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教育信息化背景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界出现了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发展趋势,国内学者称之为“教育信息化现象”。我们将教育信息化看作为一个过程,其结果是达到一种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加快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
教育信息化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教育理念变革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支撑。一系列重大工程和政策措施为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随着教育模式的改革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不断拓展和深入,教学资源不断丰富,教育信息化在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创新教育模式领域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初步显现。
为进一步推进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总体部署, 2012年年初,教育部组织编制并引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面完成《教育规划纲要》所提出的教育信息化目标任务,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充分显现。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制定和实施《规划》,建设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创新,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大意义。教育部要求把教育信息化摆在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的战略地位,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切实把《规划》中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教育信息化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实现教育现代化、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育质量,迫切需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力争实现4个新突破,即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新突破、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新突破、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新突破、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机制新突破。
《教育规划纲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多种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教育规划纲要》还指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课程改革,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当今改革需要各种优质的教学资源,需要各种灵活的教学手段,需要教师提供学生喜欢的合适的教学媒体,各种新技术手段引入教学中将为教学注入新鲜血液,也增加了优质教学资源。
当前的教育信息化已经步入加快推进的黄金期,也是关键期。在教育教学领域,3D技术的应用可以创设最自然、最直观的学习情景,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美好的前景。这种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深度思考的学习能力,使3D学科教室和3D综合教室成为学校调整教学装备和改变教学方式的优先方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