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急不躁,用游戏提升儿童学习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 不是所有的学习都需要正襟危坐

柏拉图认为,最有效的一种教育是让孩子在有趣的活动中玩耍。

萌萌英语成绩差,让妈妈很焦躁

8岁的萌萌,期中英语考试只得了70分,是全班最后几名。妈妈一看卷子头皮就发麻:“完了,一定是在家里没有做辅导,这英语学不好,以后怎么考重点高中?考不上重点高中,就考不上好大学。上不了好大学,一辈子不就完了吗?”妈妈越想越心急,赶紧上网搜索提高孩子英语成绩的方法,第二天就搬着小凳子坐在萌萌旁边,揪着她一个个听写单词,但萌萌还是半天都背不下来。

于是,学英语就成了萌萌家最容易引发母女战争的“导火索”……

这一天,妈妈刚准备来一场听写拉锯战,却发现萌萌不仅全部都写出来了,而且正确率达到100%。咦,发生了什么?萌萌耸耸肩说:“今天老师带我们做Bingo游戏,这几个单词我都记住了。妈妈你快点儿帮我预习明天的单词吧,老师说明天还要玩呢。”

后来,萌萌妈妈就不说“我们来背一下单词”了,而且说“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每当这时,萌萌的眼睛噌一下就亮起来了。

很多家长的理解存在误区,认为教育就是上课,学习和玩要分开,要求孩子“学就学个踏实,玩就玩个痛快,不可一心二用”。

如果我们加以观察,就会发现所有的小朋友都喜欢玩游戏,但是绝大多数父母都希望孩子去学习。

为什么我的孩子不爱学习?

学习是人类的本能,人类通过学习实现文明进步,通过学习改造生存环境,通过学习研究科技,进行发明创造。所以不要担心你的孩子不爱学习,也许他只是还没有找到方法。

怎样让孩子爱上学习?

你有没有想过,也许游戏和学习不是水火不容的,甚至,孩子天生就会在游戏中学习,游戏是童年阶段最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游戏学习是哺乳动物的一个底层基因代码——小狼通过嬉戏学会捕猎,黑猩猩通过“捉迷藏”学会观察地形,孩子通过“过家家”了解社会分工。游戏在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研究中由来已久,德国著名教育家福禄培尔就曾经在《人的教育》中用大量的篇幅论证如何用游戏帮助幼儿学习。

学习从来都不只是正襟危坐在书桌前。对孩子而言,了解这个世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过游戏去体验,在游戏的世界里,孩子会尽情、忘我、不知疲倦地投入,这个过程就是孩子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家长如果能学会学习力游戏,巧妙地加以设计和引导,孩子就会更乐意学习。

游戏是孩子开启智慧最自然的方式

很多父母认同学龄前应该让孩子充分地玩的观点,但是却认为上了小学,就不应该玩了。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父母会对孩子进行大量的“智力投资”,这本来是一种好现象,但有些父母却过于性急,结果收不到预想的效果。

不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征,急于求成,只能是事倍功半。游戏不仅仅是学龄前儿童的专属特权,更应该是所有未成年孩子探索世界的学习方式。有的家长在孩子上小学以后就不提倡他们玩游戏了,这是违反孩子的发育特点的。

瑞士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7~9岁的孩子,刚好进入小学1~3年级,智力进入“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即儿童从表象性思维中解脱出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比如不一定要看到“3个苹果”才能想象到“3”这个数字,但是在运算时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比如一年级的认数字题可能是这样的:

这个阶段的孩子,能够将事物按照某种性质,如长短、大小、出现的时间先后进行排列。对他们来说,这一时期的课程内容不算难,大部分孩子的成绩都能达到 90分以上。学习成绩并不是衡量优劣的标准,家长如果计较的是孩子拿的是95分还是98分,而不去关注孩子学习能力上的问题(如注意力不集中、写作业拖拉或不爱写作业、粗心大意),或者忽略了孩子性格上的问题(如胆小、爱哭、容易发脾气等),那么到孩子三年级时问题可能就会井喷式地爆发。

很多家长和老师都说,三年级是个坎儿。上了三年级以后,孩子面临更大的挑战,学习知识点增加,学习内容也更多地从记忆转向运用,例如,在语言表达方面,对书面表达方式要求更多,对文字的理解和内在联系要求更深;在数学方面,应用题的题量加大,对抽象思维的要求更高,运算的复杂程度加大。如果家长没有抓住这个阶段的特点,提前帮助孩子准备,孩子就有可能会失去学习的自信心。

我们要抓住孩子的发育特点,尤其是在三年级之前的6~9岁黄金时期,用游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唤醒孩子的认知智慧。这种唤醒方式不是填鸭式的,不是强迫式的,不是高压式的,而是润物细无声的,像春天的雨,把孩子的学习力从地下“召唤”出来。

研究发现,孩子只能记住眼睛看到内容的10%;记住耳朵听到内容的20%;如果辅助有视觉和演示,知识留存率将上升到30%;如果能够亲身观察和解释,知识留存率将会上升到50%;假如孩子能够亲自操作,他们就能记住90%。精心设计过的游戏,能够帮助孩子把知识留存率提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学习力游戏可以激活孩子的智慧,唤起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心,使他们充满能量、一往无前。

通过游戏,孩子能更轻松地学会知识

有时候,家长绞尽脑汁用通俗的语言,用打比方、讲故事的方式讲解,也不能让孩子彻底明白;而恰当的游戏,配合表情、语气、动作和肢体接触,反而更能让孩子“听懂”。

打个比方,学生问老师,什么叫天赋?没有天赋就不能成功吗?

老师用讲道理的方式,可以这样讲:

天赋是生来就有的优势,意味着你在某些领域上手比别人更快,更容易产生兴趣,能更快找到学习方法。比如说,小明在语言学习上有天赋,能够听到近似语音的细微区别,也就更容易模仿正确的发音;轩轩在体育运动上有天赋,弹跳力和爆发力比一般人要好,传球、上篮、扣杀动作如行云流水;笑笑在记忆力上有天赋,能够从海量信息中一下抓取到最重要的内容,即使过了很久也能记得。

假如老师用做游戏的方式呢?

老师给每个人发一张纸,然后让大家把纸都揉成纸团。紧接着老师把垃圾桶挪到讲台前,然后开始对大家讲解他要做什么。

老师说:“咱们玩个游戏,规则很简单,假设现在是一场人生游戏,谁能把纸团扔进垃圾桶,谁就能成功。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都必须坐在自己的位子上扔纸团,不能转移到教室的其他地方。”

教室后排的学生立刻开始抗议:“这不公平!我们离垃圾桶这么远,前排的同学离垃圾桶那么近!”

等到所有人都扔过纸团以后,大家会发现,虽然前排的大多数同学都成功扔进去了,但依然有几个同学没能扔进去;而后排的同学大多数没扔进去,但居然还是有几个人成功地将纸团扔进了垃圾桶。

于是老师开始对大家解释:“没错,坐得离垃圾桶越近,你的机会就越大。在这场竞争里,你的位置就是你的天赋。

“但是人生的成功只有一种吗?如果我们把垃圾桶放在教室后方呢?中间呢?是不是赢得这个游戏的人马上会发生改变?”

这位老师最后总结道:“拥有天赋,你更有可能在某些方面取得成功。不拥有天赋,也不代表一定会失败。第一,我们要察觉自己的天赋,选择自己最有竞争力的赛道。第二,有天赋不代表一定会成功,如果有足够的兴趣,我们也可以用后天的努力来弥补天赋的差距。”

你觉得语言讲解和游戏体验,哪个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显然是游戏。

通过游戏可以拓展学习维度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学习素材俯仰皆是,如果我们把学习定义为坐在书桌前的那几个小时,那可能是画地为牢了。观察春夏秋冬,笔端可以流淌出明月清风。四则运算不只是在写作业时才用,在超市买东西时也可以用上。学英语不是为了考100分,而是为了打开一个看世界的窗口。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财主家的孩子长到6岁,父母请私塾老师教孩子识字,可是老师怎么也没有办法让孩子识一个字,这个孩子就是喜欢玩。父母认为是教师无能,连换了几个教师,还是无法让孩子识一个字。最后父母出高价悬赏,请天下有本事的老师。有一位老师揭了悬赏榜,做了这个孩子的老师。这个老师很有观察力,他发现孩子最喜欢玩捏泥人,捏好便把泥人放在太阳底下晒。于是老师别出心裁,给泥人戴上不同样式的帽子,帽上写着“赵钱孙李”等姓氏,因为过去启蒙教育往往是从“百家姓”开始。

孩子很喜欢这个老师,很听老师的话。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后,老师便叫他把室外的泥人搬回室内上彩:“把戴斗笠的‘孙’搬回来!”上完彩以后又说:“把戴斗笠的‘孙’搬出去!”就这样,孩子慢慢地认识了很多字。

看到了吗?识字不一定要在书桌前!同理,学运算、学单词,也不只在书桌前。

如果我们将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作为孩子学习的天地,孩子学习的维度无疑就被大大地拉长。例如,在阳台上纳凉的时候,在公园里散步的时候,去游山玩水的时候,利用日光的影子、夜晚的星象、树枝生长的情形、树木的年轮以及指南针,都可以教孩子辨认东西南北,而不是只靠单纯地背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口诀。

不要担心跟孩子玩游戏需要准备多少道具,在现实和想象之间,孩子是天生的切换高手。比如,把一种东西当作另一种东西来使用,一串葡萄可能是某位国王的宝藏,一面镜子可能是进入魔法王国的通道,等等;把自己假装成另外一个人,拯救世界的英雄、魔法超人、外星人、某个国家的公主,等等,孩子的幻想世界往往会让大人惊叹不已。

通过游戏,学习对孩子来说不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玩一个游戏的成本之低,可能远远超乎你的想象,而玩一个游戏的收益之高,可能也远远超乎你的想象。

游戏可以帮父母更懂孩子

虽然在游戏中的体验是虚拟的,但是获得的情感却是真实的、可迁移的。在游戏中,游戏者从自己的经验和个性出发,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经历。

由父母陪伴着经常玩游戏的孩子,更善于与人交流与合作。因为,懂比爱重要。美国心理专家劳伦斯·科恩发现,成年人的很多心理问题都源于童年时的经历,如果父母在孩子的生活中能发挥强大的正面的影响力,那么孩子更可能拥有幸福的童年。“而父母发挥积极力量的前提,在我看来就是掌握一项最重要的技能——游戏。”他写了《游戏力》一书来讨论这个话题,他认为,孩子可以通过游戏,向世界诉说他心中的喜悦、好奇、疑虑、失望、悲伤,甚至恐惧。如果父母能够学会和孩子一起玩游戏,就能够更懂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更多的爱与关怀。

家长经常和孩子一起做游戏,也是家庭教育的一部分,不但孩子掌握了知识,家长也能从中获取很多乐趣,并能通过游戏培养亲密的亲子关系,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有家长说:“我原来很不想和孩子玩游戏,因为觉得好像要自己从童年开始再活一遍,好累。但是一路玩下来,发现原来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我自己得到了一个新的视角,更懂孩子的想法,甚至修复了自己童年时留下的创伤。感谢孩子,他是我的天使,感谢游戏,给我再成长一次的机会。”

找到适合孩子的游戏

有的父母认为学习力游戏不适合自己的孩子——

“我家孩子简直就像一个停不下来的陀螺,我都担心他有小儿多动症。还让他玩游戏,不是更收不住了吗?”

“我家姑娘文文静静秀秀气气的,从来都不愿意跟大家去挤去抢,怎么说她都不愿意去玩游戏。”

我们也经常听到有人说,自己不喜欢运动,其实是还没有找到喜欢和享受的运动项目。运动项目有几百种,不依赖任何器械的,至少也有几十种。而游戏就更多了,至少也有几千上万种。花一些时间,找到自己孩子喜欢和适合的游戏,再进行一些个性化的设计,绝对是一项值得的投资。

很多父母在跟孩子玩了我开发的学习力游戏以后,惊讶地告诉我:“现在我对孩子更有耐心了,会给孩子成长的时间和空间,我的脾气也改善了很多。孩子也从以前的和我对着干,变成愿意配合我,自理能力和学习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现在还帮我带二宝,说自己要做个好哥哥,要带二宝去玩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