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文献·历史:思孟学派新探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973年湖南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文献,其中《老子》甲本卷后有四篇佚书,其中第一篇即所谓《五行》篇。此篇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仁、义、礼、智、圣为“五行”,第二部分是对第一部分的逐句解说与发挥。依照战国时文献往往有经有说的旧例,庞朴先生最先提出应将全篇分为经和说,将第一部分名为“经”,第二部分名为“说”。[1]这种将帛书《五行》篇视为经说结构的看法,得到了研究者的一致同意。

帛书《五行》篇公布后,庞朴首先指出,书中表达的五行思想,即是荀子在其《非十二子》篇中所批评的子思和孟子一派的“五行”说,庞朴称为“思孟五行说”。他认为:“我们应该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卷后古佚书之一,是‘孟氏之儒’或‘乐正氏之儒’的作品”[2],是儒家思孟学派的五行说,即被荀子所批评的五行说。应当说,庞朴指出《五行》的思想内容即是荀子所批评的子思孟子一系传承的五行说,是正确的。

关于帛书《五行》篇的作者和年代,庞朴开始时推测其成书年代约“在孟子以后或同时”。后来他倾向于在战国后期,故在后来的《帛书〈五行〉篇评述》中提出说:“《五行》篇的特点与价值是,它以战国后期流行的经与说的形式,继续思孟学派的心性论,创立自己的知行说……帛书《五行》篇可以说是思孟学派的余波,它对孟子的心性论作了补充和发挥。但五行又完成于《易传》的主要篇章出世之后,因而也吸收了宇宙论成就。”[3]这些说法,把帛书《五行》的成书时代和作者归结为战国后期思孟学派的余波。

绝大多数中国学者的看法与庞朴相同,如整理者之一的韩仲民便称此篇为“子思孟轲学派的门徒”的作品。[4]认为此篇作于孟子之前者惟魏启鹏,1990年代初魏启鹏作《德行校释》,认为帛书《五行》是战国前期子思氏之儒的作品,在孟子之前。[5]此外,也有学者认为此篇作于汉代,以池田知久为代表,他在其《马王堆汉墓帛书〈五行〉篇研究》一书中推论此篇成书于汉代初期(这个观点在郭店楚简公布后他已经加以修改,认为成书于战国后期)。[6]

从今天的观点来看,即站在郭店楚简公布以来新的研究的基点上,应当肯定,庞朴1970年代对此篇的研究贡献有三:第一是分别经与说,这在当时和后来都得到了一致的同意;第二是命名为五行,虽然曾有学者有不同意见,如魏启鹏定名为《德行》,但在郭店楚简的《五行》篇出土后已很少再有异议;第三是确认此篇的思想内容即荀子所批评的观点。[7]

然而,由于郭店楚简的公布,有了新的证据,使我们在作者和年代的问题上有可能重新加以考察;同时,也给了我们一个机会,从学术史的角度重新检讨1970年代以来的以往研究,使《五行》篇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得以推进。

[1] 参看庞朴:《竹帛〈五行〉篇与思孟“五行”说》,《竹帛〈五行〉篇校注及研究》,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0年,第100页。

[2] 庞朴:《马王堆帛书解开了思孟五行说古谜》,载同上书,第132页。孟氏之儒、乐正氏之儒的提法出自《韩非子》显学篇。

[3] 庞朴:《帛书〈五行〉篇评述》,载同上书,第156页。

[4] 韩仲民:《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概述》,《文物》1974年4期。

[5] 魏启鹏:《德行校释》,巴蜀书社,1991年,第105页。

[6] 池田知久:《郭店楚简五行研究》,《郭店简与儒学研究》,中国哲学二十一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29页。

[7] 也有少数学者对此有不同意见,如李耀仙、赵光贤。黄俊杰曾指出,这些反对以《五行》为思孟五行的主张都不能获得帛书内容的支持,故无法成立,见黄著《中国孟学诠释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9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