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北大老同志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回忆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从昌平到燕园,建设北大

1959年12月,根据教育部和北京市委指示,北大制定上报了新的校园建设规划,根据事业发展需要,缺地57公顷,缺房46万平方米。市委讨论后认为,海淀校区已无发展余地,建议另觅新址建分校。经教育部和市委上报周总理同意后,国家计委下达设计任务书,批准在昌平建设理科分校,建设规模35万平方米,总投资5000万元,三年建成。为此,学校成立基本建设处,任命我为副处长,负责理科分校建设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1961年暑假,昌平分校建成教学楼1栋、学生宿舍4栋及食堂等所有附属配套建筑5万余平方米,并完成给排水、电力、供暖、电话等公用设施,具备开学条件。由于自然灾害,国家经济困难,教育部指示暂停迁校。1963年,全国经济形势好转,教育部同意分校启用,无线电电子学系(简称无线电系)、力学系部分专业迁往分校上课,我兼任昌平办事处副主任,负责基建、总务、医疗等除教学外的一切行政事务。据1963年12月统计,分校共有师生1181人,后勤职工56人。1965年,教育部指示北大在汉中建设分校,昌平分校停止建设。

1973年,我担任基建组副组长,负责图书馆建设工程。北大图书馆于1973年春开工,1974年年底竣工,1975年5月1日正式开馆启用。图书馆建筑面积24813平方米,设计2400个阅览座位,计划容纳藏书350万册,是当年国内高校中规模最大的图书馆,也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北京高校建设的唯一大型教学用房。

1973年秋,斯诺遗嘱要将其骨灰部分安葬在北大燕园,安葬日期定为10月19日。工期仅有一个多月,墓碑制作和安装都还来得及,但从西校门到墓地的道路状况极差,校党委决定翻修道路。我在现场指挥修路、运输,和数百名配合劳动的师生日夜苦战了一个月,最终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整齐的道路,路旁有美丽的鲜花。10月19日下午3点,周恩来总理等贵宾如期到来,举行仪式。1982年8月和1986年10月,我主持了葛利普教授之墓的建造和塞万提斯铜像的安装;1993年5月,我又主持建造北京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这些纪念文物育人于无形,静静地彰显着大学的校园文化。

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波及北京,北大全校伤17人,有66栋楼房发现裂痕,469间平房不宜居住,校园围墙倒坍27处,总长300余米,全校开展抗震救灾工作。我当时兼任蔚秀园社会主义大院的院长,全面承担起全院居民抗震救灾的工作。在大院的工作刚刚稳定时,9月,我奉命与郭宗林(军代表、革委会副主任)、麻子英一起带领北大师生到唐山抗震救灾,我负责师生们的交通、吃、住等一切后勤工作。师生分三批共约2000多人,在唐山陶瓷厂、唐山钢厂、开滦煤矿、市委大院等处设立了6个生活点,每个点上都有伙房和帐篷板房,吃住都不能麻烦当地居民。救灾期间,恰逢毛主席病逝,大家化悲痛为力量,更是忘我地投入救灾行动。10月下旬,师生们逐步撤回学校;11月中旬,我将一切遗留事项处理干净后也返回学校。从1977年起,我兼任北大抗震办主任,开始负责学校的抗震加固工作,逐年有计划地加固需要加固的楼房。

1979年1月24日,我被任命为基建处处长。1980年8月1日,我又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总务长兼基建处处长。

1980年10月12日,北大党委在向中共中央书记处报送的《关于北京大学当前情况和今后工作的报告》中提出:希望在今后五年或稍长一些时间内完成基建30万平方米;希望把北大基建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将北大周边规划路之内的土地划归北大。对于北大的报告,中央十分重视,经教育部和国家计委反复讨论,最后确定北大在“六五”计划期间,建房29万平方米。1985年,国家计委将北大基建列入国家重点工程计划大本之内。学校为了加强对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的领导,于1984年6月成立以丁石孙校长为首的校园建设规划委员会。重点工程的中心项目是11.3万平方米的理科楼群,它的规划方案由建设部副部长戴念慈主持,选中广东建筑设计院的方案,经万里、胡启立等中央和北京市领导,陆平等北大老领导审查同意。至此,北大开始了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建成化学楼、静电加速器等项目后,1988年获得邵逸夫赠款资助,完成了理科楼群3号楼和5号楼的建设。在这期间,我们还建成了1000余套教工住宅,征用了学校周边可能征用的土地360余亩[1]。从1973年我恢复工作到1993年5月借调到教育部去参加北京市教师住房建设的20年间,北大共建成校舍43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用房13万平方米、教工住宅18万平方米、学生宿舍8万平方米、工厂等附属用房4万平方米。

1986年9月,美国赛克勒博士与丁石孙校长签署了向北大捐赠148.7万美元支持北大建设考古博物馆的协议。我代表校方主持实施这一合作项目。博物馆在原燕大规划建设位置建成一栋外形与燕园建筑风格一致的大楼。博物馆建筑面积4254平方米,1989年正式开工,1992年土建工程竣工。之后,又修建了赛克勒夫人花园并整修了博物馆西侧的原鸣鹤园部分旧园林,增建了水榭,新建了园界石墙,加上启功先生题名的“鸣鹤园”名石,使博物馆的环境更为古朴典雅。考古博物馆和1993年“五四”揭幕的北京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是我在北大完成的最后两项任务,是我对北大做出的最后贡献。

[1] 1亩≈0.0667公顷≈666.67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