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防护
什么是传染病
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
不是所有传染病都需要害怕
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很多,流行性感冒就是其中之一。但并非所有传染病都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一些传染性低,临床症状较轻,病死率较低的传染病,往往“悄悄地来,悄悄地走”。
传染病防护“三要素”
做好三件事,防治传染病:①控制传染源;②切断传播途径;③保护易感人群。尤其需要关心传播途径,它们包括:介质传播(空气、水、食物、土壤等),接触传播(接触传染源、接触传染源的分泌物或排泄物等),媒介传播(经节肢动物蚊虫等),医源性传播,母婴传播等。
传染病有哪些
根据传播方式、传播速度及对人类危害程度,中国将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级。甲类传染病包括鼠疫和霍乱,要求强制管理;乙类传染病要求严格管理,比如麻疹、结核病、人感染禽流感(以H7N9为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发的肺炎(COVID-19)等;丙类传染病要求监测管理,比如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流感)
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易人际传播的呼吸道疾病。甲型(如H1N1)和乙型流感病毒具有季节性流行的特征。甲型流感病毒经常发生抗原变异,极易引发大范围流行。流感易通过咳嗽、打喷嚏等产生的飞沫传播。在温带地区,季节性流行主要发生在冬季。而在热带地区,全年均可发生流感,疫情暴发无时间规律。流感的症状包括:突发高热,咳嗽(通常是干咳),头痛,肌肉和关节痛,严重身体不适,咽痛和流鼻涕,但多在一周内康复。严重时,咳嗽可持续两周或两周以上。在孕妇、老人、慢性病患者等高风险人群中可能导致严重疾病或死亡。流感疫苗接种是最有效的预防方法。患病后,建议尽早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
人感染H7N9禽流感
H7N9禽流感是一种新型流感。传染源尚不明确,推测可能为携带H7N9禽流感病毒的禽类及其分泌物或排泄物。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迄今没有迹象表明该病毒能在人际间传播”。H7N9禽流感易通过密切接触染病禽类的分泌物或排泄物等,传播于呼吸道。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如发热、咳嗽、少痰,可伴有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表现为重症肺炎、高烧、呼吸困难,甚至血痰。目前尚无疫苗。
结核病
一种肺结核杆菌引发的疾病。主要易感人群为成年人,但所有年龄组都会发生,免疫力低下的患者为高危群体。结核杆菌容易通过咳嗽、打喷嚏、与病人密切接触或直接接触病人的鼻咽分泌物等方式传播。全球大约四分之一的人口患有潜伏性结核,这意味着这些人已经携带了结核杆菌,但尚未发病,也不具有传染性。结核菌感染者在一生中发病的概率为5%—15%。患病后,主要表现为低热、盗汗、乏力、纳差(食欲不振)、消瘦、女性月经失调等;呼吸道症状有咳嗽、咳痰、咯血、胸痛、不同程度的胸闷或呼吸困难。可以通过抗生素治疗结核病,也可以注射疫苗预防。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
一种冠状病毒引发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病情进展快速。2002年11月,SARS在中国首次出现。传播途径为近距离飞沫传播、中距离以空气为媒介的传播,以及接触病人分泌物、排泄物。主要症状为发热、干咳、胸闷,严重者出现快速进展的呼吸系统衰竭。目前暂无疫苗或特效药。
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
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是一种在动物与人类之间传播的人畜共患病毒。2012年首次在沙特得到确认。人类可通过与受感染的单峰骆驼直接或间接接触,或食用未经适当烹饪或消毒的动物产品而受感染。不易人传人,但有慢性病、基础疾病的人群以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易受感染。症状表现为发热、咳嗽和气短,常出现肺炎。目前尚没有疫苗或者特效药。
麻疹
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在人类间传播的疾病。常见于非洲、亚洲,小于5岁的儿童为易感人群。一般通过直接接触或飞沫传播。主要症状为:流涕、咳嗽、眼结膜充血、流泪以及颊黏膜上出现小白斑、高烧,中后期,面部和上颈部会出现皮疹并逐渐扩散至全身。
埃博拉出血热(Ebola Hemorrhagic Fever)
一种由埃博拉病毒引发的疾病。埃博拉病毒通过感染动物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体液传染给人。存在人传人现象,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传染。直接接触埃博拉患者或死者的血液、体液及受其污染的物品,很容易感染。埃博拉出血热的初期症状包括发烧、头痛、肌肉疼痛、呕吐、腹泻以及出疹,病情恶化后会出现肝衰竭、肾衰竭,之后出现体外出血。根据过往疫情分析,埃博拉出血热的病死率达50%—90%。目前尚无疫苗和特效药。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发的疾病(COVID-19)
由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疾病(COVID-19)。各类人群都易感,病毒主要通过近距离飞沫传播,或手接触病毒后接触口、鼻、眼传播。潜伏期约为1—14天,潜伏期内也有传染性。感染者症状主要体现在呼吸道(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干咳等症状)和消化道(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味觉较弱等症状)。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等临床表现。轻症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
预防传染病,你可以这么做
尽量少出门
在疾病流行期间,减少与他人的接触,尽量不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活动,尤其是空气流动性差的地方。对于虫媒传染病,应远离水域、潮湿区域和植被密集区。
勤洗手
保持手部清洁是预防、控制疾病通过接触传播和消化道传播最基本且有效的手段。外出归来、饭前便后均应该认真洗手。
正确洗手的详细步骤:
居家清洁和消毒
门把手、手机、电视遥控器、桌面、地面等高频接触的表面,应每天清洁,必要时(如有客人来访时)可以用75%的酒精或84消毒剂等擦拭消毒(按产品说明书使用)。用酒精消毒时应注意避免火灾隐患。要注重下水管道的消毒,并保持室内干燥、通风,防止蚊虫滋生、病毒传播。
接种疫苗
疫苗接种是预防、控制传染病最有效的方法。许多传染病已经有对应的疫苗,应当听从医生建议,及时接种。
提高自身免疫力
提高人体自身的免疫力有助于抵抗各种疾病。保持充足的睡眠、均衡的营养、愉悦的心情,坚持适当的锻炼均能提高免疫力。
保证食品和饮用水的卫生
区分加工熟食与生冷食材的砧板、刀具;充分加热鱼、肉类;水需要煮开后再饮用;使用消毒过的餐具;洗手前不要直接接触食物;倡议居家餐饮也使用公筷或分盘制。
随时了解疫情的最新动态
国家和地方公共卫生部门掌握传染病是否在你所在地区传播的最新信息。他们最有资格建议你所在地区的居民如何进行自我防护。
外出防护
佩戴口罩
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近距离呼吸道飞沫传播。如果你所在的地区正有传染病流行,建议前往公共场所时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病人佩戴口罩也很重要。若你有咽喉疼痛、咳嗽、打喷嚏等呼吸道症状,即使只是一般感冒,为防止传染给他人,也应该佩戴口罩。
如何佩戴、使用、取下和处置口罩
戴口罩前要保证手部清洁
用口罩遮盖口鼻并系牢,确保面部与口罩之间无空隙
在佩戴过程中避免触摸口罩;若触摸了口罩,请再次清洗双手
若口罩变得潮湿,应立即换上新口罩,不要重复使用一次性口罩
取下口罩:手不要触摸口罩面,通过两端线绳取下口罩,然后立即丢进封闭的垃圾桶,并清洗双手
出行方式
尽量采取驾驶私家车、骑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出行,减少乘坐公共汽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戴好手套、口罩,与周围乘客保持距离。
保持社交距离
与他人保持至少1米的距离,尤其注意与咳嗽、打喷嚏和发热的人保持距离。呼吸道疾病患者咳嗽、打喷嚏时,会溅出含病原体的飞沫。如果离得太近,就可能感染病原体。
咳嗽、打喷嚏时须注意
咳嗽、打喷嚏时,用弯曲的肘部遮挡口鼻,或用纸巾遮掩。不要用手捂口鼻,以免沾染细菌、病毒的手接触口、眼、鼻,造成疾病传播。
外出就餐
选择卫生条件好的餐厅。与他人一同就餐时,采取分餐制并使用公筷。尽量自行携带餐具或使用一次性餐具。
就医流程与指南
通常可以在这些地方看到信息的更新与发布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网站
●各地政府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
●世界卫生组织网站
求助渠道
疫情期间,请随时通过上述信息发布平台获取自己所在地区的咨询热线号码。你也可以通过拨打12345便民服务热线得到初步指引,或查看各家医院是否开通在线咨询服务。
寻求治疗时应注意
●冷静判断是否需要就诊,避免增加医疗负担和自身感染风险
●在就诊途中做好防护,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
疾病大流行时的就诊流程(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例)
●若开始感觉不适,但症状轻微(如有咳嗽、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先判断,14天内是否有新冠肺炎传播地区旅行居住史或密切接触史:
●是->应立即前往附近的发热门诊就诊
●否->居家静养,直至康复
●各地区发热门诊名单可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查询。
●就诊注意事项
●前往和从医院返回途中:尽量避免乘坐地铁、公共汽车等公共交通工具,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的场所。
●就诊时:
〇请直接前往发热门诊,避免在医院其他区域活动;
〇应主动告诉医生自己的旅行居住史、密切接触史,配合医生开展相关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