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关系判断
一、什么是关系判断
关系判断是断定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例如,“一斤等于十两”、“故宫在天安门和景山之间”、“我热爱祖国”等。
关系判断由关系项、关系词和关系量项(有的没有)三部分组成。
1.关系项,即表示相关事物的概念,是关系的承担者。如上例中的“一斤”、“十两”,“故宫”、“天安门”、“景山”,“我”、“祖国”等。一个关系判断中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关系项,以a、b、c等表示。
2.关系词,即表示某种关系的语词。如上例中的“等于”、“……在……和……之间”、“热爱”等,以“R”表示。
3.关系量项,即表示关系项数量的语词。例如,“有些代表赞成所有的候选人”,其关系量项是“有些”和“所有”。
关系判断的公式:
aRb或R(a、b、c……)
二、关系的对称性和传递性
1.关系的对称性有三种情况:
(1)对称关系,即a对b有R关系,并且b对a也有R关系,则R为对称关系。如“一丈等于十尺”、“某甲与某乙是同学”等。
(2)反对称关系,即a对b有R关系,但b对a没有R关系,则R为反对称关系。如“三大于二”、“长江在黄河以南”等。
(3)非对称关系,即a对b有R关系,而b对a不一定有R关系,则R为非对称关系。如“我相信你”、“甲国支援乙国”等。
2.关系的传递性有三种情况:
(1)传递关系,即a对b有R关系,b对c有R关系,并且a对c也有R关系,则R为传递关系。如“孔子早于墨子,墨子早于荀子,则孔子早于荀子”等。
(2)反传递关系,即a对b有R关系,b对c有R关系,但a对c没有R关系,则R为反传递关系。如“小李比小陈大2岁,小陈比小张大2岁,但小李不比小张大2岁”等。
(3)非传递关系,即a对b有R关系,b对c有R关系,而a对c不一定有R关系,则R为非传递关系。如“我认识你,你认识他,而我不一定认识他”等。
判断中包含了何种关系词则为何种关系判断。如“我喜欢你”是一个由非对称关系词“喜欢”构成的非对称关系判断。
三、如何运用关系判断
1.关系项要准确。例如:
①小林到海边,尽情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海水和阳光。
②红星鸡厂去年年产一万只鸡,今年增加到三万只鸡,增加了三倍。
③公司召开大会,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和奖励,颁发了证书和奖状。
例①中的关系项“海水和阳光”无法“呼吸”;例②关系项“三倍”不准确,应是“两倍”。例③第一关系项是“公司”,第三关系项是“证书和奖状”,但缺少了第二关系项,不知受奖的人是谁。
2.关系词要恰当。例如:
①江西有个青年发明了一颗星。
②提倡编演健康的、民间传统的文娱活动,宣传新风尚。
例①关系词“发明”应为“发现”;例②关系词“编演”不恰当,“编”和“演”都不能与“文娱活动”发生关系。
3.不能混淆关系词性质。例如,有人说:“这次下棋,张某一定能赢李某,因为陈某赢了李某,而张某又赢了陈某。”其中“赢了”是一个非传递关系词,不能肯定“张某一定能赢李某”,而句中用作传递关系,犯了“混淆关系性质”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