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船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远东日韩地区

一、日本船

日本船最早的形象是珍敷冢古坟(公元2—3世纪)壁画上的船。船上2根桅杆竖于左右两舷,因此只能在顺风情况下驶帆航行。桨仍是主要的推进工具,船尾有一支舵桨。

日本九州岛宫崎县西部原出土的古坟时代(公元4—5世纪)的复材刳舟(即独木舟的两舷加舷板和船底加底板,以增大载重量),两端翘起,干舷较高,每舷有6支长桨的支架。这应是一艘航行性能较好的船(见图2-26)。

图2-26 日本的复材刳船

日本的飞鸟、奈良、平安时代,僧人、贵族要到中国学习佛教、教育和封建统治制度等,这就是著名的遣唐使活动。由于要渡海远航,公元7世纪中叶,他们聘请中国造船师去日本造船及传授驶帆和操舵技术。当时建造的船,长30米,宽8米,载货150吨,可容140人。船的首尾高翘,属浙江、福建的深水尖底船型。船上有2桅,挂中国式可折叠的帆。船首部装有辘轳起放碇石,船尾有橹棚舵楼,舵可升降。

当时遣唐使船的航线有北、南两条路线,前者沿朝鲜、辽东海岸航行,到达山东的登州,后者则越过东海,直接去扬州、杭州和宁波。9世纪末,日本停止了遣唐使活动。随后,武士集团日益强大,诸侯当权,内战连绵,日本船只要能适应沿岸和内海贸易运输、沿海捕鱼就可以了,船舶也就恢复了日本船工们熟悉的复材刳船。

15世纪初,日本谋求与中国明朝通商。1401—1547年间,日本19次派出遣明船,近100艘次。这些船是日本造船工匠创造的具有独特风格的大和型船。船体结构分舷侧、船底和龙骨三部分。外壳板横向上下由2~3根横梁支撑,结构坚固耐用。船长20余米,宽6米,载重百余吨,可容百余人。船上竖立2根桅杆,上挂方帆。

公元16世纪末,丰臣秀吉统一了日本后,大力发展与东南亚的贸易,以与中国航商和葡萄牙殖民者竞争。他向京都、长崎、坂井等地商人发放朱印许可证,叫他们造船到越南、柬埔寨、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地贸易。1604—1630年间,日本有355艘朱印船在东南亚活动。在建造朱印船以前,日本主要购买中国人在东南亚航运的厦门船。后来就在九州长崎造船。后期的朱印船可以说是典型的杂交船型(见图2-27)。船的主体是中国型,船首是大和(日本)型,船尾则是西洋型。船的前桅和主桅挂中国折叠式平衡纵帆,后桅悬西洋式的方帆,首端还装有西方的首斜桅。这种中、洋、日三位一体的船称为末吉船。朱印船的大小,据称与当时葡萄牙和荷兰开到日本的商船的尺度相仿。1633年德川幕府宣布日本锁国后,朱印船也就随之没落了。

图2-27 朱印船

最典型的古代日本船是航行于濑户内海的弁才船,载重100~150吨(见图2-28)。船底有龙骨,吃水较深,在横风下驶帆前进,可减少横漂。船内不设横仓壁,装货方便。尾部上翘,顺风航行时,可防止追浪涌入船内。弁才船的帆装也很有特色。开始用席帆,16世纪以后改用布帆。桅帆很高(展弦比大),驶帆效率较高。采用无下帆桁的布帆,易于在不同风向情况下操帆。舵的面积较大,既可增强船的操纵能力,又可减少船的横漂。这种船的操帆和装卸货物的方法十分实用,适合航行于风浪较小的日本内海海域。

图2-28 弁才船

二、韩国、朝鲜船

古韩国、朝鲜的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国建国于1世纪前后,与中国交往密切。公元7世纪中叶,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后,更发展了两国之间的贸易,并成为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桥梁。

韩国、朝鲜是半岛国家,沿海渔业和水运发达,与中国和日本交往也靠海运。为了抵御外族入侵,建立了较强的海军。1592年,名将李舜臣以“龟船”(船舱顶部有龟形保护层覆盖)舰队击败了日本丰臣秀吉的入侵舰队(见图2-29和图2-30)。

图2-29 李舜臣的“龟船”

图2-30 韩国古船

韩国、朝鲜位于中国和日本之间,它们与日本的交往更为密切。韩国船、朝鲜船和日本船基本上都源于复材刳船(复合独木舟)。船的结构与日本船相似,船内不设横舱壁,而是隔一定的距离,上下用2~3根甚至更多的横梁支撑。沿海船的大小也与当时的日本船相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