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外交与国家安全:构建新时期的中国金融外交战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美国推动日元升值打压日本经济的手法与启示

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日本加速崛起,日本对美贸易顺差急剧扩张,美国世界经济霸权地位受到威胁,美国通过签署“广场协议”等手段,迫使日元升值,导致日本经济长期陷入萧条。在当前美国等西方国家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研究美国当年的手法和日本的教训,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启示。

一、“广场协议”的背景

一是美日经济实力的差距逐步缩小,美国的经济霸权地位受到威胁。二战后,日本经济实力飞速增长,同美国的差距不断缩小。日美之间经济实力对比由1950年的1∶26提高到1970年的1∶5。1985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2%,日本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且经济增长势头强劲。

二是美国对日贸易逆差急剧扩大,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1982年、1983年和1984年,日本的经常收支盈余分别为68亿美元、208亿美元和350亿美元;贸易盈余分别为69亿美元、205亿美元和336.1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来自美国,同期对美贸易盈余分别为121.5亿美元、181.8亿美元和330.8亿美元。1985年美国外贸逆差达1485亿美元,其中对日本贸易逆差达498亿美元,占美国外贸逆差的三分之一。同年,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对外净资产高达1298亿美元,而美国当年则是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

三是美国经济不振,采取措施遏制日本经济威胁成为朝野一致的呼声。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面临着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的双重困扰。面对双赤字,里根政府的政策选择是维持高利率,通过逐利性的外资流入应对双赤字的困境。然而,高利率进一步加剧了美元强势,使得本已脆弱的美国制造业更加举步维艰,遏制日本的经济威胁成为美国朝野一致的呼声。为此,美国许多制造业大企业、国会议员等相关利益集团强烈要求政府干预外汇市场,促使日元升值,以挽救日益萧条的美国制造业。

二、美国打压日本的手法

首先是制造舆论,思想诱导。从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开始飞速发展时起,美国学术界就将其归因于固定的优惠汇率。1977—1978年,美国出现了经常账户逆差。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提出“发动机理论”,要求贸易盈余国家要刺激国内需求,不仅为本国经济增长,而且为世界经济增长承担责任。其后,美国不断宣传这种理论,促使欧洲国家也相信,日本经济扩张的主要原因是从固定且过低的日元价格中获得了太多好处,因此强迫日本接受一致抛售美元的协商机制。同时,美国强调日元要成为主要货币,日本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国,就必须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诱使日本也对日元升值存有幻想。

其次是经济问题政治化,国内演双簧。不仅美国的行政部门加大了施压力度,要求日本促使日元升值,而且,美国许多国会议员、企业主和经济学家也纷纷游说美国政府,强烈要求当时的里根政府干预外汇市场,改变强势美元立场。美国行政当局以此为借口,给日本造成了强大的压力。

再次是筹组成国际联盟,联合施压。1985年9月,在美国的策划下,美、日、英、法、西德等五个发达工业国家的财政部长及央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迫使日本接受日元升值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的协议,其后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日元、马克等主要货币的汇价大幅下调。

三、日本的应对举措和教训

面对美国的打压,日本政府并未采取有效的对策,反而加重了经济的泡沫化。

一是轻易让步,坐视日元过度升值。“广场协议”签订后,五国联合干预外汇市场,各国对美元的抛售引发了市场投资者的抛售狂潮,导致日元持续升值长达10年之久。1985年9月,日元汇率在1美元兑250日元上下波动,在“广场协议”生效后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快速升值到1美元兑200日元,升幅达20%。1986年底,1美元兑152日元,1987年达到1美元兑120日元。从1985年到1996年的10年间,日元兑美元的比率由250∶1骤升至87∶1,升值将近3倍。

二是盲目扩大对外投资,导致美元资产大幅缩水。1981—1985年,日本经常收支项目的顺差约为120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贸易顺差来自美国。但是日本企业并没有将这些钱都拿回国内,而是将绝大部分用于购买美国国债。1987年以后的三年间,日本金融法人持有的股票、债券等的估价总值为205万亿日元,按当时汇率换算,可达15000亿美元,这可以为美国的财政弥补10年的赤字。“广场协议”后,由于美元的大幅度贬值,日本所持有的美元资产也随之大幅度贬值。1985年9月至1987年底,美元兑日元就从1∶250下跌到1∶121,贬值达50%。也就是说,日本人所持有的美元资产贬值50%。

三是大幅降息,引发泡沫经济。迫于日元升值的压力,日本当局提出了内需主导经济增长的政策。在金融方面采取缓和政策,日本央行连续5次下调利率,利率水平由1985年的5%降至1987年3月以后的2.5%。此外还通过增加政策性贷款,扩大公共投资规模。然而,迅速增大的货币供应无法被产业吸收,大量资金流向了股市和房地产,巨额虚拟资产的存在导致泡沫经济产生。到1989年末,日经平均股价高达38915.87日元,相当于1984年的3.68倍。1990年六大城市中心的地价指数比1985年上涨了约90%。1986—1989年间,东京市中心地价提高了2.7倍,当时如果将东京23个区的土地全部卖出,可以买下整个美国。

四、几点启示

从日本的教训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第一,慎重对待本国货币升值或贬值的幅度、时机和承受能力。长期看,经济实力的增强必然要求本国货币升值。但升值幅度、时机选择非常重要。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相继发生的墨西哥、东亚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是,发展中国家经济、金融实力和承受能力不强,更应慎重对待本国货币升值或贬值以及升值贬值的幅度和时机,一旦决策失误,将会造成严重后果。同时也应看到,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美元仍将是外汇储备、贸易结算和流通领域的主要货币。只有美国能够根据国内需要,通过调整美元汇率,左右全球外汇市场,有效调控本国经济,除此以外的别国应慎用汇率手段。

第二,汇率调整对经济的影响利弊互现,是否调整要考虑当时的经济和产业发展情况。日元升值既有自身经济增长的内在要求,又有受制于西方国家的外在压力。1985年后的汇率上升主要是外部原因在起作用,给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更为显著。目前,我国出口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含量偏低,面临国际市场激烈的价格竞争,而且我国外汇市场管制,这都与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如果人民币迫于压力升值将对经济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

第三,对外贸易和投资要做好规划,防范风险。从1964年起,日本对外贸易连年出现盈余,特别是对美国的贸易盈余急剧增加。日本凭借财力优势,在国外掀起购买狂热,带来过度投资和消费。由于决策失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跨国公司便开始全线退缩,部分公司损失惨重,如索尼公司一年内利润下降45%。据美国学者统计,自二战结束后日本从美国获得的贸易盈余,随着泡沫经济破灭又如数归还美国。

第四,应正确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虚拟经济产生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适度发展虚拟经济有助于繁荣金融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分散经营风险,但应严防虚拟经济过度发展成为泡沫经济。发展虚拟经济应坚持以实体经济发展为基础,与实体经济相协调,并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