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略雄心:西域两千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十八
东晋
求法高僧法显

法显(约334—420年),东晋僧人。俗姓龚,平阳武阳(今山西襄垣人)。3岁出家做沙弥,20岁受比丘戒。常慨叹律藏残缺,誓志寻求。遂于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和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前往天竺求法。法显在如今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知名度非常高,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一提到中国,很多当地人首先说起的就是法显,而且法显在世时撰写的《佛国记》至今还被很多寺庙珍藏。

(一)法显求法的背景

法显本姓龚,他有三个哥哥,都在童年夭亡,他的父母担心他也夭折,在他才三岁的时候,就把他度为沙弥(即送他到佛寺当了小和尚)。十岁时,父亲去世。家庭的不幸更加磨砺了法显的性格,使他笃奉佛教。有一次,他与同伴数十人在田中割稻,遇到一些穷人来抢夺他们的粮食。诸沙弥吓得争相逃奔,只有法显一个人站着未动。他对那些抢粮食的人说:“你们如果需要粮食,就随意拿吧!只是你们现在这样贫穷,正因为过去不布施所致。如果抢夺他人粮食,恐怕来世会更穷。真为你们担忧啊!”说完,他从容还寺,而那些抢粮的人竟被他说服,弃粮而去。这件事使寺中僧众数百人莫不叹服。二十岁时,法显受了大戒(和尚进入成年后履行的一种仪式)。从此,他对佛教信仰之心更加坚贞,行为更加严谨,时有“志行明敏,仪轨整肃”之称誉。但当时中原汉地的“经律舛阙”,特别是戒律经典缺乏,使广大教徒无可遵循,以致上层僧侣穷奢极欲,以慈悲为核心理念的佛教非但没有为百姓带来和平安康,反而参与了杀戮。为求得佛教真正的戒律,矫正佛教时弊,年近古稀的法显毅然“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至天竺寻求戒律”。

法显西行求法路线示意图(徐超 绘)

(二)法显西行

东晋隆安三年(399年),法显一行自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乾归(今甘肃兰州市西)、耨檀(今青海西宁市)(分别是北方十六国中的西秦和南凉)二国,越过白龙堆、大沙碛。他对这一带恶劣的自然环境留下了形象的描述,“多有恶鬼、热风,遇到皆死,无一全者。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及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屡有热风、恶鬼,遇之必死”。在沙漠中跋涉17日约1 500里后,他终于在公元400年10月到达鄯善国(今新疆若羌)。此后又西北行至焉夷国(今新疆焉耆),继而南下横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抵达于阗国(今新疆和田),“所经之苦,人理莫比”。“其国丰乐,人民殷盛,尽皆奉法,以法乐相娱。众僧乃数万人,多大乘学”。法显在这里停三月日,看了行像。既过四月行像,法显等进向子合国,在道二十五日,便到其国,相当于今新疆叶城县。留此十五日,南行四日,入葱岭山,在于麾国安居。于麾国可能在今叶尔羌河中上游一带。法显与慧景、道整会合,三人一起南度小雪山(即阿富汗的苏纳曼山)。此山也是冬夏积雪,三人爬到山的北阴,突然遇到寒风骤起,慧景受不住寒流的袭击被冻死,法显抚摸着慧景的尸体,无限感慨地哭着说:“取经的愿望未实现,你却早死了,命也奈何!”然后与道整奋然前行,翻过小雪山,到达罗夷国。又经跋那国,再渡新头河,到达毗荼国。接着走过了摩头罗国,渡过了蒲那河,进入中天竺境。

法显和道整用了四年多时间,周游中天竺,巡礼佛教故迹。晋义熙元年(405年),法显走到了佛教极其兴盛的达摩竭提国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学习梵书梵语,抄写经律,收集了《摩诃僧祗律》、《萨婆多部钞律》、《杂阿毗昙心》、《方等般泥洹经》、《经》、《摩诃僧祗阿毗昙》等六部佛教经典,一共住了三年。道整在巴连弗邑十分仰慕人家有沙门法则和众僧威仪,追叹故乡僧律残缺,发誓留住这里不回国了。而法显一心想着将戒律传回祖国,便一个人继续旅行。他周游了南天竺和东天竺,又在恒河三角洲的多摩梨帝国(印度泰姆鲁克)写经画(佛)像,住了两年。

斯里兰卡无畏山寺遗址

东晋义熙五年(409年)年底,法显离开多摩梨,搭乘商舶,纵渡孟加拉湾,到达了狮子国(今斯里兰卡)。他在狮子国住在王城的无畏山精舍,求得了《弥沙塞律》、《长阿含》、《杂阿含》以及《杂藏》等四部经典。至此,法显身入异城已经十二年了。他经常思念遥远的祖国,又想着一开始的西行队伍,或留或亡,今日孤身一人,形影相吊,心里无限悲伤。有一次,他在无畏山精舍看到商人以一把中国的白绢团扇供佛,触物伤情,不觉潸然泪下。

(三)法显海陆东归

东归东晋义熙七年(411年)八月,法显完成了取经求法的任务,坐上商人的大舶,循海东归。舶行不久,即遇暴风,船破水入。幸遇一岛,补好漏处又前行。就这样,在危难中漂泊了一百多天,到达了耶婆提国(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一说爪哇岛)。法显在这里住了五个月,又转乘另一条商船向广州进发。不料行程中又遇大风,船失方向,随风漂流,最后在青州长广郡(山东即墨)的崂山上岸。青州长广郡太守李嶷听到法显从海外取经归来的消息,立即亲自赶到海边迎接。时为东晋义熙八年(412年)七月十四日。法显六十五岁出游,前后共走了三十余国,历经十三年,回到祖国时已经七十八岁了。在这十三年中,法显跋山涉水,经历了人们难以想象的艰辛。正如他后来所说的:“顾寻所经,不觉心动汗流!”

法显崂山登陆纪念碑

《佛国记》明刻本书影

法显在山东半岛登陆后,旋即经彭城、京口(江苏镇江),到了建康(今南京)。他在建康道场寺住了五年后,又来到荆州(湖北江陵)辛寺,元熙二年(420年),终老于此,卒时八十六岁。他在人生的最后七年时间里,一直紧张艰苦地进行着翻译经典的工作,共译出了经典六部六十三卷,翻译的《摩诃僧祗律》(也称为大众律),为五大佛教戒律之一,对中国佛教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法显还将自己西行取经的见闻写成了《佛国记》一书,《佛国记》全文九千五百多字,它不仅是一部传记文学的杰作,而且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是研究当时西域和印度历史的极为重要的史料。法显去印度时,正是印度史上的黄金时代笈多王朝(320—480年)有名的超日王在位的时代,关于笈多王朝,印度的古代史缺乏系统的文献记载,超日王时的历史,只有依靠《佛国记》来补充。《佛国记》也是中国南海交通史上的巨著,记述了中国与印度、波斯等国的海上贸易,尤其对沿途信风和航船的详细描述与系统记载,成为中国最早的中印之间的海上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