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曝光效应:看到的次数越多,就会越喜欢
不久前,社交媒体上一个热点新闻就是著名歌星贾斯汀·比伯“约战”好莱坞老牌影星汤姆·克鲁斯,这件事儿看起来非常无厘头,两个远日无怨、近日无仇的明星怎么突然想起来要打架了?
是啊,贾斯汀·比伯的形象和格斗士实在不搭界,而且汤姆·克鲁斯比比伯足足大了37岁,这算是“不尊老敬贤”吗?
不过,有些观众也大不以为然,说汤姆·克鲁斯当年拍摄动作电影时都是自己亲身上阵的,以比伯这般“纤瘦娇小”的体格,真的有胜算吗?
然而,对于熟悉贾斯汀·比伯的朋友来说,这只不过又是一场炒作罢了——合不合逻辑完全不重要,甚至决斗会不会发生也都在其次,比伯只想把噱头搞得更吸引眼球,让自己再度在全球媒体上曝光而已。
在心理学中,有一种效应叫作曝光效应,也称作多看效应,意思是人们会单纯因为熟悉某个人或事物而对其产生好感。
换句话说,一个人和事物,当其反反复复地出现在人们眼前时,就足以使人们对其好感迅速飙升。贾斯汀·比伯和他的营销团队深谙这一原理,总是刻意地搞出一些夸张的、耸人听闻的新闻,目的就是让比伯的形象频繁出现在全世界人们眼前,借以扩大知名度和好感度。
事实上,贾斯汀·比伯的这种行为也是有效果的。作为歌手的他一直承受着非议和讥讽,有些人质疑他的歌曲太“口水化”。在起初,他的受众也主要集中在未成年群体。再加上被人拍到他放纵自我的一些劣迹,所以,贾斯汀·比伯最初的风评是不太好的。
但是,随着他高频率地发布新歌,且新闻报道持续地出现在媒体上,人们对他的印象开始大有改观。甚至,很多对他不熟识或没怎么听过他的歌的人也觉得比伯“是个挺阳光的小伙子”。
现在,人们更多地接受了他的正面形象——一个很有才气、积极上进、勤奋创作的年轻歌手。
曝光效应的作用在这种媒体营销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细究原因,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保证心理安全的需要,而熟悉的人和事物能带给我们确定、安全的感知,于是我们会产生偏好和亲近心理。
就像我们还是婴儿时,往往会亲近母亲,在我们业已熟悉的领地蹒跚学步,即是通过接近熟悉的事物来确保心理安全。此时,当我们反复看到某人或某个事物时,我们就觉得更熟悉也更可靠了。成年之后,我们的这种心理也一直保留了下来。
有句话说:在社会环境中,没有新闻就是好新闻;而在娱乐圈,有新闻就是好新闻。任何人都渴望社会环境的稳定,大家都能安稳度日,没有新闻对普通人来说就是万幸的事情;而在娱乐圈,明星们只有提高曝光率,经常性地出现在观众眼前,才更能获得观众的喜爱——哪怕是坏新闻,也比寂寂无名、被观众遗忘好得多。
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日久生情”的例子——某人和某个异性朝夕相处,时间长了,感情就会逐渐升温,直至发展为情侣。此外,我们总会觉得身边的人更亲切、更可靠,对陌生人则更容易产生误解和偏见——两种现象也都是曝光效应的体现。
在商业领域,曝光效应的应用更是无所不在——商家们往往会充分利用曝光效应,在电视、网络等媒介上“狂轰乱炸”地播放“洗脑”广告……很有趣的一点是,往往我们开始的时候觉得厌恶,觉得商家的广告制作得太过简单、无创意,时间一久,居然觉得还“蛮顺眼”,甚至挺好玩。
如此,商家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广告的作用也得到了有效发挥。
曝光效应是很容易理解的一种心理学现象,一言以蔽之——“看得越多,就越喜欢”。其内涵虽然简单,其存在却格外广,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处处都能察觉到它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