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有关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一、国际贸易的概念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又被称为世界贸易(World Trade),是指在世界各国之间进行的商品、服务及技术的交换活动。国际贸易以世界各国的劳动分工为基础,反映了各贸易国在经济交往中的相互关系。国际贸易可以调节国内外生产要素的分配、改善国际的供求关系、增加国家与企业的经济收入,还是拉动一个国家宏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出口、消费、投资就常常被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二、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所开展的商品、服务及技术的交换活动。从世界的角度出发,对外贸易的实际内容等同于国际贸易。在一些面积较小的海岛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常常被称为海外贸易(Oversea Trade),如英国、日本、新加坡等。这反映了这些国家或地区的早期贸易形式是以海上贸易为主的。
三、对外贸易额与对外贸易量
对外贸易额也被称为对外贸易值(Value of Foreign Trade),是指以本国货币或国际通用的美元表示的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贸易额与进口贸易额的总和(公式1-1)。由于这一指标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的总体规模,因而是一项受到各国政府及海关高度重视的国际贸易统计指标。同时,对外贸易额可以划分为进口贸易总额和出口贸易总额两项。由于一国或地区的进口贸易对应着另一国或地区的出口贸易,因此,为了消除重复计算,只需要将世界上所有国家或地区的进口贸易总额或出口贸易总额按照同一货币单位相加,即可得出全世界的国际贸易总额。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按照国际惯例,由于各个国家或地区均以离岸价FOB(Free On Board,仅包含货物的价格)来计算出口贸易额,以到岸价CIF(Cost Insurance and Freight,包含货物的价格、运输费用及保险费用)来计算进口贸易额,因而世界出口贸易总额总是小于世界进口贸易总额。
公式1-1:对外贸易额=出口贸易额+进口贸易额
对外贸易量(Quantum of Foreign Trade)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对外贸易总体规模的统计量。一般而言,一国或地区对外贸易额的增加或减少,会受到国内外的经济、社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为了更加有效地度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对外贸易规模,人们开始使用对外贸易量这一概念。在计算方法上,对外贸易量是用当期的进口额或出口额除以一个以某个固定年份作为基期来计算的进口或出口价格指数,从而得到一个按照不变价格计算的进口额或出口额(公式1-2)。显然,相较于对外贸易额,对外贸易量剔除了价格变动因素对贸易额的扭曲影响,因而对实际贸易规模的反映更加准确。另外,如果将不同时期的对外贸易额全部计算成固定基期的对外贸易量,则更便于进行比较分析和动态研究。
公式1-2:
四、对外贸易差额
对外贸易差额(Balance of Foreign Trade)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出口贸易总额与进口贸易总额之间的差额。如果差额为正,即出口贸易总额大于进口贸易总额,则被称为贸易出超(Trade Surplus)或贸易顺差(Favourable Balance of Trade);如果差额为负,即出口贸易总额小于进口贸易总额,则被称为贸易入超(Trade Deficit)或贸易逆差(Unfavourable Balance of Trade);如果为零,即出口贸易总额等于进口贸易总额,则被称为对外贸易平衡(Trade Balance)。由于进出口贸易收支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国际收支经常账户的重要内容,因而对外贸易差额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国际收支状况的重要反映。同时,贸易顺差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拥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与之相对的贸易逆差则反映了一定的竞争劣势,可见对外贸易差额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国际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我国的对外贸易差额情况见表1-1、图1-1。
表1-1 2013—2018年我国对外贸易差额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历年统计公报整理。
图1-1 2013—2018年我国对外贸易差额情况
五、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Composition of Foreign Merchandise Trade)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中,各类商品所占的比重或构成,即各类商品的贸易额占这一国家或地区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例。在各国的对外贸易总量中,由于来自不同产业门类、拥有不同劳动附加值和不同科技含量的贸易商品比例各异,因而这一指标能够较好地反映这一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状态、经济发展状况和科技发展水平等。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Composition of International Merchandise Trade)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各类商品的贸易额在国际贸易额中所占的比重或构成,即各类商品的贸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例。在全世界的贸易总量中,由于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拥有不同产业背景和不同竞争优势的贸易商品比例各异,因而这一指标能够较好地反映世界各国的产业链分工情况、综合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水平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分类既可以按照商品大类来划分,又可以按照某类具体商品来统计。目前,联合国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 SITC)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分类标准,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六、对外贸易地理方向与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Direction of Foreign Trade)又被称为对外贸易地区分布(Foreign Trade by Regions)或国别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国家集团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对外贸易中所占的地位,常常表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在不同贸易伙伴之间的分配情况。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指明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出口商品的去向和进口商品的来源,从而反映了这个国家或地区同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情况。通常情况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会受到经济互补性、国际产业链分工及对外贸易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带有明显的国际经济环境特点和自身经济发展方向特点。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Direc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又被称为国际贸易地区分布(International Trade by Regions),用来表示世界各国或国家集团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常常表现为世界贸易额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分布情况。这一指标可以用来观察和比较各个国家或地区在世界贸易整体格局中的分工与位置,对于判断和分析对外贸易竞争力亦有积极意义。2018年我国对外贸易地理方向见表1-2。
表1-2 2018年我国对主要国家和地区货物进出口金额、增长速度及其比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七、贸易条件
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 TOT)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每出口一个单位的商品可以换回多少个单位的外国商品的比例,因而又被称为交换比价。贸易条件表现为一定时期内的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的比较关系,常常使用该时期内的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之比来度量。贸易条件的价值在于可以衡量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相对于进口的盈利能力和贸易利益,进而反映了该国或地区的对外贸易优劣状况。这一概念对于分析双边贸易尤为重要。一般而言,贸易条件可以计算为一项系数(公式1-3)。
公式1-3:
如果某国的贸易条件系数大于100%,则说明这一时期的出口价格相对进口价格上涨,该国每出口一个单位商品能换回比以往更多的进口商品,贸易条件改善。
如果某国的贸易条件系数小于100%,则说明这一时期的出口价格相对进口价格下降,该国每出口一个单位商品能换回比以往更少的进口商品,贸易条件恶化。
国际贸易理论一般认为,出口导向型的贸易增长会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贸易条件恶化,而进口导向型的贸易增长则会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贸易条件改善。
八、对外贸易依存度
对外贸易依存度(Ratio of Dependence on Foreign Trade)又被称为对外贸易比率或对外贸易系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对外贸易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公式1-4)。
公式1-4:
如果将对外贸易总额划分为进口贸易总额和出口贸易总额,对外贸易依存度还可以分为进口贸易依存度和出口贸易依存度两种类型。这类依存度的概念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对贸易发展的依赖程度,也表明了对外贸易对这一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同时,对外贸易依存度还体现了这一国家或地区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深度与广度。通常情况下,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小国才会拥有较高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如新加坡、韩国、巴拿马等,但是随着国际产业链分工的扩大和深化,一些发展中大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如何看待和分析这一现象,一度成为相关贸易研究的热点之一。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情况见表1-3、图1-2。
表1-3 2013—2018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历年统计公报整理。
图1-2 2013—2018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情况
九、贸易竞争力指数
贸易竞争力指数(Trade Competitiveness, TC)是一种测度国际贸易竞争能力强弱的常用指标。这一指标的内涵是测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对外贸易差额占其国际贸易总额的比重(公式1-5)。
公式1-5:
这一指标表现为一个“相对比较值”,始终介于-1~1,因而无论这个国家或地区的进出口贸易的绝对量是多少,该指标总能剔除通货膨胀、价格变动等宏观经济因素所引起的国际贸易波动,从而客观反映国际贸易竞争力的总体水平。
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贸易竞争力指数的值越接近0,表示该国或地区的国际贸易越接近贸易平衡,其贸易竞争力也越接近世界平均水平;如果这一指数为-1,则表示该国或地区只进口不出口;这一指数越接近-1,表示该国或地区的国际贸易竞争力越薄弱;如果这一指数为1,则表示该国或地区只出口不进口,越接近1,则表示该国或地区的国际贸易竞争力越强。我国的贸易竞争力指数见图1-3。
图1-3 2013—2018年我国的贸易竞争力指数
十、出口导向与进口替代
出口导向(Export Leading)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引进外国资本和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来发展本国的制造业,在出口贸易中以新的工业制成品替代原有的初级产品,进而以出口贸易为抓手,带动整个国家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一般而言,出口导向是发展中国家常常采用的工业化发展战略措施之一,尤其多见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历程。由于工业制成品或半制成品具有更高的附加值,因而发展中国家更容易从这类产品的出口贸易中获得外汇收入并持续推进本国的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
进口替代(Import Substitution)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首先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发展本国不能生产或竞争力薄弱的产品制造产业,在实现这类产品的国产化之后,再以国产产品替代进口产品的发展战略。一般而言,进口替代也是发展中国家常常采用的工业化发展战略措施之一,尤其多见于对那些进口需求较大的产品的国产化过程。发展中国家在进口替代战略中逐步实现重要工业产品的国产化,进而在带动经济发展、扶持幼稚产业、弥补贸易逆差并逐步实现工业化等方面产生良好效果。
实际上,出口导向与进口替代都属于一个国家或地区依托对外贸易的发展来推进工业化发展的战略措施,并无优劣之分。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应当根据自身国情和国际经济环境正确选择或组合这两种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