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形势下的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低碳经济引领旅游发展方式的转型

一、低碳经济概述

低碳是指排放较低或更低温室气体。目前,全球范围内能源生产与消费体系仍然是以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为主,导致碳生产率较低,而碳强度非常高,低碳中的“低”就是指碳强度要低,使自然资源与环境容量能够有效利用和配置它。我们通常讲的“碳”是指二氧化碳,这是狭义上的“碳”,而《京都协定书》中“碳”指六种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及六氟化硫,这是广义上的“碳”。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关于低碳经济的系统阐述,最早可以追溯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2003年,英国发布了《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能源白皮书,以英国成为低碳经济国家为总体目标,到2050年,能够实现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60%这一目标。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认为低碳经济实质上就是以更低的能源消耗,来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能够使人们的生活标准更上一个层次,生活质量有所高,也可以促进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还能带来发展商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有利于环境保护。随着社会进步,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低碳经济这一概念也得到了广泛认可。

低碳经济的理念,具有先进性、社会性,能够推而广之并被世人接受,而且全球许多国家也纷纷制定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目前,对于低碳经济理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本书主要从三个角度进行归类:

一是从全新的理念变革角度。此角度的主要观点认为,通过对现行经济模式的反思,低碳经济才得以产生和发展,并把低碳经济看作全球性的能源经济革命,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甚至关乎国家利益。同时还认为低碳经济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其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特点有利于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

鲍健强指出,低碳经济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国际社会签订的减碳协议。从浅层次上看,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结果,但从深层次上看,低碳经济是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个途径,是对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的革新,能够改变能源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且碳排量已经成为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经济发展的好坏不仅看增长速度,还要考虑碳排量。张世秋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选择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能够调整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革新科学技术。2009年,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途径研究》,将低碳经济定义为“一个新的经济、技术和社会体系,与传统经济体系相比在生产和消费中能够节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还能保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势头”。

二是从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转换角度。将低碳经济置于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下,认为低碳经济是耗费成本最低的经济模式,能够在降低碳排量,改善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的同时,获得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包括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以及低碳生活等。

关于低碳经济的解释,许多学者比较认同鲁宾斯德教授的看法,他认为“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是指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从而实现低污染、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绿色经济模式”。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以最低的成本,尤其是能源消耗,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能够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准和质量,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付允等(2008)则认为,低碳经济把低碳发展作为发展方向,利用碳中和技术等方法,实现节能减排,通过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实现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是一种绿色的经济发展模式。金乐琴等(2009)认为,低碳经济作为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符合可持续发展理论,也符合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国策,与循环经济有着紧密联系,实现节能减排。刘思华(2010)认为,低碳经济这种经济模式或者说是经济发展方式,是生态文明时代所特有的,工业文明的“高碳、高熵、高代价”已经不适应于时代的发展,要向“低碳、低熵、低代价”的生态文明转变。为了实现这种转变,必须合理利用并节约资源,大力推进绿色产业的发展,调整能源结构,建构绿色能源体系,同时要深化改革市场经济体制。因此,建设新型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就应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节能减排。

三是从气候变化问题解决的角度。低碳经济是指能够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模式,特别是对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量的控制。推行低碳经济,能够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问题,不会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实现社会发展的可持续。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而产生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能够减少化石燃料等高碳能源的消耗,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在制度、技术上不断创新,调整产业结构,开发新能源,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发展低碳经济,既是积极履行保护环境义务,达到国家节能减排指标的必然要求,也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节约资源能源、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需要,还是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的必然选择。此外,发展低碳经济,最重要的是要转变观念,必须摒弃先污染后治理、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观念。

(二)低碳经济的基本特征

从实质上看,低碳经济其实也是经济发展的一种模式,主要是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发展低碳技术、生产低碳产品、提供低碳服务。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促进经济稳步增长。其核心是高效率地使用能源和清洁的能源结构,关键是低碳技术创新和保障制度创新。低碳经济具有经济性、技术性和目标性三个特征。

1.经济性

经济性主要是考虑经济的发展,既要避免过度消耗和浪费能源等,又要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其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低碳经济应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机制来发展;二是低碳经济的发展不应导致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明显下降。

2.技术性

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支撑。利用低碳技术,在提高能源利用率的同时,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实现碳排放最小化。一方面,在消耗同样能源的条件下人们享受到的能源服务不减少;另一方面,在排放同等温室气体情况下人们的生活福利不减少。

3.目标性

发展低碳经济的总体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不会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严重威胁,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但在不同时间、区间内,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存在阶段性、相对性、动态性、差异性等特征。

(三)低碳经济的构成要素

低碳经济是一种绿色经济发展模式,运用低碳经济理论组织经济活动,以“三低三高”(“三低”指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三高”指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以低碳化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目标,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低碳技术、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低碳市场和低碳管理是低碳经济的五个基本构成要素。

1.低碳技术

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力。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解决日益严重的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低碳技术一旦作用于低碳经济的生产过程就成为直接生产力,成为低碳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支撑条件和强大的推动力。

2.低碳能源

低碳能源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低碳能源是指除石化燃料以外的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新型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氢能、核聚变能、潮汐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实现低碳排放或零碳排放。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用低的能源消费、低的排放和低的污染来保证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改变传统的能源结构,使“高碳”能源结构逐渐向“低碳”能源结构转变。

3.低碳产业

低碳产业是低碳经济发展的载体。低碳产业是指以低碳能源、低碳技术为基础的新兴产业,主要包括“化石燃料的低碳化领域” “可再生能源领域”“能源的效率化与低碳化消费领域”“低碳型服务领域”四大领域。经济发展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承载体,低碳经济发展的载体是低碳产业。低碳产业承载能力的大小、效率的高低、质量的好坏决定着低碳经济发展的水平。

4.低碳市场

低碳市场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温床。低碳市场是指低碳生产技术、低碳产品、低碳服务的消费市场。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低碳生活和绿色消费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低碳市场是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低碳生产技术研发、低碳生产生活设备制造、低碳服务消费核算、低碳贸易公平竞争是构成这一经济增长点的重心。

5.低碳管理

低碳管理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保障。低碳管理包含对政府、企业、行业、产业发展目标的明确、法律规章的完善、体制机制的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推动等方面,涉及生产、流通消费、管理的各个环节。如何借鉴发达国家低碳管理的先进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与存在的问题,科学构建和完善低碳管理制度与体系,将低碳管理规则转变为政府、企业和个人自觉践行的低碳行为,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低碳经济的理论依据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89年,“联合国环境发展会议”(UNEP)专门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战略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定义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有一种支援性的国际经济环境;二是维护、合理使用并提高自然资源基础;三是走向国家和国际平等;四是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和考虑。

可持续发展内涵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发展的可持续性,要在环境和资源的承载范围内,实现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二是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在努力发展社会时,处于同一时代的人,不应以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为前提实现自身的发展,而且当代人要考虑后代人是否有同样的发展机会;三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人类必须建立新的自然观念和价值标准,学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之和谐相处;四是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与经济增长有本质上的不同,发展包括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文化的发展等方方面面,具有完整性,是人类普遍拥有的权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且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利。

可持续发展理念包含了两个基本观点:一是人类要发展,尤其是穷人要发展;二是发展有限度,不能危及后代人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主要是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的,提倡保持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可持续性,而且明确提出要转变现有的生产与消费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呼吁人们不能只顾经济增长,还要注意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内容涉及许多方面,包括当代与后代的需求、国家主权、国际公平、自然资源、生态承载能力、环境与发展相结合等。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生存方式,这种生存方式不但要求体现在以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为主的环境生活领域,更要求体现到作为发展源头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去。它包括经济、生态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的内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就是考虑“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和谐,追求社会公平,最终使人类的全面发展。

(二)生态足迹理论

生态足迹也称“生态占用”。生态足迹是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其含义就是要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能够容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生态足迹要估计承载一定生活质量的人口,需要多大的可供人类使用的可再生资源或者能够消纳废物的生态系统,又称“适当的承载力”。

将生态足迹需求与生态足迹供给(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相比较,就可以定量地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以便对未来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科学的规划与建议。生态足迹评估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是测定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所利用自然的量进行评估。例如,一个人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可以转换成吸收这些二氧化碳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农田的面积,他的粮食消费量可以转换为生产这些粮食所需要的耕地面积。因此,它可以生动地被理解成一只负载着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城市、铁路、工厂、农田等的巨脚踏在地球表面时留下的脚印,它的值越高,人类对生态的破坏就越严重。人类的发展持续依赖自然,我们应如何才能确保地球的承载力,从而支持人类未来的生存,这就是我们探讨生态足迹的意义所在。生态足迹将每个人消耗的资源转化为全球统一的、具有生产力的地域面积。生态足迹的计算基于两个简单的事实:第一,可以保留大部分消费的资源以及大部分产生的废弃物;第二,这些资源以及废弃物大部分都可以转换成可提供这些功能的生物生产性土地。生态足迹可以准确地计算出某个国家或地区使用了多少自然资源。不同区域的全球生态环境现状,可以通过区域生态足迹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差值——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精确地反映出来。由此可见,生态足迹不仅能够反映出区域的资源供给能力和资源消耗总量,还能够反映出个人或地区的资源消耗强度,同时也明确了人类持续生存和发展的生态阈值。

(三)循环经济理论

循环经济的本质是一种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近年来,循环经济这一术语才开始在国际上使用,之前并不流行,而且在学术界还存在一定的争议。1996年,德国颁布的《循环经济和废弃物管理法》,循环经济一词正式出现。然而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最早提出循环经济一词。由于受到“宇宙飞船经济理论”的影响,他认为地球与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具有相似性,它们的运转都要依靠资源的消耗,因此,如果人类不合理开发资源、浪费资源,破坏地球环境,那么地球最终会像宇宙飞船一样逐步毁灭,消失在宇宙中。由此可见,为了保护人类的生存家园,急需建立一种新的经济发展观念,摒弃传统的、不利于环境保护的观念,如:以“储备型”经济代替“增长型”经济;以休养生息的经济代替“消耗型”经济;以“循环式”经济代替“单程式”经济。发展经济在关注经济量的同时,更要注重福利量。发展循环经济,能够最大化地使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不会造成资源枯竭,同时还能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中,对资源的利用是由资源到产品再到废弃物的单向直线模式,财富的获取与资源消耗、废弃物呈正相关,创造的财富越多,消耗的资源越多,产生的废弃物也就越多,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而循环经济则是一个闭合的循环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将废弃物转化为资源,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不仅能节约成本,还能使经济效益最大化。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形态的经济,具有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特点,其实质上是对经济系统的重构,将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融合,实现经济与环境效益的统一,同时也符合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的流动规律。

三、旅游发展方式的转型

(一)旅游对低碳经济的响应

低碳经济的提出,既给旅游发展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旅游发展方式的转型提供了新的契机。旅游是人类移动性的空间行为,旅游活动的要素与旅游发展方式息息相关,旅游活动基本要素的构成、份额变化决定了旅游发展的方式。除了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推动因素以外,交通运输工具和相应的能源要素的组合变化,也推进了旅游发展方式的阶段性变化。现代旅游最大的特点是出行必然要借助交通运输工具,如飞机、火车、汽车、轮船等;入驻酒店带来物质资源的消耗,如水、电能及相关热能等,产生大量垃圾与废水;旅游体验活动会对当地景观、生态环境带来破坏。工业革命以来的旅游发展方式,实际上是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础之上的,一些发达国家的旅游出行方式甚至可以简化为“飞机+小汽车(或房车)+游艇”的组合,严重依赖石油及其加工制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给环境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如人类环境污染、资源耗损及高碳排放等,面对这些问题,旅游业难以逃避其责任。瑞士相关研究表明,包括旅游交通、住宿、旅游活动在内的整个旅游部门,碳排放密度是人类经济部门平均碳排放密度的5倍。因此,基于低碳经济发展的视角,研究探索旅游发展的低碳化模式,以实现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餐饮、旅游观光游憩、旅游购物、旅游娱乐、旅游环境等各部门要素在能源使用效能方面的革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尽管旅游业被认为是高能耗、重污染的行业,具有响应低碳经济的条件。近年来,随着国际旅游业的不断转型升级,旅游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如创意产业、绿色产业、和谐产业等,在旅游系统中具有倡导低碳消费理念,推行“碳补偿”或“碳中和”机制,运用低碳技术设施装备等各方面的优势。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旅游业也能够响应这一号召。

(二)旅游响应的模式

旅游对低碳经济的响应,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低碳旅游的现实路径。它以完整的旅游系统为对象,主要发展内容是旅游产品服务的低碳生产与低碳消费,主要目的是要通过旅游的低碳化发展来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低碳旅游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以更少的旅游碳排放量来获得更大的旅游经济效益,实现社会与环境效益的综合发展,即在旅游吸引物的构建、旅游设施的建设、旅游体验环境的培育及旅游行为方式的引导过程中,运用低碳技术、融入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消费,来实现旅游综合效益的最大化。旅游对低碳经济的响应具体体现在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旅游体验环境、旅游消费方式对等层面上。构建低碳旅游吸引物,可以利用低碳技术,开发各种类型的旅游吸引物,甚至可以把低碳技术含量高的高科技产品直接作为旅游吸引物;对于旅游的各项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既应该利用低碳技术,实现节能减排,提高其设施水平,更应该直接使用低碳环保的旅游装备,节约旅游运营成本,实现更大的旅游经济效益;在旅游体验环境的培育中,既要大力提高环境的生态化含量,扩大绿色环境,增加对碳的高吸收、高储备能力,也要对高碳汇机制进行创新,提高旅游体验环境质量,使旅游环境效益实现最大化;在引导旅游者的消费过程中,不仅要倡导生态文明的绿色生活方式,更要落到实处,降低个人的旅游碳足迹,最大程度实现旅游发展的社会效益。

总而言之,低碳旅游是对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发展理念的一种行动响应,是将可持续旅游和生态旅游发展的理念转化为一种更具有实践性的旅游发展方式,低碳旅游强调各种低碳技术的运用,着重强调对旅游发展中碳排放量的控制。实现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是旅游发展方式建构的终极目标。低碳旅游与生态旅游基于旅游发展要素组合变化的不同视角,尝试着变革传统旅游发展方式,以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其中,低碳旅游引入低碳消费方式和低碳技术装备,实现旅游低碳排放或零排放,以缓解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更符合人类责任与生态文明的理性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