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信的中国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华夏文明绵延不绝

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好莱坞电影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元素,如各色各样的华人形象、中国功夫、中国的风土人情,等等。好莱坞之所以“拿来”中国文化元素,主要基于中国崛起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占据中国庞大的电影市场及中国有着丰富的故事题材等原因。

从《阿甘正传》里的乒乓外交,到《碟中谍3》中阿汤哥勇闯上海、西塘,《杀死比尔》里的复仇女子拜师学艺,再到《木乃伊3》里的兵马俑奇观,不断变换的情节和场景中,总是离不开中国元素的身影。

就拿2010年来说,两部相继问世的好莱坞大片《魔法师的学徒》和《最后的气宗》都是大制作,前者更是由大明星尼古拉斯·凯奇和莫妮卡·贝鲁奇主演。这两部电影风格都是魔幻加特效,但是不约而同地,都涉及了中国文化。前者插入了不少唐人街、舞龙、中医、针灸、长城等中国符号,后者就深入得多了,全篇简直就是建立在中国传统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基础上的。好莱坞对中华文明的热衷和借鉴可见一斑,同时也从侧面显示了好莱坞对我们这个13亿人口的电影大国的重视。这从某种意义上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

另一个典型代表,就是前几年大热的《功夫熊猫》。有人说“这只拳脚功夫了得的熊猫其实是好莱坞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后的产物”。这也是这部电影的成功之道。对比起1998年的迪士尼动画片《花木兰》,可谓天壤之别。花木兰虽然是完全取材于中国传统故事,但是有影评者认为,好莱坞的花木兰除了单眼皮、瓜子脸像中国人外,内核全是西方精神,或者严格地讲,是美国精神。这不是中国传统的花木兰,而是一个现代美国女孩。正因为如此,《花木兰》当年在中国的票房成绩并不理想,原因是“它没有成功表现中国文化”。而《功夫熊猫》则改变了这一切,“梦工厂从迪斯尼版《花木兰》得到教训,这只熊猫无论外形,还是精神,都大大吸收了中国元素,因此它成功了”。整部电影各种小细节都充斥着中国色彩。尤其是熊猫阿宝与师傅在核桃树下一番论道非常中国,花瓣飘落,在清幽的自然中,原本丧失信心的主人公在高人指点下重拾自信,这是中国传统武侠作品的特有套路。虽然也有不到位的表达,但观众可以看出创作者为表达纯正中国文化所作出的尝试。

电影是文化的载体,世界电影工厂好莱坞之所以把眼光投向中华文化,不断在影片中出现的中国元素让人感觉到一向嗅觉敏锐的好莱坞似乎在力图接纳和改变着什么,除了13亿人口的市场考虑,恐怕更多的是在顺应中华文化为世人接受的潮流。令人眼花缭乱的中国功夫、场景、古典音乐、古建筑以及民俗民风,在令国人激动的同时,也令整个世界惊艳。

亚洲国家看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光辉灿烂。其中,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和祖国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的,就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价值理念的文化思想。

儒家文化也是整个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圈内,亚洲各国毫无例外地成为了儒家文化和中华文化一份子。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即崇尚和平,反对战争,倡导和平共处的价值观念。儒家文化对整个亚洲,尤其是对东亚和东南亚的政治文化影响重大,其社会意识形态、道德标准、法律法规都是建立在儒家文化的基础之上的,并且一同延续了几千年。儒家文化为亚洲文化体系中的中华文化圈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地位。

自唐朝始,中华与亚洲各国友好关系便进一步加深,国家之间的文明交流往来不绝。通过朝鲜留学生和音乐家来唐朝,朝鲜向唐朝输入牛、马、麻和人参等,同时学习唐朝的政治、历史、哲学、天文历法、医学、诗歌和织锦技术等;而唐朝则唐输入朝鲜丝绸、茶叶、瓷器、药材和书籍等。日本13次遣唐使来唐朝学习中国的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制度、文学艺术、建筑风格、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等。波斯国王和他的儿子先后居住在长安,中亚和波斯商人在中国定居。胡椒、波斯枣、药品、香料等传入中国,中国的瓷器、丝绸和纸张等则运往波斯。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韩国、日本等国家争先恐后地开展“去中国化”运动,[1]妄图抹杀自己历史上千百年来受中国文化影响的痕迹.受惠于中国文化的韩国全面废止了小学和初中的汉字教育,同时全面禁止使用汉字。朝鲜在小学教学中完全废除汉字教育。日本亦加速了废除汉字的进程。在以华人为主体的新加坡,重视英语轻视汉语的后殖民景观随处可见。

随着中国的崛起,21世纪以来,中国周边国家开始逐渐认同并恢复中国文化对其的影响,韩国从2000年开始恢复使用汉字;日本也让学生重新开始学习汉语;在越南与中国加强边贸的过程中,汉语重新成为热门;新加坡政府近些年来主导民众讲华语,新一代华人使用普通话现象日益普遍。

但是同时,周边国家争夺中华文化之势也越演越烈。在日本,《西游记》《水浒传》《三国志》等中国古典名著已经被日本企业抢注为游戏商标。在韩国,中国的端午节已被申报为世界遗产,而今又准备将祭孔大典加以申报为韩国的历史文化,甚至妄图将汉字申遗。韩国和朝鲜“在否定中国文化的过程中,也有一种奇怪现象,那就是一方面否定中国文化,另一方面强调中国古代文化来自朝鲜文化”。[2]

不管怎样,中华文化绵延不绝,始终在默默地影响和灌溉着这片富饶的大地,滋养着从古到今的一代代人,让我们从中找到根源,找到恩惠以及生活的大智慧。

文化创新与国际化视野

中国传统文化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但是,伴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力的衰弱,中国传统文化渐渐成了国际舞台的配角,如今,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中国文化在21世纪进行的价值重建,已经越来越多地得到国际的认同。如何更好地推动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向世界,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现实。

一直以来,我们引以为傲的中国文化都具有深刻的历史感,它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已经影响了我们千年。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是具有书画、琴韵、茶艺等艺术性很强的精神文化,是以“和”为重的博爱文化。

而现实是,美国式的快餐文化,正像美国的快餐一样被人们接受着。正如北大教授王岳川所言,当代中国文化既不是纯粹的美国消费主义文化,也不是欧洲式的贵族古典文化,更不是中国传统的人本文化,而是在变成不中不西的多面杂糅文化。在进行中国文化价值重建的今天,中国文化不应在西方潮流的侵袭下随波逐流,对西方的现代文化与后现代艺术的低俗性和虚无性要有清醒的认识。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强国地位已经不容置疑,与之相配的,我们的文化创新步伐必须紧跟经济发展的脚步实现大跨越,不仅要在国内实现文化创新,还要向世界介绍我们的优秀文化,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欣赏中国的文化。这也是近几年强调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原因之所在。中央大力鼓励和倡导文化产品走出国门,文化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就是要利用国内国外两种有力资源,扩大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国际文化市场上的认同度,同时推进中外的文化交流活动,积极与各国政府与文化机构合作,打造各种样式的国家年、文化年、文化节等活动。例如,中俄“国家年”、中美文化年、中希文化年、中意文化年、中印文化年、中韩文化年、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等,都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我们要不断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进一步扩大我国文化传播的范围和影响。

在中国崛起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的精神现代化和国家文化不能够缺席。我们的眼光必须从本民族高度看向全人类的共同高度,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为中国、为世界带来更多的精神价值财富。

[1] 王岳川.从“去中国化”到“再中国化”的文化战略——大国文化安全与新世纪中国文化的世界化【EB/OL】

[2] 王元周.韩国人的历史观与中韩关系【J】,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