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概念与现实交织的“北京”
寒暄完毕,我打量了一下周边的环境。不由得诧异起来了,这是我认识的首都北京吗?在我的意识里面,北京是雄伟、庄严的天安门;是繁花似锦、游人如织的王府井;是安宁、静谧的什刹海;是幽静却充满文艺气息,但又永不缺少游客的南锣鼓巷;是华灯初上、喧嚣无比的三里屯;是高校林立、书香满溢的中关村。这一刻,我才明白,以前的我其实并没有真正触摸到这座城市深处的“肌理”,我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长江边上的那座小城,是那样的局部相识。这是一处修建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居民小区,小区并不大,只有四栋五层老式板楼,铁门两侧临路的是两栋五层小楼,分别是小区的1号楼和4号楼。靠路东头的是小马厂1号楼,开着十余家临街商铺,由于这是栋临街的居民楼,因此这栋楼一层不少住户对自己的私有产权房进行了“开墙”与“打洞”工程,将住宅楼的窗下墙体改建成门洞,向外拓宽、改造后用于可以出租的“门脸房”,形成了超出楼本体的私搭乱建。一眼望过去,临街一层住宅已然成为“底商一条街”,依次有数码复印店、汽车修理、饭馆、电动自行车店、社区菜店、手机店和小卖部等商户。有几家商铺的牌匾又宽又高,几乎挨到了二层的窗户,在这些商户门头的上面挂着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牌匾,其中有几家的牌匾下面挂着长条形的电子显示屏。
小马厂1号楼门脸房成排
尽管离这里300米处有一个物美大卖场,但不时有附近的居民从小区里面出来,在这里 “小卖部”买上一盒烟或拎上一瓶醋,一路和熟悉的老邻居们打着招呼,慢悠悠地回家。伯伯也一样,和我聊完后,也钻进了路边的“友谊副食店”,十分熟练地对老板喊道:“来包点八的中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