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流程图
至此,回应的两个层面我们都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此一来,回应的流程基本清晰了。
回应流程图
对孩子的行为,家长要先进行精神层面的回应,再进行行为层面的回应。
精神层面的回应包括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解码,然后分析并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内在需求,最后通过技术接纳,让孩子感受到你的接纳态度,从而满足孩子的内在需求。
行为层面的回应包括对孩子的行为类型进行判断,如果是正在发生的行为,分为四类:赞许型、替代型、限制型和制止型。如果是已经发生的行为,分为三类:赞赏型、谅解型和警告型。然后根据孩子的行为类型做出相应的行为层面的回应。
有了这样一个清晰的流程图,相信家长在面对孩子各种各样的行为时就不会慌乱或者仅靠本能去反应了。
这个流程就像一个过滤系统,将孩子的行为放到这个流程里过滤一遍,父母就懂得如何给予孩子正确的回应了。
父母在与孩子的互动中也需要学会为自己留些时间,不要过快地反应。面对孩子的行为,先闭上眼睛数十个数,在数这十个数的过程中,基本上父母也就在头脑中走完整个流程,剩下的就是在实际行动中努力去实践了。
重点回顾
精神回应的正确方式是接纳。接纳分为观念接纳和技术接纳,如果只有技术层面的接纳而缺乏观念层面的接纳,是虚假的接纳。
正在发生的行为可以分为四种类型:赞许型、替代型、限制型、制止型。
已经发生的行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赞赏型、谅解型、警告型。
回应的基本流程:先精神层面回应,再行为层面回应。精神层面的回应包括: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解码,分析并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内在需求,通过技术接纳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接纳态度,从而满足孩子的内在需求;行为层面的回应包括:对孩子的行为类型进行判断,属于哪种类型,然后根据孩子的行为类型做出相应的行为层面的回应。
感悟思考
接纳分为观念接纳和技术接纳。许多家长都知道要接纳孩子,但并不真正理解孩子,接纳浮于表面化、形式化。你在生活中做到接纳孩子了吗?哪些事情上你认为自己做到了真正接纳,哪些事情上还有待于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