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增补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中心的消解——当代西方哲学中的非中心化思潮

国王被暗害于主显节之夜,客人们因此可以不必再争吵了,每个人都将是国王——因为它归根结底仅仅是一个在玩笑中被授予的王位。

——〔法〕温森·狄康姆

非中心化(decentering)是后现代哲学的重要理论内容。作为一种重要的方法论思潮,非中心化思潮已广为后现代思想家所接受,并成为他们摧毁传统的形形色色的“中心”的有力武器。这一点只要看一看占据当今众多思想家思想的诸如“决裂”、“破坏”、“毁灭”、“解构”、“摧毁”、“差异”、“分延”、“消解”、“分散”等等词汇就清楚了。[1]不仅如此,非中心化思潮今天已漫过纯哲学的围墙,渗透到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影响日益增大。

非中心化思潮的理论基础是非中心论。所谓非中心论,按照西方学者保罗·韦波纳(Paul Wapner)的界定,“就是对这样一种观念的批判,即社会现实的任一要素或部分可以被规定为本质的、基本的、决定性的因素”[2]。非中心论又分为“极端的”和“温和的”两种形式。“温和的”非中心论主张没有什么东西(不论是历史、哲学、理性、宗教还是诗歌)可以作为一种令人满意的指导人生的原则。极端的非中心论则强调在现实中不存在词语所指的对象,即在词语的历史、哲学、理性的背后没有什么东西作为独立自存的对象而存在。一句话,没有什么东西是实体性的,不存在什么中心。表现在具体操作上,温和的非中心论者着重于对各式各样的“中心”(如人、理性、科学)的消解,而极端的非中心论者则直接向“中心”概念本身发难,试图一劳永逸地断绝人们对中心的追求。前者以结构主义哲学家为代表,后者则以德里达为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