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法华经
作者:相传为释迦牟尼
成书时间:后秦(国文译本)
▼一语中的
大乘佛教的一部重要经典,为中国佛教各宗派所尊奉。
■书海溯源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早年所传佛教称小乘佛教,晚年所传为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兴盛于印度、缅甸、泰国等地,我国流传的是大乘佛教。《法严经》原名《妙法莲华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我国古代僧人十分重视这部佛经,先后汉译过六次,现存三种译本,一为西晋竺法护译的《正法华经》,共分十卷;一为后秦鸠摩罗什所译七卷本,称作《妙法莲华经》;一为隋朝阇那崛多翻译的七卷本《添品妙法莲华经》。鸠摩罗什的译本影响最大,流传最广。我国古代僧人很重视这部佛经,中国佛教各宗派都视之为经典,并成为天台宗主要尊奉的经典,被称作“经中之王”。
■文理梗概
《法华经》(即《妙法莲华经》)是如来开权显实的精深言谈,畅显佛法要义,为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全经共分二十八品,其中《方便品》、《安乐行品》、《如来寿量品》和《观世间菩萨普门品》等四品,是《法严经》中最为重要的四品,它们各自代表了一个特殊的意义。《方便品》显示学佛行者正式开始发心,《安乐行品》显示学佛行者由发心而进入如法修行,《如来寿量品》显示出行者由实践佛法而证得至高无上的菩提,《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显示出行者所证得的无住大般涅盘,能够不住生死不住涅盘不住地度济众生。《法华经》以此四品为骨干,用火宅、穷子、药草、化城、系珠、轮王、良医等七个譬喻,铺演二十八品,而以“妙法莲华”四字作为经题。《法华经》出现在印度佛教大小乘激烈斗争的时期,倡导“开权显实”,突出“会三归一”,以大乘的立场,去会融小乘,力图调和佛教派别的矛盾,这也就是它包摄并高于其它经典和教义之处。
■绝章赏析
【原文】
(节选自《譬喻品》)舍利弗!如彼长者初以三车诱引诸子,然后但与大车,宝物庄严,安隐第一,然彼长者无虚妄之咎。如来亦复如是,无有虚妄,初说三乘,引导众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何以故?如来有无量智能、力、无所畏诸法之藏,能与一切众生大乘之法。但不尽能受。舍利弗!以是因缘,当知诸佛方便力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赏析】
《譬喻品》举了一个例子,说有一长者,他有三个儿子。有一天,房子突然着火,烈焰冲天,眼看三个儿子要被大火吞没。可是,三个孩子年幼无知,仍在那里嬉戏玩耍,丝毫未觉正在逼近的危险。长者在房外大声呼唤,叫他们赶紧出来,可是他们不相信火能烧死人,都不出来。长者无奈,大声喊道:“你们快出来吧!我这儿有辆羊车、一轮鹿车、一架牛车,谁出来就给谁玩。”三个孩子一听有车玩,便从房内一拥而出。长者见孩子们得救,欣喜异常,便给每人一辆七宝大车。《譬喻品》用羊、鹿、牛三车譬喻声闻、缘觉、菩萨三乘,用七宝大车譬喻佛乘,表示前三乘都是为了让人从生死轮回的烈火中摆脱出来的一种方便说教,只有佛乘才能真正导人进入涅盘。
■妙言辑录
1.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
2.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
3.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4.乘是三乘,以无漏根、力、觉、道、禅定、解脱、三味等,而自娱乐,便得无量安稳快乐。
5.如来亦复如是,为一切众生之父。
6.诸佛世尊,虽以方便,所化众生,皆是菩萨。
7.佛所悦可,一切众生,所应称赞,供养礼拜。
8.我为法王,于法自在,安隐众生,故现于世。
9.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能之男。
10.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专家评点
阅读《法华经》,应选择一个可靠的译本,鸠摩罗什译本影响大、流传广,也最接近原貌。《法华经》鼓励人们苦修行善,洁净自己的心灵、言行,出污泥而不染。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