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回首六十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回忆魏建功先生

魏建功先生是中国语言学大师,早在20世纪20年代即以研究古音韵的专著享誉学界。作为北大教授,他培养了许多人才,特别是他为编《新华字典》而辞掉了北大中文系系主任和北大副校长的职务的举动,广为人知。而他在1945年台湾光复后,亲赴台湾,主持国语(普通话)推广工作,使普通话在台湾推广得比闽粤还好,这是一个不小的奇迹。

魏先生是“五四”时期北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非常活跃。他又是北大歌谣研究会的积极分子,参与编辑北大《歌谣周刊》,写了不少文章,影响深远。在顾颉刚先生早期的《吴歌甲集》巨帙中就附有魏先生的作品与考证。他还在1934—1936年在北大首先开讲“民间文艺”课程,其讲义在他的文集中可见到。我进北大后,“古代汉语”“要籍题解”“文史工具书”等课都是他教的。他讲课注重实际知识,比较随便,讲自己的专长与心得,而不大注意理论体系,所以对当时学苏联的那一套不太适应。他曾对我们说,在老北大教书比较自由,如今要讲体系,“我就由会讲课变成不会讲课了”。当然,他讲课并不是没有体系,不过这是中国传统的国学知识体系,初学者难以掌握,就感到有些乱。但他串讲古文,顺便讲了许多古汉语知识,是非常有用的。

魏先生终生热爱民间文艺,新中国成立后即成为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的创会理事,积极参加会里的活动。1962年《歌谣周刊》四十年纪念时,他提出应隆重纪念,发扬“五四”精神,使人们更加重视民间文学。他当时是副校长,他的意见在北大得到重视,决定开庆祝大会,办图书展览、报告会、座谈会等许多大小活动。

我是当时中文系唯一的民间文学教员,具体负责一些准备工作。记得当时已从图书馆调出许多民间文学图书,准备办一个大型展览,大会、小会也在筹办之中。不料天有不测风云,1962年夏天在北戴河召开的“八届十中全会”决定要大抓“阶级斗争”,特别是文艺界的阶级斗争,如《刘志丹》“利用小说反党”之类,使北大党委十分紧张。书记兼校长陆平找了系副主任向景洁和我到系主任杨晦先生家开会,说《歌谣周刊》是胡适参与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主办的刊物,不能庆祝,决定不开大会,展览也取消,只开小型座谈会,作为学术活动处理。这是对作为九三学社副主席兼宣传部部长的魏建功先生的一点安慰。

但在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贾芝同志坚持举办纪念活动,请顾颉刚、常惠、魏建功讲《歌谣周刊》时期的民间文艺活动,并发表他们的回忆文章,甚至连周作人的回忆文章也用“周启明”的笔名在《民间文学》上发表了。当时魏先生发表了两篇回忆录,今天看来,真是弥足珍贵。

为了纪念《歌谣周刊》四十年大庆,我把讲稿中的一部分加以修改,写成了一篇《民间文学的社会价值》的论文,共七八千字,向魏先生请教。魏先生当时是副校长,事务颇忙,但仍然细心阅读了拙文,并写了一封长信提出极其宝贵的意见,对我帮助极大,使我毕生难忘,我一直视如至宝,珍藏在箱底。幸运的是这封信竟侥幸躲过了“文革”一劫,如今仍完好地保存下来。这是用毛笔写在粗黑的“北京大学用笺”之上的,那带点隶书特色的行草,别有风骨,令人爱不忍释。

魏先生一点架子也没有,对青年人非常热情,向我们讲了许多“五四”时期的情况。他说那时除《北京大学日刊》《晨报副刊》《京报副刊》上刊登歌谣等民间文学作品外,还有一些刊物如《新生活》《语丝》《妇女周刊》等也常登载。在《新生活》刊物上他也经常写文章。

他说北大学生在“五四”时期演出话剧,他也积极参加,支持这一新生事物。当时女生少,愿意演戏的女同学更少,所以有些女角色就由男同学来演。当时俄国盲作家爱罗先珂也来看戏,对男生演女角提出一些批评。演戏的同学十分不满,魏建功先生写了反批评的文章。本来,这是学术争鸣,无可厚非,但他文章的题目却是《不要瞎说》,幽默过分了,成了一种对生理缺陷的嘲弄,引起鲁迅先生的很大反感。鲁迅先生与爱罗先珂关系很好,他们都住在新街口八道湾,知道此事之后,即写了一篇文章对魏先生的文章进行了严厉的批评。魏先生看了之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感谢鲁迅先生的批评。过去他常去看鲁迅先生,此事之后,还是一样去看先生,一起谈笑,一如往常。于此可见“五四”时期的师生关系是非常融洽而有原则性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的三大作风之一,是革命胜利的法宝,也是科学进步、社会进步的法宝,这一点特别值得我们学习并坚持下去。有个顺口溜说明“三大作风”已被不正之风侵蚀得不像样子,语曰:理论联系实惠,密切联系领导,表扬与自我表扬,完全“反其道而行之”。“五四”和延安的优良传统在不少人心中已经丢光了,需要我们特别警惕。“三大作风”不能丢,它是革命胜利的法宝,更是建设成功的法宝;这应作为我们纪念魏建功先生的一项实际行动,我以为它比一切空话要好千百倍。

附:魏建功先生的信

宝林同志:

您的文稿我读过一遍。总的意见是:规模间架不错,理论原则无问题,如果再把民间文学的内容扼要介绍一下,使人得以具体掌握,明朗而深刻,就更为美善了。

正如来信所说,过去还没有人全面地分析过这个问题,而此问题对认识民间文学的社会作用甚为重要,一般的情况对民间文学只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读到文稿里举了许多例子,就很有意义。就题论,当然不需要叙述民间文学内容的各个方面,那是另一个专题。但是为了使人们明确认识民间文学是些什么,然后可以进一步明朗深刻认识它的社会作用,倒也很有必要。您举了不少的例子,涉及的范围很广,在首次专题立论的引言里宜于总括交代一下,指出人们对“民间文学”的模糊混笼,好证实郭老“宝藏”的真实。

就全局而论,引言部分是不够有力量。我建议用上一节的内容充实一下。如果说在一部“民间文学概论”里,我想必然您会在这一问题历史发展方面有所叙述的。这一问题的历史发展,人们是不知道的,做专题论文的时候不能忽略。我们写论文总有个意图,这个意图总是补充读者这方面一无所知的知识和解决这方面知识的扩大和深入的问题。换句话说,我们写论文总先要有个“问题的提出”。原稿并不是没有这样论点,但和我说的不一样。我说的不一定对,但我个人认为我们现在学校里民间文学还没有得到重视,引言里的提法是不够有力的。作为专题提出,我以为要拿“民间文学究竟是些什么,为什么要研究”的问题暗作引线,在我们的这一部门发展情况要求要作简要揭露和介绍。

以上是个主要意见。其余是小节,但也是引人入胜的要著。

1. 文中引述的体裁、作品或故事,必须详加注解,说明作者、出处和出版处所年月时代和要点。

2.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间文学的具体发展所显示的三大价值,和前前后后若干年代的异同,最好略多照顾。就是许多资料引用得太轻松,要更使人感到质量的厚重。

最后,希望定稿字写得清楚些,将来给人审阅比较方便。个别事例有无牵涉保密问题的?(指火焰山传说发现了油矿线索。)

您对民间文学是有全面了解,希望再从实际工作上加深培厚,在母校发扬广大起这一个光辉传统来。

敬礼!

魏建功
1962.10.4午

意见不一定成熟,给游老看看再说,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