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北大学子讲海淀治违故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拉锯战

北下关街道早就有了整治地铁13号线桥下市场的念头,可是无论是由上而下的整治,还是由下而上的清退,都遭受重重阻碍。

地铁13号线的产权归属于一家企业。产权方将桥下空间的管理权转包给了某公司,该公司又再次将管理权转包给了另一家公司。因此,桥下的人与地的关系十分复杂,这就给执法带来了不少麻烦。

根据《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管理办法》,地面和高架车站以及线路轨道外边线外侧30米以内,是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区内严格控制新建、改建、扩建或者拆除建筑物、构筑物等可能影响安全运营的作业。但规定里面并未明确将“地铁高架桥下空间”列入控制保护区。这让桥下的市场钻了空子,也给执法带来了不少麻烦。街道和执法队决定双管齐下,一边劝导商贩撤离,一边向产权方寻求合作。

北下关街道联合执法队找到土地产权方,却得到十分冷淡的回应,多次以没有执法权为由消极应付。北下关街道的工作人员已经记不得跑了多少次产权方的办公室,可是进度缓慢。

桥下的商户也不愿意轻易退让,尽管只有极少数批发饮料的人员证照齐全,但所有商户都上缴了租金,在没有合适的租金退还方案之前,商贩们始终不愿搬迁。联合执法队和每一位商贩都长谈了不知多少次,但没有获得很好的成效。在谈到这期间的难处时,一位街道工作人员情不自禁地叹了口气:“每一户都很难,没有不难的。”

无奈之下,执法队只好采取盯守的策略,每天派专人监督,同时继续进行劝阻和协商。队员们摆事实、讲道理,终于说动了一些摊贩。这些摊贩表示,可以离开桥下市场,但是要求退还他们的摊位租金。

执法人员在地铁13号线轻轨桥下的仓库

“皮球”又踢回给产权方。可是,拿到手的租金哪有那么容易再还回去?产权方几次推诿,既不愿意退还租金,又不愿意配合腾退整治13号线的桥下空间。整治行动陷入了僵局。

对于街道和联合执法队来说,更为难的是他们尴尬的身份:作为一支外部的执法力量,不仅要加以整治维护周边的安全,而且要尽可能地平衡双方的利益,避免可能发生的冲突。

北下关街道的工作人员和联合执法队的队员一次次找产权方和摊贩交流,吃了不少闭门羹,来回跑了不知多少次,投入了许多人力物力,以至于几位常驻市场的工作人员都成了居民眼里的“熟面孔”。

终于,地铁13号线桥下整治的事情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在相关部门的协助下,从法律上明确了产权方的责任,勒令产权方支持和协助整治工作。街道和执法队终于可以开始大刀阔斧地展开全面清退和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