有脂肪成分,无肝硬化背景及AFP升高。
图1-7-4-3 肝腺瘤(HNF1α失活型)
A.T 1WI示肝脏S5段占位,呈高信号;B.抑脂T 1WI呈低信号,提示存在脂肪成分;C.增强动脉期中等强化;D.门脉期可见造影剂廓清,呈低信号

【鉴别诊断】

1.HCC多有肝炎、肝硬化病史及AFP升高,呈“快进快出”强化,肝胆特异期多为低信号;肝腺瘤多有口服避孕药、肥胖、代谢综合征、糖原累积症等高危因素,强化方式在不同亚型间不一,肝胆特异期多为低信号,少部分为不均匀高信号。高分化HCC与β-catenin突变型肝腺瘤均在肝胆特异期呈高信号,依靠影像学难以鉴别,必要时需穿刺活检。但β-catenin突变型肝腺瘤癌变风险高,也主张手术切除,二者鉴别对临床决策并无实质性影响。
2.FNH的强化较腺瘤更明显,且更为均匀,可见中心瘢痕,表现为T 2WI高信号及延迟强化,在Gd-EOB-DTPA MRI肝胆期呈等或高信号。β-catenin突变型腺瘤也可见中心瘢痕,但其T 2WI信号更高,在肝胆期也可呈高信号,但不均匀。
3.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应与HNF1α失活型肝腺瘤鉴别,后者病灶内脂肪分布较为均匀,T 1WI反相位表现为弥漫性信号减低,动脉期轻度强化,而AML除脂肪外还含有平滑肌及血管结构,脂肪分布不均匀,动脉期明显强化。
图1-7-4-4 肝腺瘤(β-catenin激活型)伴出血
A.抑脂T 2WI示肝右叶占位,呈等、高、低混杂信号;B、C.T 1WI及抑脂T 1WI,可见斑片状高信号,提示为出血,局部肝包膜中断,可见肝周积液,呈出血信号;D.增强动脉期肿瘤实性成分明显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