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在哈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这是缅因的秋,这是我的春暖花开

古人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想了解美国的文化,课本上的知识那真是远远不够的,最好的方式还是走出去,不管是与人交往还是在自然中汲取养分,得到的都会鲜活生动许多,印象也会深刻许多。所以我一直都想觅一个出游的机会,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们一起领略下美国的别样风情。

幸运的是这段旅程我并没等太久,东北地区的10月,红叶烂漫,景色别致,正是郊游好时节。经历了开学一个月的忙碌紧张,大家都想放松心情感受一下美国风景,于是呼朋引伴很快便拟定了出行计划。

出发时间是周五的下午,目的地是新英格兰地区红叶最为出名的缅因州,当然这里也以没有消费税而出名。我和班上十个同学开着三辆车向缅因州进发,希望在这山清水秀的地方度过一个愉快的周末。秋高气爽,开往缅因的高速公路上阳光温暖而明亮,天空湛蓝,茂密的层林被红、黄、绿三色尽染,犹如调色板,映衬着远处的山峦,宛如油画中的仙境。路上车辆也不多,我坐在窗边,树木葱茏的山峦和波光粼粼的池塘交错着从眼前掠过。

这种美国人或许司空见惯的景色,对于在充斥着钢筋水泥、春秋风沙的城市生活了近八年的我来说,无疑是分外迷人的。车里此时也放着应景的美国乡村音乐,更让人增添了几丝惬意。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美国人谱不出中国民谣的柔情缱绻,中国人亦无法缔造美式民歌的清新淳朴。在美利坚的土地上,沐浴在充满着阳光芳香气息的旋律里,听着朋友漫无边际的谈天说地,这种感觉完全不同于国内星巴克里播放的美国音乐传递出的若有似无的暧昧与矜持。我闭着眼睛,脑海中浮现出一幕幕美国电影里的场景,那些牛仔久久地伫立在树荫下,望着夕阳吹出思念的口琴,苍凉的暮色里也因此有了一丝甜蜜的味道;他们回到故乡,站在心爱的姑娘的窗前,深情地用吉他弹奏情歌,夏风都无法偷听他们的呢喃絮语;他们在旅途中歇息,在泉边吟唱出质朴的歌声,世界瞬间充满了振奋的力量。

这份无边的思绪让我陷入一种纯粹的快乐里,如同夏天在北京的胡同里漫无目的地游荡穿梭,走累了便停下来,一边听着老北京人絮絮叨叨地讲着这座古城的文明,一边悠然自得品着炒肝豆汁的美好。缅因和北京,尽管地点不同,却同样充盈着生活里悠然自得的情趣,浸润着生命最本真的淳朴。

虽然我因为陷入沉思而一言不发,但却没有了初开学时沉默冷场所造成的尴尬。在我看来,一个衡量朋友间关系的简单标准就是大家在沉默中也享有一份默契,不会因为空气里突然的沉寂而对彼此的关系患得患失。在前往缅因的路上,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彼此间的这种默契,大家已经不再出于社交礼节而流露出刻意的关心,而是随性地放任我遨游在自己的天地里,流连在一个人悠然自得的梦境里。

想到此我不禁有几分感慨,从开学的茫然失措到现在逐渐地融入了新文化的圈子,这短短的一两个月里面,我似乎经历了脱胎换骨的蜕变。虽然接下来需要我改变、努力的事情还有很多,但是我不会再陷入负面情绪的困扰中,以前那个热情、乐观、坚定、有梦有憧憬的自己又回来了。

记得以前曾看过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说人的一生平均只有七次机会,两次机会间相隔约7年,大概25岁后开始出现机会,75岁以后就不会有什么机会了。我不知道未来会遇上什么样的契机,发生什么转折,但我觉得哈佛的深造就是我的一次机会。而我虽然有过彷徨,但没有退缩,勇敢地抓住了这次机会。我们常说是金子就会发光,但是我们学过高中物理后会发现,其实任何东西在经过衰变、裂变、聚变后都有可能会变成金子,都会发出属于自己的耀眼光芒。能不能变成金子,最关键的区别只在于能不能接受人生的淬炼。

我相信很多朋友比我聪明,处理人际关系也比我游刃有余,身上还有着我所羡慕的各种特长,只是仍处在摸索前行的道路上。没关系,只要有着为梦想勇往直前的魄力,总会迎来自己的春暖花开,那么不管是身处怎样的黑暗境地,最终都会看到希望的曙光,要知道,没有绝境中的复生,没有脱胎换骨的蜕变,将是人生中的残缺。

人生的旅程需要大家慢慢领悟,咱们转回来说说这段短暂的缅因之旅。因为这份坦然和自在,再加上浑身洋溢着加勒比海热情的麻辣姐(Mayra)一路快车,车上的时光似乎流逝得特别快,大家卸下装备、酒水、食物,就开始筹划晚上的活动。男生搬柴生火、女生做饭,倒是有几分中国男耕女织的传统气息。

通心粉是我在国内就久仰大名的西餐,没想到这次现场做通心粉,着实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跟着大厨林妹妹(Lindsay)认真学习了一番,林妹妹教我也教得开心无比,偷偷在众饿狼抢食之前给我挑出一大盘。吃着自己探索出来的新式通心粉,倒也满足快乐。饭后自然免不了看球玩游戏这一类活动,一伙人玩得不亦乐乎,我觉得仿佛又回到了以前在国内与朋友们打打闹闹的日子。但真正热闹的当属喝酒,这个时候炉火正旺,房间内暖意盎然,颇有“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气氛,不过大家饭饱之余、酒兴起时也就舍去了这般文人雅兴,直接吆喝着比赛喝烈酒。我酒量不算好,在国内白酒两杯倒。但那天晚上或许是晚饭吃得过饱,又或许是来美初次郊游过于兴奋,三杯下肚居然没什么不舒适的感觉,而这个时候不少人已经不胜酒力止箸停杯了,唯有我在内的三个男生还能续饮几杯。这样居然也撩起了我拼酒的兴致,几次推杯换盏后,又一位没吃晚饭的男生也醉倒了。见此,还算清醒的胖子小雷哥(Ray)跟我商量说:“他已经醉倒了,咱们明天糗他便好,我们俩就不用再比拼啦”。于是作罢。

酒意正浓,也不想直接睡去,我便和几个同学在楼下打了会儿乒乓球,一时兴起给大家介绍了中国的酒文化,微醺之中不免添油加醋地形容了一下我们中国人晚宴时觥筹交错的壮观场面。没想到第二天醒来,这些朋友们就大肆渲染我的事迹,直称我为“海量中国人”,待到返回学校,这个称呼一传十十传百,倒成为我揭不掉的标签了,一时让我哭笑不得。这说法形容国内不少爱酒之士恰如其分,但用到我身上,可真是夸大其词了。不过大家可没想这么多,一饮酒便会想找我切磋切磋,我“海量中国人”的名声也越传越远了。

后来我还教会了大家中文的“干杯”怎么说,没想到大家学会之后又迫不及待地给我起了个外号“GanBeiHey”,念作“干杯嘿”。“Hey”是因为他们发不出我的姓“何”的音,所以就索性按他们觉得最相近的“嘿”来喊,这就有了“干杯嘿”。“沟通艺术”这门课程的老师曾分析说这就是舆论的“定性”能力,一旦周围的人因为某件事情对自己产生了一些看法,自己在他们心中的形象也就被定了性,即使是断章取义背离实际的定性,以后也很难再改过来。虽然大家给我的定性有些夸张,但是从心底来说,我未觉不妥,还会经常想起这个欢乐的称呼。俗语有言:“酒逢知己千杯少”,遇见性情相契的朋友,大家欢聚一堂饮酒谈心,本就是人生一大快事。而若干年后,即便大家天各一方,提起当年那场郊游,犹能想起来一个“海量中国人”的种种趣事,这样的念想于我而言,又何尝不觉得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