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游戏与指导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幼儿游戏的分类

一、国外幼儿游戏分类

(一)皮亚杰对幼儿游戏的分类

根据“适应学说”的理论,皮亚杰认为幼儿发展过程是不断适应外部环境的过程,适应来源于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协调或平衡。同化和顺应是皮亚杰从生物学中借用的两个概念,是机体适应外界的两种基本机能。同化意味着接纳和整合,即主体用自己原有的动作图式去整合外部事物,从而加强和丰富自己的动作。例如,当孩子学会了抓握这一动作之后,他就试着去抓手边的每一件东西,即把它们纳入抓握图式中。顺应就是主体改变自己原有的动作图式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协调就是适应或智力活动的特征。例如,孩子要想拿到一块积木,必须先移开一个障碍物,这种现实要求他改变自己原有的抓握图式,否则他就拿不到积木。个体正是通过同化与顺应的协同活动来适应环境的。在皮亚杰看来,游戏的实质是同化超过了顺应。游戏并非独立的活动,而是智力活动的一个方面,正如想象与思维的关系一样。游戏的存在,不是游戏本身的原因,而是由儿童早期行为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不平衡造成的。由于儿童早期认知结构的发展还不成熟,往往不能保持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平衡,要么同化大于顺应,要么顺应大于同化。当顺应作用大于同化作用时,主体就会重复范型(人或物)的动作,这时就会产生模仿;当同化作用大于顺应作用时,主体自身的需要占主导地位,因而较少考虑外部事物的要求,只是为了满足自我的愿望与需要去改造现实,具有游戏的特征,这时就会出现游戏。一种图式或活动是模仿还是游戏或探究,取决于同化和顺应在图式或活动中所占的比例。游戏就是同化与顺应之间的不平衡,幼儿在游戏中并不发展新的认知结构,而是努力使自己的经验适合于先前存在的结构。

皮亚杰通过系统的、长期的观察研究,推翻了游戏的“本能练习”的观点。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在感知运动阶段的发展细分为6个阶段:反射练习期、初级循环反应、二级循环反应、二级图式协调、三级循环反应、思维的发生。皮亚杰通过观察发现,游戏产生于初级循环反应阶段,例如,婴儿重复地吮吸手指就是一种循环反应,但这并不是游戏,而是一种适应活动。当这种循环反应延续下去时就会变成游戏。皮亚杰指出,从适应活动转向游戏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唯一的判断标准就是孩子的表情。当循环反应刚刚开始时,孩子的表情是严肃认真的,但他们一旦学会了这种动作,再继续这一动作时就是为了获得机能性快乐,这时他们的表情是轻松愉快的,循环反应也就转变成嬉戏性行为。这一转变就表明了游戏的发生。他认为游戏的发生要以动作能力和心理发展的一定水平为前提,提出了关于游戏发生、发展的过程,把游戏的发生、发展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反射练习期(0~1个月);

第二阶段:练习性游戏发生期(2~4、5个月);

第三阶段:有目的的动作逐渐形成期(4、5~9个月);

第四阶段: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期(9、10~11、12个月);

第五阶段:为了看到结果而行动期(11、12~18个月);

第六阶段:象征性游戏形成期(18~24个月)。

皮亚杰不仅用认知发展的术语来解释幼儿的游戏,而且认为幼儿认知发展的阶段决定幼儿在任何特定时期的游戏方式。游戏的发展是与儿童的认知发展相一致的。每种游戏在心理结构上都有自己的特点,代表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水平。皮亚杰认为游戏是智力的一个方面,所以游戏的发展阶段与智力的发展阶段是相适应的。根据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和儿童游戏的相应表现,皮亚杰把儿童游戏分成三个发展阶段,并归纳出每个阶段儿童游戏的主要形式。第一阶段:练习性游戏(0~2岁);第二阶段:象征性游戏(2~7岁);第三阶段:规则性游戏(7~11、12岁),如表1-1所示。在感知运动阶段,幼儿是用具体的方式游戏的,通过身体动作和摆弄、操作具体的物体来进行游戏。练习性游戏是感知运动水平上出现的典型游戏,这是一种最初形式的游戏。练习性游戏是以不断地重复已习得的动作而获得“机能性快乐”,“动”即是快乐。在前运算阶段,幼儿发展了表象能力,可以假扮不在眼前的事物,可以用语言而不是利用整个身体的动作进行游戏。象征性游戏是幼儿游戏的典型形式,表象和符号是这个阶段游戏的主要特征,以后发展成为有规则的游戏。在具体运算阶段,游戏变得更能适应真实环境,游戏服从真实世界的规则和顺序,因此,幼儿达到了能更好地使思维顺应世界的阶段。

表1-1 皮亚杰“游戏阶段论”

皮亚杰认为游戏对于认知的发展只是一种“机能练习”,即游戏是对新的刚刚出现的认知机能所进行的练习和巩固。所以在他看来,虽然游戏与儿童认知的发展具有密切的联系,但是游戏是被决定的,因为首先是认知活动发展了游戏。所以,认知的发展在前,游戏在后,认知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游戏只是作为发展的一部分起到丰富发展的作用。

(二)埃里克森对幼儿游戏的分类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游戏是自我的一种机能,是一种身体的过程与社会性的过程同步的企图;游戏可以降低焦虑,使愿望得到补偿性的满足。

埃里克森着重研究了游戏的心理社会发展的顺序,他把游戏当作系列未被展开的心理社会关系加以探讨,提出了三个阶段。

(1)自我宇宙阶段。婴儿以自己的身体为宇宙,这一阶段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探索活动的中心,语言被一遍遍地重复,儿童试图重复或重新体验各种动觉和感知觉。第二个时期,探索活动逐渐扩大到他人和客体,婴儿的着眼点仍然是肉欲的快乐,他试图用不同的语音和喊叫来验证自己对母亲出现的影响效果。

(2)微观阶段。学步幼儿用小型玩具来表现主题,学会在微观水平上操纵和驾驭世界。

(3)宏观阶段。儿童与他人共享这个世界,这一阶段的儿童起初把其他儿童当成客体来联系,以后逐渐发展为合作性的角色游戏。

埃里克森认为游戏所采用的形式是随着心理社会问题和自我情景的变化而变化的。把游戏与人格发展联系起来,突出了游戏在自我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人格的发展是心理性欲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游戏可以帮助自我对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进行协调和整合。游戏的形式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人格的发展而不同,游戏帮助儿童人格从一个阶段转向另一个阶段发展,游戏着的儿童不断进入掌握的新阶段。其发展阶段划分如表1-2所示。

表1-2 埃里克森“游戏形式与人格发展阶段论”

阶段一:0~1.5岁,亲子游戏时期。婴儿从生理需要的满足中,体验到身体的康宁,感到了安全,对周围环境产生了一种基本信任感。反之,如果父母的信心不足,或育儿方式有缺陷,婴儿便对周围环境产生不信任的定向。基本的信任或不信任是新的社会成员形成的对社会的最初态度,它将影响到以后的发展,决定着自我与他人关系的倾向。信任人的孩子以后变成值得信赖而又信任人的成人,多疑的孩子长大成人时则不信任别人。埃里克森认为,良好的母子关系是产生信任感的基础。游戏对于母子关系的形成和信任感的产生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阶段母子互相凝视,母亲带着亲善、关爱的表情注视婴儿,婴儿注视着母亲,这种注视的眼神不仅传递着爱的信息,也带着游戏性的鼓励。

阶段二:1.5~3岁,练习性游戏时期。这一阶段相当于弗洛伊德所说的“肛门期”。人格主要表现为必须解决生物社会性危机,必须掌握对排泄器官的肌肉控制并在此基础上产生自信,认识到自己的意志,产生一种自主感。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将形成羞怯与怀疑的态度。儿童通过游戏表现内心的冲突和焦虑,通过游戏缓和、平衡内心矛盾。在游戏中,儿童认识了自己的力量和意志,从而产生自信,发展了自主性。游戏开始在儿童生活中占据主要地位,它可以为儿童提供一个安全岛在自己制定的内心法则的范围内发展自主性,克服羞怯与疑虑。

阶段三:3~6岁,角色扮演游戏时期。游戏在这一阶段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这一阶段也称“游戏期”。游戏可以帮助儿童在可能性的范围内定向,通过对同性父母的角色自居,小男孩扮演爸爸、小女孩扮演妈妈,在想象的角色扮演中,逐步发展起新的自我约束的形式,在人格上打上男子汉或妇人气的烙印,获得主动性的发展,并能主动制订计划,努力实现目标。幼儿通过在游戏中表现内心的冲突和焦虑,扮演角色,使危机得到缓和并使前一阶段的发展所遗留下来的问题得到解决。

二、国内幼儿游戏分类

国内对幼儿游戏进行分类的维度较多,既有遵循认知发展规律的维度,也有专门针对幼儿园游戏的分类。以下是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几种。

(一)从认知发展的角度分类

1.感觉运动游戏

在出生后的头12个月存在,包括运用各种有效的感觉运动策略探索和操纵物体。比如,把物体放到嘴中,摇动物体,将它们扔掉和移动它们。

2.符号游戏

符号游戏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情景转变,以物代物,以人代人”。符号游戏在4岁后呈衰减趋势,这表明幼儿越适应外部自然和环境,就越少依赖于符号的转换。脱离符号而认识外部世界,表明幼儿逐渐学会适应、服从于外部世界的规则。

3.结构性游戏

我国幼儿园最常见的一种游戏形式。这种游戏占3~5岁幼儿全部活动的40%,4~6岁幼儿的51%。

4.规则游戏

规则游戏的大量出现发生在学前末期。当然,带有感知运动特点的简单的规则游戏在幼儿初期就出现了,如捉迷藏,丢手绢、老鹰捉小鸡等。幼儿在规则游戏的发展中,对规则理解的认知水平和规则遵守的行为水平随幼儿年龄的增长表现出由低到高的趋势。

(二)从社会性角度分类

1.偶然行为

学步期及其前后的婴儿通常是以这种方式进行游戏。该阶段幼儿的游戏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社会性特征。这个阶段的幼儿以自我为中心,不太容易察觉他人的存在。

2.袖手旁观行为

幼儿在近处观看同伴的活动,但不主动参与游戏。

3.单独的游戏

专心地独自玩自己的玩具,不注意也不关心别人的存在。

4.平行的游戏

3岁左右的幼儿会在一起玩,但一般是各玩各的,彼此之间很少交流。他们会察觉到其他幼儿的存在,幼儿之间会相互模仿,形成了初步的玩伴关系。

5.联合游戏

4岁以后,幼儿会留心别人的游戏,会互借玩具,有时也会加入对方的游戏中,并相互交谈,但没有建立大家一致认可的共同目标,没有真正的组织者或领导者。幼儿在联合游戏中开始表现出明显的社会行为,但每个幼儿在游戏中仍以自己的兴趣为中心。

6.合作游戏

5岁以后开始出现较多的合作游戏,合作游戏是社会性程度最高的游戏。5岁以后的幼儿已有较丰富的社会交往经验、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他们可以一起商讨,确定游戏的主题、角色的分配、材料的选择等,有了集体活动的共同目标。

(三)我国幼儿园游戏的分类

1.创造性游戏

创造性游戏是指游戏中幼儿有创造性的思维参与,是幼儿对外部环境进行加工之后的游戏,包括角色游戏、表演游戏和结构游戏。

2.规则性游戏

规则性游戏是指这类游戏在进行过程中有明显的规则,游戏必须遵循这些规则才能够进行下去,包括体育游戏、音乐游戏和智力游戏。

(四)按游戏的内容分类

1.体育游戏

体育游戏可以发展孩子的走、跑、跳、钻爬、投掷、攀登等基本动作能力,增强身体素质。体育游戏内容广泛、有趣,有的体育游戏有角色、有情节,有的带有竞赛性,不仅能锻炼动作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孩子自我控制、遵守规则的良好品德和机智、勇敢、顽强的个性。如“跳圆圈”(适合4岁儿童),发展孩子的跳跃动作,可以配上儿歌:“小妹妹,小弟弟,跳圆圈,做游戏。跳进来,跳出去,跳进三次就胜利。”

2.语言游戏

语言游戏是培养孩子理解词汇和运用口头语言清楚、连贯、有表情地进行表达交流的能力。在游戏中,孩子可以学会发音、辨音,丰富词汇,学习说普通话,学会使用各种句式,连贯清楚地进行讲述。如“看图练发音”(适合3岁儿童),选择动物图片若干,让孩子学习、掌握正确的发音,认识动物的名称;“反义词类推”(适合4岁儿童),根据甲词提出相反意义的乙词,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比如“大和小”,“高和矮”,“糖是甜的、盐是咸的”等;“折折讲讲”(适合5岁儿童),准备大小不一的各种纸,教孩子学会折各种形状的物体,将折好的东西组合成一个情景,进行讲述。

这类游戏可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发展其联想能力,使他们能用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构思。

3.智力游戏

智力游戏是根据一定的智力任务,由教师设计的一种有规则的游戏。其目的是增进幼儿的知识发展儿童智力。其价值是可以将一定的学习内容和游戏形式紧密结合起来,以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如“瓶盖找朋友”(适合3岁儿童),准备许多大小不同、形状各异、颜色有别而又有盖子的瓶子,将瓶盖取下,混合成一堆,请孩子们帮每个瓶子找到自己的朋友(盖子),并一个一个地盖在瓶子上这个游戏,可以训练幼儿的匹配能力,发展幼儿手指小肌肉的灵活性;“什么东西不见了?”(适合4岁儿童)可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记忆力;“跳棋”(适合5岁儿童),教幼儿按照规则走棋,达到进入一定位置的目的,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

4.数学游戏

数学游戏是将数学知识寓于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之中。结合幼儿日常生活的各种活动,用游戏的形式培养幼儿对数的概念的兴趣,增加其对数的感性认识,由浅入深地学会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包括:感知集合及元素,认识10以内的数和10以内数的组成;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认识简单的几何形体;认识一些常见的量,以及空间、方位、时间方面的简单知识;学习对应、计数加减和自然测量等初步技能。如“伸指头”(适合3岁儿童),利用手指认识10以内的数;“给牌分类”(适合4岁儿童),按卡片的提示将某些物品进行颜色、形状、数量分类;“猜猜星期几”(适合5岁儿童),巩固幼儿对“昨天”“今天”“明天”“星期几”等时间概念的认识。

5.音乐游戏

音乐游戏是在音乐伴奏或歌曲伴唱下进行的游戏,有一定的规则。游戏时的动作、表情必须符合音乐的节拍、内容、性质等。这类游戏主要在于发展幼儿的音乐感受能力和动作,如“小鱼游来了”“老猫睡觉醒不了”等。这里游戏生动有趣,可以活跃和丰富幼儿的生活,培养幼儿愉悦的情绪。

6.美术游戏

美术游戏寓美术教育于游戏之中,让幼儿在绘画、泥工、折纸、小制作等各项活动中熟悉多种材料的性能,培养幼儿的形象思维和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发展幼儿的聪明才智。美术活动的材料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结合班级的有利条件,选择各种自然材料,如线、布、纸盒、芦苇或细竹竿、蛋壳、废电池、蔬菜、水果等,让幼儿制作,从而扩大幼儿的眼界,培养幼儿欣赏美、创造美的兴趣和能力。

7.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是让幼儿在模仿、扮演角色的过程中,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在游戏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忆周围成人的各种活动,加深体验。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要受角色行为的约束,如“医生”要态度温和、关心病人,“司机”要遵守交通规则开车,“妈妈”要煮牛奶、买菜烧饭、喂“娃娃”,解放军要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在游戏中,不仅要用语言、动作模仿角色,而且要体验其情感、态度,从而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优良的性格。教师可为幼儿提供合适的用品或材料,有时可当幼儿的配角,以满足他们学习社会生活、渴望表现成人生活的心理需要。适合三四岁儿童的角色游戏有“娃娃家”“民警“医院”“商店”“幼儿园”“开汽车”等,通过游戏,幼儿可进一步认识周围人们的工作,增强服务意识和责任感;知道简单的社会行为规范,如交通规则、公共场所秩序等。五六岁孩子的角色游戏完全可以让幼儿和伙伴自己选择、决定题材,自己制作用具或准备服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