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的三个维度
儿童的发展由三个维度构成
我们总是提到儿童的发展,那么儿童的发展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有人说,发展就是长大。比如年龄、身高、体重等的增长。
有人说,发展就是变化和进步。比如,朋友变多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步了,等等。
这些回答都对,但是都不全面。
发展心理学对发展的定义,包括以下三个维度(见图1):
第一,生理发展。指身高、体重、大脑、激素水平等的变化,也包括动作技能的变化。
第二,认知发展。这是智力上的发展,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以及语言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第三,社会性与情感的发展。指人际交往的发展、情感的发展等方面,包括认识自我与他人、人际关系技能、情感的交流、友谊、道德和亲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我们养育孩子,就是要促进孩子这三个维度的均衡发展。
发展的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
对于儿童的发展来说,发展的三个维度缺一不可。这三个维度不是独立发展的,而是相互促进、彼此交织、共同发展的。
图1 发展的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大脑的发育是生理维度的发展,这些生理上的发展又是孩子认知发展和社会性与情感发展的生理基础。正因为大脑的发育,2~5岁孩子的注意力比0~2岁孩子有大幅度提高,情绪调整能力也比0~2岁孩子更好。注意力属于认知发展维度,而情绪调整能力属于社会性与情感发展维度。所以,我们无法割裂地去看待一个孩子的发展,不可能这个月专门培养认知发展,下个月突击培养社会性与情感发展。
再比如,孩子学说话从表面上看是语言发展,但实际上,语言发展是生理发展、认知发展、社会性与情感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学说话,首先要具备正常的生理条件,并且需要认识一些事物,理解一些概念,这是认知发展。同时,学说话必须跟人交流,说话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交谈,这是社会性与情感发展。所以,孩子学说话也是发展的三个维度相辅相成的过程,缺一不可。
理解三个维度的关系对育儿实践的指导意义
或许有人会问:“这些跟育儿有关系吗?我为什么需要知道这些?”
了解这些对于父母来说非常重要,因为父母对儿童发展的理解,将直接影响父母的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父母怎么对待孩子。
如果说儿童的发展是一棵树,那么我们要关注的是这一整棵树,而不是其中一根枝丫,然后用尽全力去修剪这一根枝丫。这样不仅无法帮助孩子进步,反而可能阻碍孩子的发展。
有位妈妈非常发愁她三岁孩子的社交问题:“我家孩子三岁了,特别胆小。我经常带她去各种游乐场所锻炼胆量,有时候一天带她下楼两三次,看到别的小朋友就会催她过去和别人一起玩。”
这位妈妈的做法,非但没有改善孩子的社交能力,相反,孩子现在一看到有别人,扭头就走。面对这种情况,这位妈妈越发着急了,认定孩子在社交方面有问题。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用尽全力修剪一根枝丫却得不偿失的例子。妈妈越是催促孩子和别人一起玩,就越焦虑;妈妈越焦虑,孩子的压力就越大;孩子的压力越大,就越退缩。效果怎么会好呢?
2~3岁孩子跟成人交往的经验多于跟同龄人打交道的经验。孩子一生下来,主要跟家里人打交道(其中大部分是成人)。成人会哄他高兴,带着他玩。至于怎样跟别的小朋友打交道,孩子需要在生活中慢慢学习,不能急于求成。2~3岁孩子还不能主动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这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正常现象。
如果父母能了解儿童的发展规律,并能从整棵树而非枝丫的角度看待孩子与同伴的交往,事情的发展也许会截然不同。
下面我会以此为例,从整体的角度来分析,父母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指导孩子与同伴交往。
第一,独立感。
随着生理的发展,2~3岁孩子的动作技能正在逐渐发展和熟练,开始渴望独立做一些事情,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是由生理发展带来的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孩子开始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希望发展独立感。
父母可以给孩子一些自己做事、自己做决定的机会。比方说,给孩子三套衣服,让孩子自己选择想穿哪套;或者给孩子两三样早餐,让孩子自己选想吃哪样。让孩子从小的选择开始,然后慢慢懂得:我可以对我的生活负责,我可以对我的行为负责,我可以做出一点决定。
第二,能力感。
让孩子有机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慢慢了解自己的能力,从而对自己有信心,产生能力感。通过这种尝试,孩子也会了解自己的能力边界:我现在可以做成哪些事情,但是还做不了哪些事情。了解自己能力的孩子,在面对新情况的时候也愿意试一试,突破自己的能力边界。
第三,良好的家庭氛围。
父母要为孩子创建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家成为一个值得孩子信任的安全基地,这样孩子才会有勇气去探索世界,并和他人交往。
这三点,看起来和孩子的同伴交往没有关系,其实却是孩子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基础。如果一个孩子总是没有机会自己做一些事情,他怎么会想到主动跟别的孩子一起玩呢?他顶多在旁边看看,或者等着别人来邀请自己。如果一个孩子不知道自己有能力做哪些事情,就没有信心跟别的孩子一起玩,他可能会心慌:“我不知道我可以做什么。”如果父母没有给孩子足够的支持,孩子也就不会信任自己的父母,自然也不会信任他人。
父母如果想要促进孩子与同伴的交往,先不要着急去催促他和别人一起玩,可以先从上面三点入手,循序渐进。
我家小宝小时候非常内向,刚上幼儿园的时候几乎不怎么说话。老师说,要是有别的孩子抢了他手里的玩具,他不哭也不闹,而是会换别的玩具玩。平时,小宝主要跟三个性格非常温和的孩子一起玩。
很多妈妈可能会觉得,小宝被别人抢了玩具都不哭不闹,太懦弱了,得教他学会反抗。可是据我当时观察,这件事情并没有对他造成明显的困扰。而且,他和三个性格温和的朋友玩得很开心。
在没有找到好的解决办法之前,我就只观察,按兵不动。不过,我在独立感、能力感和家庭氛围这三个方面给了小宝大力支持:在家里,尊重他的想法和情绪,培养他的独立感与能力感;出去玩的时候,让大宝陪着他,他会默默跟在大宝后面。到了4岁多,小宝终于敢开口了。在外面玩的时候,如果遇到别人插队,他会大声说:“不要插队!”碰到不认识的孩子在玩沙堆,他会自己跑过去说:“我可以来帮忙吗?”
我并没有在小宝内向这件事情上用力,而是花了两三年时间,从各个方面帮他做好准备。独立感、能力感以及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下形成的人际关系技能,这些都是社会性发展。只要孩子在社会性方面整体都发展了,再加上生理和认知的发展,同伴交往这一小部分自然也就进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