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赵充国与其
西域“屯田策”
赵充国(前137—前52年),字翁叔,陇西郡上邽人(今甘肃省天水市)人,是汉代著名的将领,在经营河煌地区的业绩,尤为瞩目。历任大将军都尉、中郎将、水衡都尉、后将军。汉昭帝去世后,参与霍光主导的尊立汉宣帝之事,并被封为营平侯。赵充国说的“百闻不如一见”后来就成了经典语言。
甘肃天水赵充国像
(一)边疆征战
赵充国为人沉着勇敢,善骑射,骁勇多谋,年轻时就学习兵法,通晓四方蛮夷的事情。赵充国最初担任骑士,后来作为六郡的良家子弟,因善于骑马射箭而补任羽林卫士。天汉二年(前99年)五月,武帝下令征讨匈奴。赵充国以假司马身份跟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师酒泉,攻打匈奴右贤王,但被匈奴大军包围。此时,军中缺粮,士卒多有伤亡。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赵充国身先士卒,带领一百多名精锐骑兵冲锋陷阵,突围成功。赵充国全身有二十多处受伤,李广利把情况上奏给汉武帝,武帝召见赵充国,探问其伤情,授官为中郎,又升任车骑将军、长史。昭帝元凤元年(前80年),赵充国奉命平定氐族叛乱。同年冬,领兵征讨匈奴,获西祁王,斩首、俘虏九千多人,被任命为后将军,兼水衡都尉。宣帝本始二年(前72年),为解除匈奴对乌孙的威胁,赵充国在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进攻匈奴,斩杀数百人。不久,又领兵四万余,驻屯于北部边境九郡——五原、朔方、云中、代郡、雁门、定襄、北平、上谷、渔阳。
青海河煌博物馆藏《三老赵宽碑拓片》
元康三年(前63年),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巡视羌族部落时,先零羌联合本族各部落,强行渡过湟水,占据汉朝边郡。古稀之年的赵充国,放弃了归乡安享晚年,于神爵元年(前61年)领兵西征,平定羌人叛乱。赵充国率领一万多骑兵抵达金城,进驻西部都尉府。他以攻心为上,恩威并施,迅速分化、瓦解了先零羌所建立的联盟。
(二)上屯田策
丰富的边防战斗经验使赵充国更加认识到实行屯田戍边策略的重要性。为保证西部边疆长久安宁,赵充国曾向朝廷三上屯田之策,可谓殚精竭虑。
赵充国治理河湟示意图(王玉平 绘)
首先,他提出戍兵屯田的具体策略:从临羌(今青海湟中)至浩门(今青海民和)一带,有可以灌溉耕种的土地二千顷以上,以步兵九校、吏士万人分屯各要害处。不仅可防御羌人的进攻,而且可产粮自给。如此且耕且战,既减少军费开支,减轻百姓负担,达到守御的目的,同时屯田兵农闲时还可修驿站、整治道桥,实现扬威异域、保境安民的目标。自宣帝时期赵充国北部九郡屯田至此,屯田之策逐步成熟。其次,他详细阐述了国家、军队和边防的关系:就经济而论,在河西驻守的军队每个月需要谷子199 630斛,盐1 693斛,干草和麦秸250 286石,战事不息,全靠内地转运。将难以为继;就边防而言,羌族仅仅是西北局势危机中的一小部分,若羌族问题不能妥善处理,西域诸国必然争相效仿,难以实现西域一统;就军事而论,战场上的胜利并非战争的最高理想,战后的长治久安才是战争的目的所在。
同时,针对罢兵万人屯田、实现讨伐羌人的问题,赵充国具体陈述了屯田的“十二便”,这其中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政治上,留兵万人屯田既可震慑敌人,又可以减轻国内劳役负担;经济上,屯田士兵生产的粮食不仅可以自给自足,还能节省国家巨大的开支,减轻“千里馈粮”的负担,甚至还能将剩余粮食运回中原;军事上,留一万步兵屯田,可以有效增强边防力量,并随时抵御外族袭扰。总之,留兵屯田之举,对内供给军需,对外防备敌人,是远征异域、固守边陲的良策。
赵充国戎马一生,深知战争的残酷性和后勤补给的重要性,因此三次上书极言利弊、屯田规划细致入微,足见其良苦用心。朝中对其策略表示赞同的人数亦随着他对屯田之利的阐述而增加,第一次不足十分之三,第二次达一半,第三次几乎大都肯定了赵充国的这一策略。
(三)屯田河湟:百闻不如一见
神爵年间,羌人进犯,这时赵充国已七十多岁,宣帝以为他老了,派遣御史大夫丙吉去问谁可以为将,赵充国很自信地回答:“再没有比老臣更好的人选了。”宣帝又派人去问:“将军能否预测目前羌人的势力、打算带多少兵马去?”赵充国答:“百闻不如一见。打仗的事很难凭空设想。老臣想先到金城,再计划攻讨的方略。”于是赵充国领骑兵不满万人,迅速出师,巧渡黄河,到达湟水岸边作好战斗准备。羌人多次挑战,他坚守不出,只以威信招降,解散羌人各部落联合的计划。在解除了羌人威胁后赵充国建议朝廷,屯田湟中,亦兵亦农,就地筹粮作为持久之计。
赵充国在河湟率众拓荒垦田。短短数年间,赵充国寓兵于农,在青海最先进行了屯田,并在湟峡(今西宁市小峡)、鲜水(今青海湖)修建桥梁数十座,便捷了东西交通。由河湟的奏章传至长安,甚至仅七、八天即可往返一次。在赵充国屯田河湟的政策全面实施后,诸羌皆来归降。在汉朝属民、羌民与当地的汉族共同开发之下,河湟谷地出现了一派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其后,赵充国告老请退,皇帝赐其安车驷马以资奖励。
赵充国用兵,常常把到远处侦察作为重要事务,行军时一定要作好战斗准备,驻扎时一定要修好坚固壁垒,特别慎重。赵充国七十三岁时主动领兵出征,七十九岁凯旋回京,以如此之老龄,顶风冒寒,坚守边境,这在中外战争史上是极其罕见的。甘露二年(前52年)去世,终年八十六岁,谥为“壮侯”。赵充国以功德“与霍光等列,画未央宫”。去世后,宣帝以他功高盖世,在未央宫中画了像,供人瞻拜、纪念,成帝刘骜继位后,又命黄门侍郎杨雄在画像旁题诗赞扬:“在汉中兴,充国作武,赳赳桓桓,亦绍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