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慢
断肠处,楼头柳色,陌上车辙。残篆和灰再拨。吟笺卷泪自叠。待赠与、连环情不绝。又还恐、轻碎成玦。剩欲托微波向君诉,沉沉暮天阔。 凄切。素弦未弄先折。便一片、春江流愁去,更奈江水咽。拚挽断罗巾,从此离别。旧香未灭。偏系人、鸾带当时双结。 休忆江南芳菲节。阑干外、月华渐缺。念前约、相思销病骨。怕春晚、寂寂空庭,伴独客,梨花满地鹃啼血。
战乱中,人们四处颠沛流离,往往充满浓郁的家国之思,身世之感。这首词作于1940年春,当时词人卧病四川雅安,而丈夫程千帆又不在身边。春天到来,心中更为沉痛,乃有此作。
词分三叠。第一叠写别后伤感,离情无处寄托。起句“断肠处”营造出伤感的氛围,“楼头柳色,陌上车辙”两句,令人想起刘禹锡《杨柳枝词》“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分别之后,情怀难以排遣,只得下意识地收拾残篆和香灰,含泪整理吟卷。“残篆和灰再拨”一句,与王鹏运《倦寻芳》“卷帘栊,试香心,宛转暗灰残篆”类似,而更为缠绵。“吟笺卷泪自叠”化用吴文英《瑞鹤仙》“笺幅偷和泪卷”,词人在创作上往往学吴,由此也可以看出来。以下用两层转折,抒写深情无从表达的伤感。“待赠与、连环情不绝,又还恐、轻碎成玦”数句,巧妙地化用唐韦应物《行路难》“昔似连环今似玦”的诗意,又化用周邦彦《解连环》“纵妙手、能解连环,似风散雨收,雾轻云薄”之意,并绾合二者,成为一个整体。向对方赠连环不可,托微波传情又不成。“剩”,尽管。“欲托微波向君诉”,典出曹植《洛神赋序》“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歇拍“沉沉暮天阔”,令人想到柳永《雨霖铃》“暮霭沉沉楚天阔”,而意境显得更为苍茫。
第二叠继续用多重转折刻画离别的凄切无奈。先写素弦未弹而先折,这比秦观《八六子》(倚危亭)“素弦声断”多一层曲折,也是巧妙地反用张炎《琐窗寒》“弹折素弦”之意。次写江水阻咽,令离愁无法纾解。“便一片、春江流愁去”出自李煜《虞美人》“问君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正强化了国破家亡之意。末写主人公挽断罗巾也留不住对方,旧香却在昔日的鸾带上挥之不去,是化用宋李之仪《偶书二首》“挽断罗巾留不住,觉来犹有去时香”之意,显得很有情韵。
第三叠在回忆与现实的对比中写相思之苦。主人公对自己说:别再回忆江南芳菲的美好,栏杆外,月亮渐渐地从月盈转为月缺。想起未能实现的约定,相思之苦令人形销骨立。真怕那晚春时节,只有寂寞的庭院陪伴着孤独的旅客,还有落了一地的梨花和泣血的杜鹃。“梨花满地鹃啼血”化用贺铸《忆秦娥》上阕“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但是沈词写得更凝练,而且“满地”二字极写梨花的凋零飘落之状,从而烘托春天将去,无法挽回的伤感。
沈祖棻创作慢词,于北宋诸大家都下过功夫。《浪淘沙慢》一调分为三叠,善于写作者,能够极尽腾挪之事。诸如周邦彦的同调之作(昼阴重),陈廷焯评价说:“美成词,操纵处有出人意表者,如《浪淘沙慢》一阕,上二叠写别离之苦,如‘掩红泪,玉手亲折’等句,故作琐碎之笔。至末段云:‘罗带光销纹衾叠。连环解、旧香顿歇。怨歌永、琼壶敲尽缺。恨春去不与人期,弄夜色,空馀满地梨花雪。’蓄势在后,骤雨飘风,不可遏抑。歌至曲终,觉万汇哀鸣,天地变色,老杜所谓‘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也。”(《白雨斋词话》卷一)周词末句作“空馀满地梨花雪”,沈词末句作“梨花满地鹃啼血”,或者沈祖棻写作时,心中有周作在。沈祖棻《宋词赏析》赞赏柳永《卜算子慢》:“一种无可奈何之情,千回百转而出,有很强的感染力。”从结构看,沈词也以多层转折,描写相思之情无处寄托的痛苦。主人公先是打算向对方吐衷肠:欲赠连环,却又担心连环破碎成玦;想托微波倾诉衷肠,却见暮天沉沉,心愿难遂。于是主人公转而自我排遣,却同样欲罢不能:素弦未弄先折,春江阻咽也不能流走离愁,就连挽断的罗巾上还残留着旧香。词意顿挫之至,一唱三叹,有馀不尽。
/吴正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