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文献·历史:思孟学派新探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论心与慎独

现在我们来讨论此篇关于君子修身的提法。在这方面,竹简《五行》很重视“进之”,这是以前我们研究早期儒家所不了解的。篇中在最后部分说:

君子集大成。能进之,为君子。弗能进也,各止于其里。(24章)

目而知之,谓之进之。喻而知之,谓之进之。譬而知之,谓之进之。几而知之,天也。“上帝临汝,毋贰尔心”,此之谓也。(26章)

能进之,则为君子,进之即《易传》所说的进德和《大学》所说的致知,表示道德和知识的进步与提升。不能进之,则停止于各自原来的水平。26章是对24章“进之”说法的发挥和解说,在其解说中,强调各种“知之”,虽然没有“闻而知之”和“见而知之”说法,但“见而知之”和“目而知之”意同。但无论如何,作者强调“目而知之”等,都是注重从经验知识和理性推理来致知,这种对“进之”的阐发,与本篇前面对见而知之、闻而知之的重视一样,体现了注重外来经验和理性认识的特点。这是与孟子有所不同的。

在25章作者还特别论述了心和五官四肢的作用:

耳目鼻口手足六者,心之役也。心曰唯,莫敢不唯;诺,莫敢不诺;进,莫敢不进;后,莫敢不后;深,莫敢不深;浅,莫敢不浅。和则同,同则善。(25章)

这是说,耳目口鼻手足都受心的支配,受心的役使,接受心的指令,莫敢违背心的决定和指挥。不过,这里最后的一句“和则同,同则善”颇为突兀,可能作者的意思是,耳听目视口说鼻嗅四肢运奔,构成了行为的主体,所以行为的善来源于六者听命于心的指挥。六者协同合作,听命于心,才能构成善的行为。《意林》引《子思子》“君子以心守耳目,小人以耳目导心”,即此意也。

但是,人心受到天、人两方的制约,在27章作者说:

天施诸人,天也。其人施诸人,狎也。(27章)

五官和心的功能都是天赋的,心能思,这可以说是天施诸人的能力(荀子故称为天官);但人心也受到社会的影响、实践的影响,他人的影响,这是习(狎近习)。不仅如此,心还会受五官的反作用,所以心必须坚持主宰的地位,抵制五官的反作用,这就需要慎独:

“淑人君子,其仪一也”。能为一,然后能为君子。君子慎其独也。(8章)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能“差池其羽”,然后能至哀。君子慎其独也。(9章)

据帛书《五行》说部的解释,慎独就是“能为一”,“能为一”是指心不受五官的干扰和影响。这实际是要求心对感官的主宰。所以,这里的心即是理性,慎独就是坚持理性对于身体和感官的独立的主宰作用。但这里强调的一和慎独,联系上面所说,似主要不是就道德修养而言,而是指理性思维的专一而言,即不受感官影响,以知之、进之。唐宋以来儒家论慎独者,多以《中庸》为说,竹简《五行》提供了子思学派早期的另一种理解,使我们得以了解先秦儒家慎独观念的多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