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北大老同志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回忆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新中国培养我上大学

我从小在南京长大,清楚地记得抗战胜利后民众欢迎国民党政府的盛况,但很快就偃旗息鼓了,因为迎来的不是建设百废待兴的家园的政府,而是忙着抢占汪伪留下的财产和忙着给自己找后路的各路接管大员,腐败之极,无以复加。当然教育也没有发展,只是维持汪伪政权留下的几所学校而已。小学毕业后能上中学是很难的,私立学校学费高昂,公立学校凤毛麟角,我小学毕业后险遭失学。

1947年我从南京市秦淮河畔的夫子庙小学毕业,幸运地考上了南京市第一女子中学,这是全市唯一的公立女中。拿到录取通知书,全家特别兴奋,真是像中了状元,但兴奋之余,愁上眉梢,那年学费有了新花招,说是由于教室不足,新生要增加一项赞助费,帮助学校建校舍。第一年学费堪比私立学校,这是我家负担不起的。因交不起学费,只能眼睁睁看着录取通知书,失学在家。学期一天天过去,落下的功课越来越多。父母焦急万分,最后只得孤注一掷,父亲直面校长:“我一时实在拿不出全部学费,两个月后我一定交齐,学费可以补上,但孩子落下的功课可就补不上了!”父亲的一席话,让校长动了恻隐之心,出于同情,她破例展纸挥笔,同意我先来上学,欠下的一半学费过后补齐。就这样,我打了欠条走进了教室,这时学期已经过半,但总算没失学,是中学生了。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百废俱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再也不用担心失学了,也不会早晨饿肚子去上学了,更不再是令人难堪的、赊着学费上学的学生了。学校不仅免收学费、课间有免费豆浆,贫困学生还有免费午餐,这也是我第一次吃上西红柿炒鸡蛋,是我有生以来少数几次有记忆的美味佳肴。我是1953年上大学的,对于原本连上中学都很侥幸的我来说,已是很知足了。国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了加快人才培养,从中学和大学一年级选派留学生去苏联和东欧各大学学习,我又幸运地被派往北京俄语专科学校留苏预备部,经过一年的俄语强化培训,1955年前往世界著名的莫斯科大学物理学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