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六节 肝豆状核变性
【概述】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在现有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277900)又名Wilson病(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致病基因 ATP7B基因突变定位染色体 13q14.3,编码一种铜转运 P型 ATP酶。ATP7B基因突变导致ATP酶功能减弱或丧失,引起血清铜蓝蛋白(ceruloplasmin,CP)合成减少以及胆道排铜障碍。
患者发病年龄多在5~35岁,男比女稍多。Wilson病临床表现呈多样性,主要是因为铜代谢障碍,蓄积于体内的铜离子在肝、脑、肾、角膜等处沉积,引起进行性加重的肝硬化、锥体外系症状、精神症状、肾损害及角膜色素环等。可以出现K-F环以及肝硬化相关急性溶血发作等。当患者存在典型的K-F环,血清铜蓝蛋白<0.1g/L,24h 尿铜>1.6μmol,肝豆状核变性ATP7B基因测序发现2个致病突变位点,则可以诊断该病。肝豆状核变性也是少数几种可以治疗的神经遗传疾病之一,关键是早诊断,早治疗,晚期治疗基本无效。铜代谢异常首先沉积的部位是肝脏,肝脏影像检查显示肝豆状核变性累及肝脏造成肝硬化的改变。Wilson病患者铜在肝脏蓄积,往往会造成肝脏的慢性损伤甚至引起肝硬化,但是Wilson病患者的原发性肝癌发生率却很低。一项多中心的研究对1 186例Wilson病患者进行了回顾分析,结果只有14例(1.2%)患者发展成为原发性肝癌,其中肝细胞肝癌8例,肝内胆管细胞癌6例。然而乙型肝炎肝硬化、丙型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的原发性肝癌发生率分别是10%、17%、8%,明显高于Wilson病的原发性肝癌发生率。Wilson病患者原发性肝癌发生率相对较低的可能原因有:①很多Wilson病患者在进展成为原发性肝癌之前,已经死亡;②很多不明原因的肝硬化或者原发性肝癌患者,其原发病可能为Wilson病,但临床未能明确诊断;③Wilson病患者明确诊断后即接受了青霉胺、锌剂等驱铜治疗。
【影像检查技术优选】
超声仅能显示肝豆状变性患者的肝实质光点增粗;CT及MRI可以更好显示肝豆状变性累及肝脏后出现肝硬化的形态学改变。
【影像学表现】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肝硬化表现与其他疾病所致的肝硬化类似,并没有其特征性;但其多在青少年发病,引起肝脾肿大,和其他慢性肝病改变,多为结节性肝硬化或肝脂肪变性征象。
CT及MRI表现主要改变是形态学上的改变如结节性肝硬化。早期因为肝细胞受损可出现肝脏的肿胀增大,主要为右肝,各肝叶比例正常,肝细胞继发脂肪变性,表现为肝脏密度降低,最后形成肝硬化,表现为肝内多发大小不等、直径1~3cm边界清晰的再生结节,平扫时结节呈稍高密度或稍高信号,T 2WI呈等或稍低信号,增强扫描呈等或稍低密度/信号,一般动脉期无强化。
CT表现与肝血色病所导致的铁沉积类似,都表现为肝脏增大,密度增高,后期则出现肝脏体积缩小、肝叶比例失调、甚至门脉高压等肝硬化的表现(图1-5-6-1)。但肝豆状核变性脑部CT表现为基底节区低密度影及广泛性脑萎缩,可以鉴别。MRI对于头部豆状核、尾状核头、丘脑等区域的异常信号改变更为敏感。CT、MRI能显示Wilson病的脑部病理改变,发现变性病灶的部位、范围、数量以及所继发的脑萎缩。变性病灶在头颅CT及MRI上表现为双侧对称分布的异常密度及信号区,主要累及豆状核、尾状核、丘脑、红核、黑质、导水管周围以及小脑齿状核。也可见于皮层下白质,但常为非对称性。病灶在CT上呈低密度,MRI T 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T 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其密度和信号改变在早期或程度较轻者常不如后期或程度较重者明显。脑室扩大与病变累及的部位有关。豆状核及丘脑受累者,三脑室扩大;尾状核头受累者侧脑室额角扩大,脑干受累者脑干周围蛛网膜下腔和四脑室扩大。此外还可常见大脑皮层萎缩引起的脑沟增宽以及小脑萎缩所致的后颅窝蛛网膜下腔增宽。
图1-5-6-1 肝豆状核变性影像表现
A.肝脏CT平扫,肝脏表面结节状改变,肝实质弥漫稍高密度结节;B、C.MRI T 1WI和T 2WI,表现为两侧豆状核、尾状核头见基本对称的斑片长T 1长T 2信号病灶
【诊断要点】
5~35岁青少年不明原因出现肝损害继而在CT及MRI检查中出现肝硬化形态改变应警惕此病,有85%脑型患者,50%肝型患者会出现MRI豆状核(尤其壳核)、尾状核、中脑和脑桥、丘脑、小脑和额叶皮质T 1加权像低信号及T 2加权像高信号,或壳核、尾状核在T 2加权像显示高低混杂信号,还可以有不同程度的脑沟加深,脑室扩大征象。
【鉴别诊断】
该病的腹部CT表现与肝血色病所导致的铁沉积类似,都表现为肝脏增大,密度增高,后期则出现肝脏体积缩小、肝叶比例失调、甚至门脉高压等肝硬化的表现。但前者脑部CT表现为基底节区低密度影及广泛性脑萎缩,可以鉴别。MRI对于头部豆状核、尾状核头、丘脑等区域的异常信号改变更为敏感。该病的头颅CT或者MRI扫描,双侧基底节、丘脑以及脑干等部位对称性的异常密度或信号区是Wilson病脑部病理改变的特点,但这一影像征象并不具特征性,因为相似的表现需要与脑炎、一氧化碳中毒以及多发性硬化等病变相互鉴别,仅凭CT、MRI扫描的改变对于鉴别诊断有一定困难。但结合病史、实验室检查以及其他临床资料,则不难将Wilson病与这些病变区分开来。
(龙莉玲 杨光鑫 陈钇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