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众所周知,城市集中了大量的人才与资金、便利的生活设施与公共服务,是人类文明和智慧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以后才形成的聚落形式。现代城市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往往在非常有限的地理空间之内,聚集了大量的知识、技术、资本、产能和优质的教育、医疗、文艺和休闲资源。特别是北京,作为国家的首都,更是全国的首善之区,拥有得天独厚、无与伦比的现代物质技术要素与社会人文要素,自然成为万众向往之地。当我们徜徉在北京的大街小巷老胡同,参观故宫天坛白塔寺,游览三山五园八大处,流连在芳草绿地、花前树下,享受着城市生活的便利和快捷时,我们也许没有想到:这一切都离不开我们的城管工作人员——那一群常年忙忙碌碌的城市守护天使。是的,正是他们的辛勤、耐心与付出、坚守,使得我们的城市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与繁华中,保持整洁美观、井然有序、安全祥和、运转自如。
现代化的城市需要现代化的管理,现代化的城市管理不仅有超前的城市规划、系统的产业与商业布局、网络化的交通设施等宏大主题,更有街道社区管理这种直接面对每家每户,甚至每一个居民的具体而微的工作。城市居民的特点是数量巨大、阶层多样、来源复杂,不同人群的利益诉求不仅多元歧异,而且常常互相对立,有时甚至还互相缠绕在一起。比如,人们一方面不满路旁的蔬菜水果摊、街边的小吃大排档,批评它们对环境卫生、城市景观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又经常流连光顾,以此作为工余休息和打发闲散时光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在空间利用上,矛盾更是突出:一方面,广大居民渴望整洁的街巷、宽敞的绿地、便捷的健身场地和充裕的停车泊位;另一方面,部分居民变相甚至公然占用公共空间,或者私搭乱建,或者开墙打洞,或者占道设摊,不一而足。从私挖地下室建蜂巢式出租房到占用桥下空间开废品收购站,从开墙打洞开网吧、小饭馆到在公共楼顶私盖空中花园。这不仅有碍观瞻,破坏了街道和社区的环境,而且埋下了严重的安全隐患,或者私拉电线,或者占压煤气管线,或者明火烧烤,缺少必要的消防保障。
这种种违法私建乱搭的事例,虽然常常见诸报刊网络,至于结果怎样,我们的研究生同学和大多数市民一样,常常只知道上文,不知道下文。2017年暑期,我们组织研究生走上街头,了解城市管理这个社会活动。借此机会,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近20位研究生同学,在海淀区城管执法监察局的统一组织下,深入海淀区29个街镇,具体了解和采访海淀城管及相关街镇依法治理违建的事迹。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访谈、一趟又一趟的实地考察,一个又一个平凡而伟大的街镇基层工作者和城管执法人员形象,在我们同学的心目中变得鲜活起来了:苦口婆心、将心比心、耐心说服违建房主的街道主任;周密部署、果断出手、坚决拆除违建的执法队长;以人为本、疏堵结合、和谐拆迁的管理科长;实地调查、疲劳过度以致双腿抽筋、摔倒在地的治安主任;不畏艰险、敢啃硬骨头、既析法理又讲人情的核查队长……不错,他们是国家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同时,他们也是儿子、女儿、丈夫、妻子和父亲、母亲,他们也有亲人和亲情。但是,为了治违工作,他们有的无法在星期天去医院看护生命垂危的父亲,有的不能在周末陪伴年幼好动的孩子去游乐园,有的身怀六甲还不能稍事休养,挺着大肚子在节假日忙于整理违建档案,有的直面当事人的无理纠缠,甚至恶言威胁……
这一个个人物、这一幕幕场景,让我们的同学心弦震颤,感奋不已。同学们下决心要把它们变成文字,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城管治违的事迹。幸运的是,同学们的这个想法得到了海淀区城管执法监察局和北京大学出版社领导的襄助,得以让他们的梦想成真;于是,就有了这本《听北大学子讲海淀治违故事》,记录那些平凡人物的不平凡的故事。
作为这项研究生社会活动的带队老师,我一方面为同学们在社会实践中的认识提高而感到高兴,有的同学甚至骄傲地对我说:“现在我们骑着小黄车在街道上溜达,一眼就能够分辨出哪个小饭馆是违法建设”;另一方面也要衷心地向北京市海淀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监察局领导及各街镇工作人员道一声辛苦了,没有他们夜以继日的工作,就没有今天整洁而有序的北京新貌,就没有海淀区的新型城市形态。当然,我还要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同志。他们耐心地对文中的疏漏之处进行了多次修订和细致勘正。同时也非常感谢著名书法家汪德龙先生为本书题写书名。我相信这本书的出版,会带给大家不一样的海淀治违故事。
袁毓林(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8年5月20日
于北京大学人文学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