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文艺起源于劳动观点的产生与争议
“文艺起源于劳动”在我国一直被看做马克思的观点,其根据来自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两个基本命题:“劳动创造了美”和“劳动创造了人本身”。马克思曾经说过:“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但是,马克思这句话讨论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同劳动之间的异化关系,根本不是美学概念,更不涉及美的本质或美的定义问题。恩格斯也说过:“劳动创造了人。”但是,恩格斯是在一个特定语境中对劳动同人的关系作出的伦理表述,是对猿通过劳动进化为人的理论概括,强调的是劳动在人的进化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而不是强调人被劳动创造出来。“劳动创造了人”只是一个人类学的命题,完全不是美学的命题。因此,“艺术起源于劳动”根本不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而是误读的结果。
在我国有关文艺起源的诸多观点中,“文艺起源于劳动”是一个被广泛认同和接受的观点。坚持文艺起源于劳动观点的人认为:“在原始社会产生的文艺作品,显然是原始人生产劳动实践的艺术反映。根据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以及地下发掘出来的大量的古代艺术资料,参考现代还生活在地球上的,处于社会发展初期的原始部落(如爱斯基摩人、印第安人等)的艺术活动及艺术产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加以探讨,可以做出如下结论:原始文艺是起源于生产劳动的,并直接服务于生产劳动的。”[1]关于文艺起源于劳动的观点,在我国还被看成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执此说者认为:“由于原始人的物质生产劳动是他们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为文学的产生创造了前提条件,为文学的产生提供了需要,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原始文学的某些材料,其内容和形式又都和生产劳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我们说文学起源于劳动的说法是科学的。这种说法和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对文学发展起最终决定作用的理论是一致的,它把文学产生的原因和文学发展的根本原因统一起来了。”[2]可以说,“文艺起源于劳动”是目前我国文艺理论界以及高校普遍认同的观点。
20世纪30年代,“文艺起源于劳动”的观点已经在我国出现。早在1930年5月,鲁迅在为其翻译的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所写的序言里,就介绍了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观点。他在序言中说,普列汉诺夫的《再论原始民族的艺术》“批评主张游戏本能,先于劳动的人们之误,且用丰富的实证和严正的论理,以究明有用对象的生产(劳动),先于艺术生产这一个唯物史观的根本底命题”[3]。这大概是我国最早介绍的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观点。后来,鲁迅在1934年发表的《门外杂谈》中又说:
我想,人类是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能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需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炼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4]
鲁迅在对文学创作与劳动关系进行讨论的基础上,进而论述文艺的起源。他说:
艺术起源于劳动和宗教。其一,因劳动时,一面工作,一面歌唱,可以忘却劳苦,所以从单纯的呼叫发展开去。直到发挥自己的心意和感情,并偕有自然的韵调;其二,是因为原始民族对于神明,渐因畏惧而生敬仰,于是歌颂其威灵,赞叹其功烈,也就成了诗歌的起源。至于小说,我认为倒是起于休息的。人在劳动时,既用歌吟以自娱,借它忘却劳苦了,则到休息时,亦必寻一种事情以消遣闲暇。这种事情,就是彼此谈论故事.而这谈论故事,正就是小说的源头。[5]
显然,鲁迅在讨论文艺的起源时,尽管他企图将其他导致文艺产生的因素包括进去,例如宗教,但是劳动仍然是第一位的。应该说,我国对文艺与劳动关系的讨论最早始于鲁迅,源于普列汉诺夫有关艺术的论述。时至今日,文艺与劳动的关系已经发展为“文艺起源于劳动”的观点,成为文学艺术界和大学课堂讲授的主流观点。
“文艺起源于劳动”的观点强调实践,因此在我国一直被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而被广泛接受,影响最为深远。这一观点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历史和美学的方法,从人类的劳动实践和艺术实践两个方面考察了包括文学在内的人类艺术审美意识的形成根源,对美、审美意识的发生和发展进行研究,因此科学地阐明了文艺起源于人类的社会物质生产实践的过程。在我国学术界,“文艺起源于劳动”的观点不仅是一个有关文艺如何起源的学术问题,而且是我国整个文艺理论的学术基础。
尽管艺术起源于劳动(后来引申和发展为文艺起源于劳动)的观点一直是我国文艺理论界的主流观点,但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学界就出现了对这一观点的质疑,而且至今也没有停止过。1982年,姜庆国在《复旦大学学报》发表《“艺术起源于劳动”说质疑》一文,认为“劳动说”根本反对在艺术起源问题上作生物学的考察,反对将达尔文的进化论运用于艺术起源的研究,是值得商榷的[6]。此后,姜庆国又发表《艺术起源的历史过程:“艺术起源于劳动”说质疑之二》,强调艺术的发生不仅有社会的根源,而且还有生理的根源,认为“艺术起源于劳动”说的最大错误在于它片面地强调社会而否定自然[7]。针对姜庆国的观点,一些学者表示不能同意,如姚文放随后发表《“艺术起源于劳动”是科学的命题》一文予以反驳,强调“恩格斯的论述是至今对艺术起源问题所作的最科学的说明和最有力的概括”[8]。追根溯源,由于有关“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观点实际上源自对恩格斯的“劳动创造了人”[9]这个论点的逻辑推理,所以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有人从质疑“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观点开始转而对恩格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一著名论断的讨论,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含义并“不等于人类起源于劳动”[10],“劳动说”的观点“实际上说明的是原始艺术产生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而不是原始艺术起源的最初动因,因此就无法解释复杂的原始艺术现象”[11],认为“‘劳动说’是不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12]。
21世纪以来,关于“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讨论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证上,都有了新的深度。有关这个问题,高玉发表的数篇论文是对上个世纪质疑“艺术起源于劳动”观点的新的推动。高玉对“艺术起源于劳动”的不同观点进行了历时性梳理和客观评述,进而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说:“艺术起源于劳动,人类其他一切意识形态都起源于劳动。这里,我们并没有把艺术和其他意识形态区别开来,并没有找到艺术起源的特殊性。”[13]所以他认为:“从根源意义上,劳动说以劳动为艺术起源的根源,是极为人文性质的,并没有充分的科学根据。”[14]尽管高玉在讨论艺术的起源时表示“并不想从根本上否定劳动说”,但是他在论文中对劳动说的质疑,实际上已经表明他不同意这种观点。我认为他的观点是有道理的。
毋庸置疑,目前有较多人把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观点看成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尽管如此,对于这一观点的疑虑不仅没有消除,而且越来越多了。因此,我们有必要继续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希望有助于弄清楚这个问题。
有关艺术起源于劳动的争议,主要体现在两个根本问题上,一是“艺术起源于劳动”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二是艺术是否起源于劳动。如果这两个问题能够得到较好解决,长期争议的上述问题也就有可能接近解决了。
“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观点从何而来?如果我们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艺术的论述进行考察,可以发现,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没有下过“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论断。既然如此,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观点是怎样产生的呢?它又是怎样变成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的呢?实际上,这种观点主要来自一些学者对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的误读,是一些学者从马克思恩格斯有关艺术与劳动关系的论述中凭借自己的理解而推理和归纳出来的。例如,有学者指出:“文艺起源于物质生产劳动的观点起源于19世纪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汲取了考古学、人类学、生物学、美学、史前艺术学的研究成果,科学地分析了文艺的起源,把文艺起源的探讨推向新的理论高度。”[15]那么,马克思和恩格斯究竟是怎样论述这个问题的,学者们的讨论总是语焉不详。虽然也有学者指出马克思、恩格斯没有专门研究和直接回答过文艺起源于劳动的问题,但是他们坚持认为,把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恩格斯《辩证法》中的有关材料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可以获得“艺术产生于生产劳动”的观点[16]。他们认为,“艺术起源于劳动”已经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我国被普遍接受。[17]显然,“艺术起源于劳动”是学者们在研究中自己概括和归纳出来的,而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并没有提出这个论断。也有人认为,“艺术起源于劳动”是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发展。他们认为,普列汉诺夫在《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中“根据考古学和人类学方面的大量资料,运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进行论证之后,使‘文艺起源于劳动’的学说成为一种经得起推敲的科学的理论”[18]。由此可见,“艺术起源于劳动”是否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来的观点,其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1] 阎凤仪:《文学概论》(下集),1986年,第602—603页。另有高等艺术教育“九五”部级教材中国艺术教育大系《艺术概论》第三章说:“艺术发生于劳动,无疑是一个正确的命题。”(王宏建主编:《艺术概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再有人认为:“在纵观古今中外的几种典型的艺术起源说的得失后,再以现代科学的世界观来审视、考察艺术的起源,我们的结论是:文艺起源于以劳动为中心的人类生存活动中。”(赵炎秋:《文学概论》,南海出版社,2005年,第240页)这种观点虽然在文艺起源于劳动观点的基础上增添了一些新的因素,但在本质上仍然是文艺起源于劳动的基本观点。
[2] 童庆炳:《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402—403页。
[3] 鲁迅:《〈艺术论〉》译本序》,《鲁迅文集》(丁华民、孟玉婷主编)(第11卷),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第50—52页。
[4] 鲁迅:《门外文谈》,《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75页。
[5]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杜,1958年,第302—303页。
[6] 姜庆国:《“艺术起源于劳动”说质疑》,《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3期,第59—63页。
[7] 姜庆国:《艺术起源的历史过程:“艺术起源于劳动”说质疑之二》,《学术研究》,1982年第6期,第103—107页。
[8] 姚文放:《“艺术起源于劳动”是科学的命题》,《复旦大学学报》,1983年第6期,第90—93页。
[9] 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08—509页。
[10] 胡伏苔:《关于人类的起源——人类真的通过劳动而起源于古猿吗?》,《益阳师专学报》,第12卷第4期(1991年),第48—53页。
[11] 张育英:《原始宗教与艺术起源——兼评“艺术起源于劳动”说》,《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第46—50页。
[12] 徐汝霖:《艺术起源的终极原因是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生殖生产——读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兼评“艺术起源于劳动说”》,《江苏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第93—122页。
[13] 高玉:《艺术起源“劳动说”检讨》,《唐都学刊》,2002年第3期,第86—91页。
[14] 高玉:《艺术起源“劳动说”检讨》,《唐都学刊》,2002年第3期,第86—91页。
[15] 赵连元:《文学理论的美学阐释》,昆仑出版社,2007年,第575页。
[16] 吕德申主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71页。
[17] 其他“文艺起源于劳动”的观点如:“文艺起源于劳动,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同时也创造了文艺。”(徐召勋著:《论《文心雕龙》的指导思想》,《书评和书评学》,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67页)“只有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人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观察文艺现象,才终于找到了文艺起源的科学答案:文艺起源于劳动。”(仇春霖:《简明文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年,第50页)“文艺起源于劳动,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朱恩彬:《中国文学理论史概要》,山东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401页)。
[18] 赵连元:《文学理论的美学阐释》,昆仑出版社,2007年,第5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