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造血干细胞移植(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骨髓采集术

骨髓中含有充足的造血干细胞,骨髓移植时所采集的骨髓实际上是骨髓和血液的混合产物。由于一次采集骨髓血的量较多,因此为保证患者/供者的安全,需在开始采集前的10~14天分次采集自体外周血,总量约600~800ml,在手术过程中回输给捐髓者。自体血回输可以减少供者采髓术中的绝对失血量,且避免使用库存血,避免各种血源传染性疾病,如肝炎等的发生。手术过程中应严密监测捐髓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予以充分补液,采用晶体液和胶体液交替使用,总补液量为骨髓量的2.5~3倍。
骨髓采集术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一般在无菌手术室进行,以免发生采髓部位感染或者所采集的骨髓被污染。
一、麻醉
国外以全麻为主,国内多选择硬膜外麻醉,后者可保持捐髓者在清醒状态下进行骨髓采集过程,便于观察,手术更为安全,而且方便,痛苦小。近年来采用静脉诱导麻醉联合局部麻醉进行供者骨髓采集,静脉应用瑞芬太尼每分钟0.03~0.05μg/kg持续泵入,局部采用罗哌卡因浸润麻醉,镇痛效果好,耐受性好,术后不需卧床,不需留置尿管,如无不适,可即刻出院,减轻了供者的痛苦和负担。
二、部位及采集方法
一般选择双侧髂前上棘和髂后上棘为穿刺点,必要时,也可加采胸骨。采髓时可选择普通骨穿针或者Thomas针,采用多部位、多点穿刺,每个位点上抽吸的骨髓量一般不超过10ml。也可以采用不同深浅层面抽吸法,但也需要注意抽吸量不宜过大,否则容易引起骨髓被血液稀释。一般可先采集髂前上棘约400~500ml,然后翻身,再采集髂后上棘,可以减少翻身时发生休克的可能,如果采集量不大,可直接采集髂后上棘。所采集的骨髓血中含有一些骨髓小颗粒,需采用过滤措施将其去除。国内外很多单位采用Thomas技术过滤,即二次钢网过滤,网孔分别为0.307mm(62目)和0.201mm(88目),但是采用该方法,骨髓处理的全过程处于开放环境中,容易污染。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采用二次针头过滤法(先采用12号针头过滤,然后经9号针头二次过滤直接注入血液采集袋中备用),方法简便实用,可单人操作,且处理过程为半封闭,减少污染机会。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曾报道408例供者主要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进行骨髓采集术,术中回输预先采集的供者自体血,术中抽取骨髓血的中位数为1108ml,输血输液量的中位数为4000ml,采集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主要不良反应包括低血压、骨痛和发热,发生率分别为2.5%、100%及26.5%。证实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进行骨髓采集术安全可靠,并发症发生率低,但是穿刺部位疼痛非常常见,一般难以避免。
三、抗凝
采集的骨髓血需进行抗凝,一般以含肝素钠的无菌生理盐水或RPMI-1640培养液与骨髓以1∶3体积混合抗凝。肝素钠无菌生理盐水的配制:每500ml生理盐水加入31 250U肝素,即每ml含有62.5U肝素。在输注骨髓时,由于骨髓血中含有肝素,因此需应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50mg鱼精蛋白中和5000U肝素),根据回输的骨髓血量计算所需鱼精蛋白的量。
四、采集量
采集骨髓的同时需要进行细胞计数,异基因移植所需的有核细胞数应不少于1.0×10 8/kg受者体重,一般建议采集量达到3.0×10 8/kg。如果所采集的骨髓需进行进一步处理,如行红细胞沉降、去除T细胞或者体外培养等,应根据需要调整/增加采集量。
自体骨髓移植时,如果不进行处理,有核细胞数达到1.0×10 8/kg体重即可,如低温保存,需分离骨髓中的单个核细胞,则所采集的骨髓有核细胞数量应不低于2.0×10 8/kg体重;如果需要进行体外净化,则建议有核细胞数达到3.0×10 8/kg体重以上(表2-3-1)。
表2-3-1 建议采集自体骨髓的剂量
五、不良反应
骨髓采集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以疼痛、失血引起的贫血、一过性低血压等最为常见,其次是麻醉过程伴发的恶心、呕吐等,但通常无严重不良反应。注意采髓的速度、及时补液、输血等均可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一些研究比较了供者采集PBSC和骨髓过程的不良反应,结果显示没有致命性不良反应,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比较见表2-3-2。这些不良反应在PBSCT供者中多数与G-CSF的应用有关,而在骨髓移植供者中则多数与骨髓采集过程相关。
表2-3-2 供者采集干细胞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