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经八脉考》笺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奇经八脉考》是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的重要著作之一,集中阐述了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奇经八脉,旁征博引,论证翔实,为后代医家和养生家所赞赏。奇经八脉的理论对针灸、气功及内科、妇科疾病的辨证治疗,均起到了指导作用。奇经八脉是经络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散见于《黄帝内经》,后在《难经》中作了集中的阐述,再后来有《明堂孔穴》(原书已佚,其内容多保存在晋代皇甫谧所著的《针灸甲乙经》中),隋唐时期有杨上善的《黄帝内经明堂类成》、王冰的《素问》注、孙思邈的《千金方》、王焘的《外台秘要》,元代有滑伯仁的《十四经发挥》,论述均略而不详。李时珍有鉴于此,特作《奇经八脉考》一书,成为这方面的专著,使奇经八脉的理论大加发展起来。迨至盛清的医学家,如叶天士、王孟英、尤在泾、武之望、傅青主、唐容川等,在内科、妇科的辨证用药方面又多有发挥,均是受本书的积极影响。还有沈金鳌《沈氏尊生书》卷十一专论奇经八脉的辨证论治,并附有方剂五六十首。严西亭的《得配本草》又专设了“奇经药考”,又使奇经八脉的辨证治疗更加丰富起来。如果把奇经八脉说成一个经络学说的单独系统,那么,它是由冲脉、任脉、督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所组成,它不拘于十二经脉,无表里配属关系,内不连属脏腑,也不配属支干,作用上各经有异,但总的来说,它有溢蓄正经脉气的调节作用。李时珍说:“正经之脉隆盛,则溢于奇经。故秦越人比之天雨降下,沟渠溢满,霶霈妄行,流于湖泽。”比喻十二经犹如江河干道,而奇经则是调节流量的湖泊。
对于八脉,如分而论之,督脉为阳脉之海,又云“为阳脉之都纲”,其功能,一是统摄全身阳气,二是维系人身元气,十二经脉中的手足三阳均会于督脉,有调整和振奋全身阳气的重要作用。因督脉由下向上,贯脊属肾,别络又从上向下,循膂络肾。如督脉不和,“实则脊强,虚则头重”,脊强是经气受阻,头重是清阳不升。同时又因督脉络脑,如风气侵之,易成脑风。督脉之别络由少腹上循,故能产生腹气上冲之冲疝、癃、痔、遗尿、女子不孕等证。
任脉为阴脉之海,三阴经、阴维脉、冲脉均会于任脉,有总调人身阴气的功能。张洁古以为“任者妊也,为阴脉之妊养”。《脉经》以任脉为病,“动苦少腹绕脐下引横骨、阴中切痛”,“苦腹中有气如指,上抢心,不得俯仰拘急”,等等症状。它在内科及妇科的疾病中,占有很重要的部分。
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又为“血海”,一则上行“渗诸阳”、下行“渗诸阴”,能含蓄经脉脏腑的气血。冲脉下起于少阴,上络于阳明,得先后二天之真气,故成为经脉之海,所谓太冲脉盛,月经以时而下。如冲任失调则易发生女子不孕、漏胎等证。这是因为冲为血海,关系到妇女月经、胎产之病。冲又与足阳明合于宗筋,又有束骨、利关节的功能。至于“逆气而里急”、“少腹痛上抢心”等,都是因冲脉循少腹上行的缘故。
带脉环身一周,络腰而过,有如束带,总束诸脉不使妄行。如带脉不和,则见“腹满,腰溶溶如坐水中”。月经不调,赤白带下,亦与带脉相关。张子和云:“诸经上下往来,遗热于带脉之间,客热郁抑,白物满溢,随溲而下,绵绵不绝。”李濒湖引杨氏之说:“妇人恶露,随带脉而下,故谓之带下。”《素问》谓:阳明与冲脉皆属于带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脉经》又有“诊得带脉,左右绕脐腹腰脊痛,冲阴股也”等的叙述。
阴跷脉与阳跷脉都起于足跟部,与足的健步行走有关,故以跷字名之。杨玄操《难经》注云:“跷,捷疾也,言此脉是人行走之机要,动足之所由”。这是对于跷的解释。跷的功能,概而述之,既表现于足的行动,又表现在眼目的开合,实际上关系着脑的清醒与睡眠。阳跷从足外踝上行,循背上风池;阴跷从内踝上达咽喉部,两跷均上会于目。故《黄帝内经》云“气并相还则为濡目,气不荣则目不合。”又谓:“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难经》云:“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是说当病者急,不病者缓。这个缓急现象多见于“癫痫、瘈疭”。因癫痫、瘈疭的举发,都会发生抽搐,筋脉牵引。阳跷发于足太阳,故阳跷为病,动苦腰背痛,身强直。阴跷发于足少阴,故病多少腹痛,腰髋连阴中痛,男子阴疝,女子漏下等证。
阴维脉、阳维脉: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阳维关乎卫阳,阴维关乎营阴。二维相从,则维护了表里营卫的和谐。二维为诸脉之纲维。阳维起于诸阳之会与手足三阳相维,与太阳、少阳关系密切;太阳主表,少阳主半表半里,若二经脉气不和,就会出现“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脉交三阴而行,与任脉同归。脘腹痛多与太阴、少阴、厥阴气逆有关,挟任脉之气上冲,故“阴维为病苦心痛”。有关胁下实、腰痛、阴中痛等证,都关乎阴维之为病。
以上则简述了八脉的大略。
《奇经八脉考》一书概述了八脉的循行、八脉的功能以及八脉的治疗,形成了以奇经八脉为辨证论治的雏形。但本书涉及《黄帝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及《脉经》等内容,所描述的奇经病证的临床表现又极为复杂,给辨证论治造成极大难度,令人有望文生叹之感。王罗珍、李鼎《〈奇经八脉考〉校注》为我们起到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我们所编之《〈奇经八脉考〉笺注》即在《奇经八脉考》原文之下,一一作了笺注,初衷是想为研习《奇经八脉考》者提供捷径,对读者有所裨益。又必须说明的是,书中李时珍的注解不亚于历代先贤,所以本书又将李时珍的注说用黑体字表示,并加以笺注。
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本书一定会有疏漏和不足的地方,谨就正于同道,望不吝指教,以便不断修正与提高。

作者 于德州

2011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