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智慧·魅力:北京市北达资源中学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展示(2008-2018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初中博物学校本选修课研究报告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 倪一农 陈伟聪 韩冬
北京市北达资源中学 李朝红 董鹏

一、课程性质

博物学,又称自然史(natural history),是一门内涵丰富的综合性学科。这一学科强调对大自然中各种事物的观察与分类,内容涉及生物、地理、地质、天文、气象学及人类学等多个学科。博物学在科学史上被认为是与数理传统并列的最重要的研究方式之一。虽然随着科学向纵深发展,博物学的地位已经不像20世纪之前那样显著,但解决当今许多科学问题及社会问题仍然需要博物学思维。

自然观察智能是多元智能理论中人类的八种智能之一,也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核心价值之一。在基础教育阶段,为学生提供真正走进自然的机会,引导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基于以上思考,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和北京市北达资源中学在2009年正式开设了博物课。这一课程是面向我校初中学生开设的校本选修课,其具有以下特点:

(1)整合性。整合多个相关学科中具有共同核心价值和有助于整体性思维方式培养的内容,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实践性。注重对自然现象的直接观察、记录与思考,正确使用相关的工具与技术。

(3)自主性。尊重学生的兴趣与个性,赋予学生自主选择研学方向的权利,为学生创设多渠道、多方式自主掌握知识及发展能力的条件。

(4)原创性。本校教师基于多年来对具有博物学意义的教学活动的实践与总结,对教育现状的分析与反思,对基础教育课程发展的前瞻性思考与探索,自主创立本课程。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激发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观察记录自然现象,并将其发展为终身爱好,形成正确的自然观。课程目标及内容见表1。

表1 课程目标及内容

三、课程内容和教学计划

本课程以对自然事物的观察、记录和思考为主要内容,目前包括植物观察、昆虫观察、鸟类观察、植物栽培、地质考察、天文观测和项目研究等七个部分,在初一至初二的8个学段开设。详细的课程内容与教学计划见附录一。

四、课程形式和学习方式

在教师和专家的指导下,以学生实践为主要学习方式,采取多种课程形式进行教学。课程形式与学习方式见表2。

表2 课程形式与学习方式

通过专题讲座,扩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课堂教学,对必要知识和技能进行讲解与训练,为实践做准备。通过学段实习,在野外环境中实践相关技能,获得新的知识,培养学生户外活动能力和协作能力。通过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学年考察,为学生提供在自然界发现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能力探索自主提出的问题,并在这一实践过程中锻炼和提升学生各项能力。考察基地及考察内容见附录二。

五、课程教材与参考书目

课程教材与参考书目见附录三。

六、课程评价方案

本课程建立了以考查实践能力为主、理解记忆知识为辅的多重评价体系,并且在不同的课程形式中采取相应的评价和考查方式。课程评价方案见表3。

表3 课程评价方案

七、教学团队

我校围绕博物课程已建立由教师、校外专家、大学生志愿者和学长助教组成的教学团队,并取得学校领导的肯定和支持。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合作密切,有较高的工作效率。教学人员及其作用见表4。

表4 教学人员及其作用

八、课程发展的阶段成果

1. 学生参与情况见表5。

表5 学生参与情况

2. 教师参与情况见表6。

表6 教师参与情况

3. 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评价方案。

4. 设计了具有一定系统性的学案与考察报告。

5. 本课程聘请了生物学、哲学、教育学、环境学等多领域专家,初步建立专家指导团队。

6. 先后在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北大附中、北达资源中学综合考察基地。

7. 建立了“自然之翼”俱乐部,为已经升入高中的学生提供了继续进行博物学学习与研究的条件,并成立了学长助教团队。

此外,本课程已为北大附中、北达资源中学带来了一定的社会声誉。有关博物课的报道已多次出现在网络媒体以及多家报纸杂志上。博物课的师生也多次受邀与社会团体进行分享交流。博物课的学生还4次以中学生身份参加北京高校观鸟比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如在最近的一届比赛中战胜16支大学队,获得第一名。

九、课程反思与课程完善计划

1. 为了检验选修本课程的学生的收获,了解学生对本课程发展的意见与建议,我们对选修博物课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我们共回收问卷132份,占潜在调查对象的60%以上。

(1)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提升。我们根据问卷比较了曾参加学年考察的学生(即完整参与了课程各环节)与未参加学年考察的学生在知识学习与能力提升方面的自我评估,学年考察(夏令营)的影响如图1所示。

图1 学年考察(夏令营)的影响

从图1可以看出,曾参加学年考察的学生相比未参加学年考察的学生,在科学写作和团队合作能力提升方面存在极显著差异(t检验中,P<0.01),在知识扩展和野外活动能力提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t检验中,0.01<P<0.05),在查阅资料能力提升方面存在差异(t检验中,0.05<P<0.10)。

由此可见,本课程在扩展学生知识,提高学生资料收集能力、科学写作能力、野外活动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实施方案能力、表达展示能力、野外应急能力、使用工具能力、自理能力及帮助学生融入团队方面,参加过夏令营的学生平均得分也高于未参加过夏令营的学生,但未达到显著水平。这显示我们的教学目标得到了较好实现。

(2)学生对课程的满意程度。调查分析显示,学生对总体的课程设置、各种课程形式的开展情况,以及评价的合理性都体现了极高的认同度(均为94%以上)。

(3)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变化。在对已修习1年以上博物课学生的统计中,90%以上的学生兴趣都在提升,对自然的认识、性格养成、与同学相处等方面体现出了积极的心理变化;100%的学生对授课老师及课程前景体现出积极情感;82%的学生表示自己平时会纠正科普媒介(如书本或电视节目)中的错误。

2. 课程完善计划

附录一 课程内容与教学计划
附录二 考察基地及考察内容
附录三 课程教材与参考书目

续表

续表

附录四 相关领域知名专家

校外专家

博物课形成了强大的专业教师团队,更有着可谓豪华的专家顾问阵容。这些专家包括知名科学家、著名野生动物摄影师、专业博士生和研究生、保护区工作人员和民间组织中的专家。这些专家在课程建设及课程运行(如讲座、夏令营指导)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一部分参加课程建设与指导的专家列表如下:

(本文获2013年第四届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