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新生儿体温调节与护理
一、新生儿体温异常表现
(一)低体温
当产热与散热的平衡机制被破坏,患儿就有可能出现低温或发热的临床表现。低体温(hypothermia)是指体温低于36.5℃,分为轻、中、重三度,轻度:36.0~36.4℃;中度:32.0~35.9℃;重度:低于32℃。体温过低可以是生理性的也有可能是病理性的,常见于早产儿,尤其是低出生体重儿、小于胎龄儿,此外严重感染、严重先天畸形、接受长时间的复苏治疗、手术(麻醉剂和镇静剂的使用)和输入较大量未加温的液体等均是出现低体温的高危因素。低体温不仅导致硬肿症,并可使体内重要脏器受累。如低温使代谢率增加,大量糖原被消耗,导致低血糖发生,进一步发展可引起脑功能的障碍;寒冷刺激可引起皮肤末梢血管收缩,增加心脏后负荷及耗氧,患儿可有心动过速表现,时间过长可致心肌损害等;可降低凝血酶的酶动力学活性,影响血小板的形态和功能,降低凝血功能,增加术后出血机会;重度的低体温可导致肺出血和DIC,甚至休克、死亡。低体温在影响患儿的新陈代谢同时也降低脑细胞的耗能和无氧酵解,临床上正是借此机制运用亚低温技术而来治疗中、重度偏轻的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患儿,并显示出对脑功能保护的良好作用。
(二)发热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对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当外界环境温度过高或保暖过度时就会出现发热(hyperthermia),所以当患儿出现发热症状应进行分析。首先排除上述原因导致的发热,值得特别注意的是皮肤温度探头脱落的问题,当皮温探头离开患儿身体时,暖箱或远红外辐射台的发热器可因无法感受到患儿的温度而不断升温,远红外则更为危险,如不及时发现,轻者发热、甚至灼伤,重者可发生脱水热而死亡。一般情况下因环境温度过高如阳光照射所致的体温过高,患儿一般情况较好,四肢与躯干温度相同,皮肤温度可能高于肛温,称之为外源性发热;而感染等所致的发热为内源性,发热时血管收缩,四肢的温度较躯干低、温差可超过2℃,肛温要高于皮肤温度,患儿呈病容,一般状况欠佳可有呼吸急促、吃奶时气急等表现。
二、新生儿体温管理
(一)体温的测量
新生儿体温测量传统的部位有直肠、腋窝,目前也有将颌下、背部作为测量部位。经腋下、颌下和背部测温的正常值为36.5~37.5℃,测量时间根据使用的工具不同而不同,电子体温计约需5~10分钟,可影响被测者的舒适度。除上述之外亦有其他测量部位,大部分是基于棕色脂肪多分布于大血管周围的考虑。体温测量应在安静时,避免奶后和哭闹时,测量工具可以是电子体温计、红外耳温测量仪。
(二)判定体温调节状态,为中性温度设定提供依据
体温调节状态的综合指标能完整的反映机体对环境温度的调节状态(产热与散热情况),包括以下3个测量项目:①直肠温度:作为核心温度可以推测出机体存储热量的程度,是判断产热与散热平衡状态的指标。②腋温-直肠温度差:可作为棕色脂肪产热程度的指标。近年有相当的研究将棕色脂肪分布的区域作为新生儿体温测量的部位。③皮温-环境温度差:是判断辐射和对流散热程度的指标,可以估计散热主要趋向。当皮温-环境温度差<2.5℃时机体能量代谢率、产热率最低,提示散热量最少,因维持平衡所需的耗氧量和产热量也最小,此时的温度即为中性温度,这对暖箱或远红外温度的设定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三)中性温度的合理设定
中性温度(neutal temperature)是指环境温度,即能维持正常核心及皮肤温度的最适宜的环境温度,在此温度下身体耗氧量最少,蒸发散热量最少,新陈代谢最低。新生儿的中性温度与胎龄、生后的日龄和体重相关,胎龄越小所需适中温度越高,适中温度随日龄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表6-3-1)。
表6-3-1 新生儿的适中环境温度
(四)低体温的干预策略 1.产房内新生儿保暖
产房的温度控制在26~28℃,湿度55%~65%。娩出后立即用备好的暖毛巾擦干覆盖在患儿全身的羊水,头部的保暖(如戴帽子)对防止热量的丢失很有帮助。可对其采取皮肤接触方法。危重或早产儿娩出后经前述处置后立即放在已预热调节好适宜的环境温度的远红外辐射台上或暖箱内接受所有治疗。≤1 500g的早产儿应该一出生就在远红外辐射台上应用清洁食品级塑料袋包裹患儿,在其体表面形成一种微环境,以减少不显性失热即蒸发散热和耗氧量,但需注意的是与塑料袋接触皮肤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避免遮住口鼻。
2.转运途中的保暖
无论是任何一种方式的转运,都应以维持患儿内环境的稳定为前提,使用转运暖箱作为维护体温平稳的保障。使用前预热箱内温度,运送时视情况加用暖毯、保鲜袋包裹保暖,快速平稳将患儿送达目的地。
3.手术保暖
比较好的举措是手术室空气温度控制在28℃;在运送患儿途中做好保暖措施;尽量缩小手术暴露范围和手术暴露时间;预热皮肤消毒液,以减少因消毒液蒸发而引起的热量丢失;手术床上可加用保暖设备,注意肢体保暖;吸入的气体进行加温、加湿处理;术后将危重儿置于暖箱,在利于保暖的基础上也便于病情的观察。
4.新生儿室保暖 (1)接诊时的处置:
预热暖箱,患儿屈曲于鸟巢中的姿势可以使其避免四肢呈伸展状时(体表面积相对增大)易导致散热快的劣势,并通过适当限制活动范围来减少能量的消耗。给氧时应注意湿化与保温,以减少因吸入过干、过冷的氧而造成耗氧量的增加。
(2)及早发现并控制感染:
体温不升亦可是新生儿发生感染的非特异性表现之一,应引起足够重视。应根据血培养和药敏试验的结果及时调整抗生素,有效控制感染,积极抗休克和纠正酸中毒治疗。
(3)防治低血糖,提供足够的热能:
生后如不及时喂养大部分的肝糖原易被耗竭,在糖原不足、棕色脂肪较少的情况下,体温就难以维持在正常范围。
(4)常用的保暖设备的应用:
设备放置避开门、窗、阳光直射、空调处,以减少环境波动对保暖设备的温度控制功能的干扰。
1)暖箱: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暖箱(incubator)的品牌很多,其工作的基本原理大同小异,大多数的都是通过“对流热调节”的方式为患儿提供舒适、温湿度均佳的小环境(图6-3-1)。通过预调患儿的皮肤温度来调节箱温(表6-3-2)。将皮肤传感器的探头稳妥固定于患儿上腹部、避开肝脏区域(受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幅度较小),避免受压。
表6-3-2 暖箱伺服控制时预调上腹部的温度设定值
图6-3-1 暖箱
对于胎龄小于30周、出生1周内的早产儿来说,暖箱的充分湿化显得非常重要(表6-3-3),但须注意的是空气湿度过高宜可增加细菌感染的机会。
表6-3-3 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温箱的温度和湿度
2)远红外辐射台:
主要适用于危重新生儿的抢救、观察,提供适中的环境温度(图6-3-2)。
图6-3-2 远红外辐射台
远红外辐射台因其散热的特点腹壁温度的设定略高于暖箱(表6-3-4)。辐射台上需覆盖一层透气性好且透明的薄膜,以减少对流辐射失热和不显性失水。远红外辐射台在有效保持体温的同时,提供了良好的视觉和心电监控,并为医疗和护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空间。
表6-3-4 远红外辐射台伺服控制时预调上腹壁温度设定值
(五)体温过高的处理
新生儿发热治疗强调的是病因治疗,对症处置方式以物理降温为主,监测体温变化,并注意患儿一般情况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