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培养孩子积极的行为习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精神和行为回应的总原则

一个人,作为人的生命价值是无穷的,不需要证明,也无须与他人比较。每个生命个体,都带着他自己的个性特点,来完成他自己的人生使命。

所以,对孩子精神回应的方式就是无条件接纳,让每个孩子感受到自己作为独立个体的价值和尊严;这种接纳与孩子漂亮与否、聪明与否、做事能力好坏,甚至是否犯错误等都无关,我们要尊重孩子这个人,与他的行为无关。而行为回应则要根据社会规则的要求,符合社会规则的行为就是被允许的,违反社会规则的行为就要受到限制。只有这样,才能维护社会的秩序和平衡。就像对待监狱里的犯人,我们要限制他们危害社会的行为,他们也必须为自己的犯罪行为接受惩罚,但我们仍然要尊重他的人格尊严。

美国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说:“娇纵感受,限制行为。”这句话十分清晰地概括了如何在精神层面和行为层面给予孩子不同的对待。也就是,我接纳你想吃糖和没有得到糖而伤心哭泣,也接纳你非常生气想打别的小朋友,但是,还是不能给你糖吃,也不允许你真的去用暴力攻击别人。

精神层面回应的总原则是“多给予、少限制”。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必须得到尊重,所以,要在精神层面接纳孩子。比如,多给孩子心理营养,尽可能多地陪伴孩子、给孩子充足的爱、多给孩子安全感、多接纳孩子,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安全感与价值感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基础,父母高质量的陪伴与接纳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保障。

“多给予、少限制”原则也适用于孩子思想、思维和语言、自信心的发展,父母要给孩子自信心,放飞孩子想象和思维的翅膀,鼓励孩子大胆的想象、积极地思考、敢于表达,而不是纠结于孩子的对错,想法是否可能实现等,这会极大地促进孩子创造性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发展,扩大孩子的思维空间和心胸格局。

行为层面回应的总原则是“少给予、多限制”。毕竟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需要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不能为所欲为。生活中,要注意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长尽量少地给予帮助,不要包办,也不要代替孩子做,而是给孩子机会让孩子自己做。在行为层面,父母首先要理解孩子的基本需求,在社会道德要求和法律的框架下,合理规范地约束孩子的行为,限制违反社会规则的行为,培养孩子文明的行为习惯,帮助孩子完成社会化发展的任务。

在不同的层面采取不同的回应方式,这样就可以避免家长在限制孩子行为的同时,让孩子感觉在精神上或人格上被家长否定了,也可以避免家长因为精神上要接纳孩子,而不对孩子的行为加以约束。

在多年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发现,溺爱型家长的回应方式往往在行为层面上满足孩子太多,他们在对孩子行为限制太少的同时,也很少限制孩子的思维。所以,溺爱型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想法大胆,有时也非常奇特,无拘无束,看起来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想象力丰富。而严厉型家长回应方式凡事都有固定的标准,在对孩子的行为限制过多的同时,把孩子的思维也限制了。相比之下,严厉型家庭长大的孩子规则意识强,非常严谨自律、做事有条理,但思维不够开阔,做起事来也是束手束脚。那么,是不是说明溺爱型家庭长大的孩子就更有想象力、对社会更有贡献呢?答案是否定的。很多在父母的溺爱和包办的“优越”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他们养尊处优,很少有机会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很少做家务,不知柴米油盐为何物。但他们充沛的精力也要有施展的空间和舞台,所以,他们喜欢虚幻,思维天马行空,却少有现实的生活根基。他们一般不会努力学习,没有积累创造性思维所需要的知识基础,他们甚至没有学习能力,不会严谨地思考问题,没有刻苦学习的准备,也没有学习的意志力和毅力,甚至没有必须学好的意愿和决心。所以,他们很少能给社会带来有实用价值的贡献。

严厉型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因为更多地遵守外界规则去做事,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别人的要求而比较刻苦努力,但缺乏兴趣和热情。

由此看来,在溺爱型家庭长大的孩子和在严厉型家庭长大的孩子都各有优势,也各有缺点,都不是我们要培养的理想的孩子。只有和谐型家庭培养的孩子,才既有刻苦、严谨地学习和积累自己的能力,又有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开拓的勇气和毅力,是身心和谐、能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

那么,家长怎么把握好不专制也不溺爱孩子的界限,做一个和谐型的家长呢?我认为,家长在精神和思维层面要“放”,去给孩子尽可能大的自由空间,更多关爱,更多陪伴,更大的安全感,恰当地鼓励和呵护孩子的梦想,让孩子敢想敢说,给孩子更多的心理支持。尽管孩子的想法和梦想有时看似“渺小”而又“卑微”,但我们不能嫌弃孩子“没出息”“不听话”,反而要巧妙地保护孩子的积极性,还要帮孩子建立脚踏实地的好习惯。而家长在行为层面要“收”,就是要在社会规则的框架下适当约束孩子的行为,要在满足孩子成长需求、在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上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或许,“给孩子自由”更多是精神和思想、思维层面,而行为层面只能是在社会规则和道德的框架下,才谈得上是真正的“自由”,这是家长必须把握好的原则,否则,孩子的成长路线就会走偏。

养育孩子就是这样,很考验父母对孩子成长规律的了解和把握,也很考验父母对孩子情绪、心理的呵护,否则一不小心挫伤了孩子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对今后的成长是很不利的。所以,父母要跟孩子一起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这样才能做孩子最坚实的后盾、最安全的港湾,让孩子自由自在地去探索,实践自己一个又一个小小的梦想。

在行为层面,让孩子做好他应该做的事,遵守社会的基本规则要求,在道德底线的框架下满足孩子做事的需要,那么,孩子就会成长为既有创造性思维和行为能力,又能够很好地自律、刻苦成长的人。这样的孩子才是优秀的孩子,不管从社会方面,还是从个人成长方面,他们都会收获一个完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