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事业的60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航天科技工业创新的动力之源

中国航天科技工业60年的建设发展,已经建成具有相当规模、专业齐全、技术配套的科研生产试验基地,形成了研究、设计、试制、试验、生产的完整体系,建成了完整的航天测控网和航天发射系统,走出了一条适合国情、富有自身特点的航天创新发展之路。

一、党和国家统一领导,正确决策引领

航天工程多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党中央历来把航天科技工业作为一项强国兴邦的决策,国家根据建设的需要和经济、科学技术状况,正确选择方向,合理选定发展技术途径,全面部署各项重大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运筹帷幄,作出了发展“两弹”(原子弹、导弹)尖端技术的决策;20世纪60年代中期,领导制定和实施“八年四弹”(中近程、中程、中远程和远程四种地地导弹)规划,提出发射人造卫星的任务,奠定了中国航天科技工业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决定实施“三抓”(洲际导弹、潜地导弹和通信卫星)任务,提出航天科技工业要把力量集中到发展实用、急用的应用卫星上来,实行军民结合,转向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主战场。经过不懈努力,中国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运载火箭技术不断提高,成功进入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

20世纪90年代,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果断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瞄准有人参与的空间实验活动的新目标。中国新一代航天人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十年磨一剑,突破了载人航天技术,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进入新世纪以来,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关心航天科技工业的持续发展,先后作出了月球探测工程、载人航天二期工程等重大决策,广大航天职工刻苦攻关,战胜困难,经过十年的拼搏进取,实现了“嫦娥”奔月,拍摄发回了月球图像和探测数据;神舟飞船完成了载人进入太空、进行出舱活动和交会对接飞行三大关键技术的跨越。

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航天高科技是一个国家高科技的标志,也是国家经济、国防强大的标志。中国航天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发展前景广阔。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航天战线又取得了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对接载人飞行的圆满成功,实现了嫦娥工程第二步落月考察的目标,在人类攀登科技高峰征程中刷新了中国高度。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航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和决策下,中国航天科技工业发展的脚步会迈得更大、更远,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坚持自力更生,立足自主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祝贺嫦娥三号任务圆满成功的讲话中指出:“取得这样的成就,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中国航天事业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中国航天创业初始,就确定了“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20世纪50年代末,即使争取到了苏联的有限援助,也不依赖别人,而是作为增强自力更生的手段,从仿制中学习本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很快走上了自行设计、独立研制的道路。尖端技术是买不来的。因此,在发达国家对中国实行长期技术封锁的环境下,航天战线的广大职工自强不息,发愤图强,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了第一代航天型号的研制,奠定了完全独立研制的坚实基础。改革开放后,适应市场经济的新情况,经过一些失败的教训,振奋精神,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仍旧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攻克和掌握核心技术和先进技术,把航天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不但使中国航天技术打入了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打开了卫星整星出口的大门,而且实现了载人航天和月球探测的突破,中国航天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航天科技工业立足自主创新,在体制机制上实现从研究院到工业部再到大型企业集团的转变,建立了集型号总体、总装、总测试、总试验为一体的结构模式,形成了总体为主体、专业为基础,军民融合,协调发展的创新格局;在组织管理上,从实行以型号为纲和技术责任制为重点的科研管理,到形成科学严密的组织管理体系;在技术上起点高,坚持走自己的路,具备一定的核心竞争力,全面取得创新发展。

三、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实施科学管理

航天任务是规模宏大、技术难度大、质量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高的国家重大工程。针对系统复杂、技术密集、风险性大、研制周期长的特点,创造和推行系统工程管理方法,发挥综合集成优势,实施科学管理。经过不断完善、提高和发展,形成了科学严谨的系统工程决策体系、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组织体系、以工程总体设计部为龙头的技术体系,制定了一套综合统筹的计划协调体系和系统规范的质量管理体系。这种系统工程的管理体系保证了航天任务的成功和航天科技工业的发展。

这种系统工程的管理模式,包括确定以科研试制为主的型号院,创立科学技术委员会,建立总体设计部,设立相应配套的专业所、厂,加强以总设计师为主线的技术指挥系统和以总指挥为主线的行政指挥调度系统,制定预研一代、研制一代、生产一代的产品发展路线,实施型号通过方案论证、初样、试样、定型以及设计、生产、试验、交付的研制程序,建立航天工程质量保证体系等。这种科学严密的组织管理和适应市场需要管理的系统工程方法,确保了航天科技工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四、集中全国优势资源,组织协同作战

航天工程规模庞大,技术复杂,高度集成,涉及众多科技领域和工业部门,靠一个单位一个部门无法独立完成,必须依靠全国范围的紧密合作、大力协同。组织全国大协作,集中全国优势资源,动员各个方面的力量,集智攻关,这是由航天工程任务的性质所决定,更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把各行各业的精锐力量组织发动起来,把分散的部件组合成可靠的总体,实现高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中国航天技术取得的巨大成就,正是大力协同、联合攻关的结果。

航天事业是全国各行各业的共同事业。每一项航天工程,都有上千家单位、几十万科技人员承担研制、建设、试验任务。1975年研制发射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协作项目就达4800多项,涉及21个部委、25个省市自治区的1300多个工厂、研究所和高等院校,返回式卫星直接参加研制的单位就有81个,分布在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1980年中国首次向太平洋海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就有30多个部委、27个省市自治区的1000多个单位参与协作,动员了10万人参与试验工作。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和探月工程,直接参与研制的单位有100多个,联合协作的单位有3000多个,涉及数十万科技人员和工人。正是全国有关部门和单位通力合作,协同攻关,解决了两个航天工程所需要的原材料、元器件、各种设备,提供有力的保障服务,从而创造了航天科技工业的一个个奇迹。

五、广揽聚集优秀人才,发挥团队作用

航天技术的发展,要靠人才,靠队伍,靠发挥科技队伍的作用。创业初期,国家选调了一批经过战争考验的领导干部和政工、后勤保障管理干部,一批归国和本土的高级技术专家,一批国家培养的大中专毕业生和一批经验丰富的优秀工人,组成了一支能攻善战的航天科技队伍,打开了航天技术独立研制和创新发展的局面。1960年,就从全国选拔了4000多名理工科大学毕业生到国防部五院工作,现在两个集团已经发展到29万多人的航天队伍。既有聂荣臻、张爱萍等这样直接指挥的杰出、卓越的领导人,他们为创建和发展航天科技工业、组织和培育航天科技队伍,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又有从军队和地方选派到航天部门的一批党政领导干部,发挥他们的组织指挥才能,带来优良的思想政治工作传统和组织管理经验,为科技工作和科技人员服务,创造了良好的科研工作条件和环境;还有一批专家型的党政领导干部,加强到行政调度指挥线,结合他们熟悉的专业知识,领导组织科研生产,保证航天科技工业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航天部门广揽了一批具有爱国情怀和事业心的高水平科技专家,聚集了一批具有第一流专业知识的科学技术带头人,而且不断补充新鲜血液,组成了一支包括党政干部、科技人员、技术工人、政工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在内的浩浩荡荡的航天团队,肩负责任,发挥作用,推动了中国航天科技工业不断取得新的胜利。如果没有一代又一代航天队伍的共同努力,团结奋斗,航天科技工业就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伟大成就和跨越发展,就不可能奠定中国的航天大国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