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史料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4 文献与实物史料

汉语“文献”一词,最早见于儒家经典《论语》。《论语·八佾》中孔子曰: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52)

春秋战国时代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藏在官学的诗书文献散乱,整理与传授人才匮乏。孔子追溯三代之礼,为《书传》作序,上至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通过整理编辑历史典籍,孔子深有感触地说:夏代、殷代的礼仪我是能够讲出来的,但是夏、殷后裔杞、宋二国的礼制,由于留存下来的文字记载和贤才不足的缘故,我不能用足够的资料加以证实。如果有充足的文字记载和贤才帮助,就能够征集编写了。对于孔子整理典籍文献的方法,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说:

观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书传》、《礼记》自孔氏。(53)

孔子使用的主要方法是阅读殷、夏两代的历史文献,以《周礼》为本,有所删补,以留传与后代,整理方法是在原文的基础上有所损益。孔子是《诗经》、《尚书》、《礼记》等古籍文献最早的整理者。周代的学在官府,转化成了春秋的私学,即学在民间。

古籍文献是进行学术研究的先决条件。学术研究要“征文考献”,一方面要取证于书本记载,一方面要拜访贤人,记录当事人的见闻言论,将文字书面知识与田野调查资料相互印证,将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相互印证,将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相互比对。

“文献”一词有典籍与耆旧两方面的含义。文指典籍,是古代的文本书籍;献指耆旧,是知道历史典故的才俊人物。因此古代文献的含义,一是指历史资料、典籍档案等文字文献,二是指熟悉历史、掌故的人。前者是已经固化了的“死资料”,后者是存储在人脑中的“活资料”,所以说“文献”一词具有文章、贤才两层含义。三国魏人何晏《论语集解》引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注曰:

献,犹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郑玄以文章贤才的不足来解释文献之不足,南宋经学家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说得更加明确:

文,典籍也。献,贤也。言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以其文献不足故也。

东汉郑玄与南宋朱熹都认为“献”字具有贤才和耆旧的含意。贤才和耆旧是指有道德、有才干的贤人和富有历史知识的老人。文献作为专有名词,在金元时期曾将“文献”一词作为谥号和书名。元尚书右丞耶律履的谥号是“文献”,其文集为《文献公集》。元代黄晋的谥号“文献”。艺术史与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创造的,艺术文献应该包括艺术家与经历了艺术史的人。文献与人的关系密切,艺术创作、艺术史、艺术评论由艺术家、艺术史家、艺术评论家书写,典籍是由人书写传授。所以,艺术学文献研究要尊重艺坛老人,尊重艺术界前辈贤哲,通过访谈、录音录像、整理口述史等方法抢救稍纵即逝的艺术史料与文献。

典籍是文献的载体,而人是典籍的创造者。人生年寿有限,文献典籍记录了古人的语言,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史记》载孔子见老子,老子对孔子曰:

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54)

人生有涯,艺也无涯,以有涯之生,治无涯之艺,典籍文献可以将前人的思想代代相传。秦始皇焚书以后,孔府墙壁藏书保存了先秦典籍,由伏生授经,“史书丧,犹有舌”,口传相授,使文化传承得以不灭,在日寇侵华战争中,日军轰炸了上海商务印书馆、东方图书馆,掠夺了南京中央研究院、金陵图书馆等机构的大量图书文献和艺术珍品。中国大学南迁,他们不畏艰险,弦歌不止,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传承、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文献”一词的出典之处与古代祭祀礼仪的舞蹈艺术有关。八佾是夏代天子祭祀礼仪所用的舞蹈,佾是指舞蹈的行列,天子规格的祭祀礼仪舞蹈是纵横队形,舞蹈者八队,每队八个人,共计六十四名舞蹈者。由于祭祀人的身份不同,舞蹈者的人数有严格的规定。《穀梁传·隐公五年》载:

夏舞,天子八佾,诸公六佾,诸侯四佾。

《左传·隐公五年》载:“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用四,士二。”即天子祭拜祖先的舞蹈是八佾,由六十四人列队表演舞蹈;诸公祭祀祖先观舞是六佾,由三十六人列队表演舞蹈;诸侯祭祀祖先观舞是四佾,由二十四人演出舞蹈;士大夫祭祀祖先观舞是二佾,由十二人演出舞蹈。季氏是大夫,按礼仪应该用二十四个人舞蹈祭神,却用了天子八佾之礼,即六十四人跳舞祭祀祖先神灵,僭越了周礼规定。《论语·八佾》曰: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55)

季氏作为大夫,竟然用周天子的祭祀礼仪等级,如果这样的事情都可以忍受,那么天下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够容忍呢?作为祭祀礼仪的舞蹈要符合君臣等级的制度,祭祀舞蹈的规定人数体现了社会的等级与次序,艺术“皆所以明人伦”,即以传承伦理文化为主,此乃德育之本源也,所以孔子对季氏破坏礼制的行为非常愤慨。

“文献”一词的含义,还有经史为文、论事为献的解释。宋末元初著名学者马端临以“文献”二字命名著作,写了一部贯通历代典章制度的专著,取名《文献通考》,在《文献通考》序言中对文献的含义做了阐述,将文献分为“叙事”与“论事”两类,《文献通考·序》曰:

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在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56)

前者是经典著作的文字,后者是议论风生,是对经典微言大义做阐发,是对经典文献的解读感悟。文献有叙事、会要、传记、评论、记、录等文体。先秦经典著作谓之“文”,唐宋以来诸臣奏疏、诸儒议论谓之“献”,故名《文献通考》。在文体书写格式方面,经史为文,要顶格书写,名流论事为献,要降一格书写。

明代“献为贤才”的含义逐渐淡化,“文献”一词的含义成为图书典籍的别称。明成祖朱棣(57)组织编纂《永乐大典》,初名为《文献大成》。至清代,“文献”一词成为通用语汇。现代词语中“文献”的含义成了图书典籍的代名词。古汉语文言文是单字词,一字一义。现代白话文是双字词,两字一词,现代汉语“文”与“献”二字组合成为一个词专指图书资料。

值得注意的是,古典艺术文献的“文”不仅仅是指语言文字。刘勰《文心雕龙》中的“文”字包含有图案、形象、文饰、文章等诸多含义。玉器的图纹造型、彩陶的图纹、青铜器族徽的含义需要多学科的解读与破译。明清的木雕、石雕寓意纹饰都具有广义的艺术文献意义。西南少数民族苗族的服饰图案有“穿在身上的历史”的称誉,其纹饰有图腾崇拜的历史遗存。一件蓝印花布、一件少数民族刺绣服饰往往就是一篇大文章,具有艺术文献的史料价值。

艺术研究包括对纹饰、器物、造型艺术、造物工艺的研究。中国艺术理论的文献研究,不仅仅是古籍文献的研究,还要关注艺术史料、文物、纹饰、艺术品、艺术家、艺术流派等问题研究,这些都是艺术理论研究的对象,也是艺术学研究与文学、历史学、哲学研究对象的不同之处。艺术学研究要注重对艺术品实物的研究;文学研究注重文字对事物的表述,历史研究注重历史事件的记载,哲学研究注重事物规律的抽绎与思辨。

艺术文献一般是指关于艺术的史料与文献。文献一词的含义有包括文物在内的广义文献概念和狭义的书面文字的文献概念。广义文献概念的定义是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58)。这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图书与出土文物、传世文物均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中国汉字的“献”字具有“祭献”的含义。祭祀礼仪的祭词乐舞、祭祀礼器、随葬冥器均为献祭仪式的必须物品。北京大学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吴小如先生考证说“献”是会意兼形声字,其繁体是“獻”,獻字是由“鬲”和“犬”组成的,鬲是古代装盛祭品用于祭祀的礼器。献的含义是将犬作为牺牲盛放于鬲中以祭祀祖先神灵。所以说中国古代陶器的刻画符号、陶塑人像、装饰图形具有祭祀文献的含义(59);青铜器的铭文是古代祭祀、征伐等重大历史事件的主人、颂词、史事、徽号等内容的文献记录。

吴小如先生对古代文献中“献”为贤人的注释提出质疑,认为杞、宋去夏、殷已久,即使有高年耆宿,也不可能活到几百岁以上。文字记载和前代器物可以用“足”与“不足”形容。而贤人则不能像军队一样,有规定的人数名额,似乎不宜以“足”与“不足”形容,而今天考古学界所用的“文物”,正与“文献”的初义相近(60),其义为“文物不足故也”。如果有足够的文物证据,孔子就可以谈杞、宋的历史了。

艺术文献可以依据时间分为史前史料、古代艺术文献和现代艺术文献三大部分。艺术史必须关注史前实物遗存史料研究,如岩画、陶器纹饰、遗址、墓葬出土文物等。艺术文献史料应该包括出土文物,如石器、骨器、玉器、陶器、青铜器、漆竹木器、瓷器、纺织品、刺绣等艺术品,包括原始社会具有艺术文献意义与价值的文物史料。由史前图画、象形文字到甲骨文、篆书、汉隶,是汉字发展的整体,谓之书画同源,是中国史前艺术史料到文字史料的源流关系,在骨器刻画纹样、岩画、纹身、图腾、陶文符号等方面均有体现。刻画纹样、岩画、纹身、图腾、陶文符号是艺术,不是成熟的文字,是史料,是以艺术的形式记载了史前人类的知识信息。史前人类的刻画符号内容非常广泛,有人物、植物、动物、建筑物图形,含有无可替代的珍贵史料信息,需要被纳入中国艺术文献研究的视野,进行整理、记录、比对研究,形成史前中国艺术研究文献。郦道元《水经注》记录的文字中,关于岩画艺术文献的文字记载是艺术文献,史前先民刻画的岩画图形符号难道就不是史前艺术文献吗?从文献学的角度说,史前岩画是原始文献,或者说是文物遗址文献,郦道元《水经注》关于岩画的文字记载是再生文献,再生文献源于原始文献,艺术学研究要追寻原始文献的形态。

古籍艺术文献是现代文献学所指的文献。古籍文献是以书本形式记载的文字文献。中国古代文献的载体有竹木简牍文献、帛书文献、甲骨文献、青铜器铭文,形式有手抄本、拓本、善本、经卷、契约、凭证、笔记、日记,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在文字记载的古籍文献以外,艺术文献还有绘画作品的题跋、印鉴、诗词文字、姓名字号落款、年款,音乐作品有乐谱、琴谱、舞谱、乐器,戏剧艺术有服装、道具、剧本、脸谱等,都属于艺术文献研究的范围,或者可以视为具有艺术文献价值的实物史料证据。

书法、印章是文字书写形式,视为文献分歧不大。而绘画,雕刻、年画、版画、绣像作品不是文字形式,作为文献则有争议。中国绘画艺术作品往往有艺术家的名、字、号题款、创作时间的年款,这些款字具有艺术文献价值无疑。绘画作品上的题跋、印章具有艺术文献价值,表明了艺术作品流传、收藏、鉴赏等历史信息,是中国艺术文献学辑佚、断代、考证的重要文献资料。宋人绘画一般没有作者的姓名款题字,名款题字往往藏在树石缝隙之间,一经发现,自然是艺术文献。雕刻艺术、工艺美术作品具有证明产生地区、时代、使用材料、工艺等信息,可以视为实物史料,具有艺术文献价值。

艺术家、艺术作品是艺术史研究的重要对象,先有艺术家、艺术作品然后才有关于艺术的文字记载。艺术文献要研究艺术家、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作品欣赏、艺术流派。总之,要关注艺术,这是艺术史学研究的基本要义。艺术的形象性特征决定了艺术作品也具有艺术文献的价值。艺术作品应该属于“原始文献”的范畴,而记录艺术作品的古籍文献则属于“再生文献”。如王羲之《兰亭序》书法作品是原始文献,而关于《兰亭序》的考辨文章则是再生文献。艺术文献还包括艺术家以及与艺术有关的人物文献。艺术家是艺术运动与艺术创作的直接参与者,具备丰富的艺术活动的知识,同样是艺术文献采访研究的对象。

中国考古界广泛使用的“文物”二字,文化的遗存物是“文献的证物”,属于实物史料。传世文物与出土文物是中国艺术史料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辞海》“文献条”将文献定义为:

今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61)

这条定义可以理解为:一是有历史价值的图书,二是有历史价值的文物,三是有历史价值的资料。值得补充的是,仅仅具有历史价值还是不够的,文物应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一节文物保护法概述文物的概念和文物的范围是:

文物,指人类历史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物质文化遗物。例如建筑、碑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种艺术品等。文物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埋藏于地下的,也有袒露于天地之间的,有国家精心收藏的,也有私藏于民间百姓之中的。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归于不动文物,精美的古代瓷器、字画、陶俑、钱币等归于可移动文物。(62)

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应该就具有了史料价值。如果仅仅是以文字记载的古籍文献为艺术文献,那么中国艺术学研究将失去99%的史料,中国艺术研究将失去艺术所特有的形象性、直观性、可视性、欣赏性和艺术性的特征,艺术文献将与文学文献相雷同,从而失去艺术文献的地位与作用。

将文物归属于艺术文献史料的研究对象,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宋代即有研究古代金石器物史料的金石学,宋代赵明成著有《金石录》。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说:

治经之外,则金石一学,几以附庸蔚为大国。郡国往往于山川得鼎彝,虽真赝间杂,然搜讨之勤,亦足多也。西人治史者,皆以此为一重要之补助学科。前辈致力于此,为将来传国史者储材,致可感谢矣。如最近发见龟甲文字,可为我民族与巴比伦同祖之一证,孰谓其玩物丧志也耶?咸、同间好之者遍天下。(63)

从金石学、古器物学到现代考古学与历史学、艺术学的结合,丰富了学术研究的史料文献。中国自古就有收藏艺术品、收藏文物的传统,艺术史注意文物实物史料的发现,中国艺术学史论研究要注重文物和艺术品实物的研究,否则艺术史论研究将失去研究的对象,走向哲学的形而上的思辨道路。20世纪初中国开始有以发掘为基础的近现代考古学,发现了大量的出土文物史料。比较《文物法》界定的文物内容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艺术品与文物的历史性、物质性、形象性特征。我国境内受法律保护的文物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

2.与重大历史事件、改良运动和著名人物有关的,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史料价值的建筑、遗址、纪念物;

3.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

4.重要的革命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古旧图书资料等;

5.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64)

古代建筑、墓葬、石窟、遗址可以视为艺术实物史料,与手稿、古籍图书文献同样重要。以上五条可以看出文物与艺术有密切的关系,文献与文物的概念有相近之处,只是研究的对象、角度、表述的方式方法不同。

现代文献的概念是专指书籍文字文献。艺术作品具有原生文献的意义:

原指典籍与宿贤。……朱熹注曰:“文,典籍也,献,贤也。”今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如历史文献,亦指与某一学科有关的重要图书资料,如医学文献。(65)

古代文献与现代文献的内涵有所不同。古代文献的含义是典籍与贤人;现代文献的含义是:1.图书典籍;2.文物;3.资料。文献有历史文献、文学文献、医学文献等专门学科文献,艺术文献是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专门文献。由于出土文物不断地发掘发现,艺术文献史料也在不断地丰富。

现代文献学一般专指文字文献,对于文物史料的文献价值,学术界尚有争议。苏联科学家伊林说:“我们有了很多用文字写成的书搁在图书馆,还有一本用石头和其他东西写成的大书埋在地下,等待我们去阅读。”(66)我国著名学者金克木先生在《古籍整理小议》中提出了文献与文物对应的学术观点:

现代世界上,尤其是中国,文献已经不是古代知识的独一无二来源;但中国古文献独多,而古文物又极其丰富,正如车之两轮。近些年来我国考古发掘成果极大,今后还会大大增长,研究发表的不过若干分之一。国际学术界对此艳羡之至,而我们似乎都委之于人数不多的考古学者。(67)

文物与文献互相印证的研究方法,是实物与文本的互证。鲁迅、郑振铎、陈梦家、沈从文(68)等著名学者都注意到了文物史料的文献作用。金克木《文物与文献的对应目录》将典籍文字与传统文物相对应,突破语言文字描述的屏障,直接对艺术品实物进行研究,开创了学术研究的科学途径。艺术史论研究尤其是史前艺术研究,无文字文献可考,全凭史前实物史料说话。

沈从文先生在建国初期就认识到传统的“以书注书”研究方法具有局限性,发表了《文史研究必须结合文物》长文,明确提出文史研究“从实物出发,倒比较省事”(69)。沈从文先生建议当时的高教部和文化部考虑在全国每一所大学或师范学院,要有成立一个文物馆或资料室的准备,用它和图书馆相辅助,才能解决研究和教学上的种种问题。(70)遗憾的是沈从文1954年10月3日在《光明日报》发表的建议已隔半个多世纪,但据笔者所知,建立文物馆、博物馆的大学却并不多:北京大学有文物藏品博物馆;南京大学有考古文物藏品博物馆;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出版了丰富的书画藏品画册;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在潘鲁生教授等的指导下,建立了极其丰富的文物、美术、民俗艺术品博物馆;鲁迅美术学院在美术史家李浴教授的指导下,建立了传承有序的美术馆。沈从文先生还向鲁迅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院校捐赠了民俗文物。

北京大学塞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是国内高校第一所考古专题博物馆。1922年北京大学设立考古学研究室,藏品涵盖石器、铜器、甲骨、陶器、瓷器、书画、碑帖几大类。复旦大学博物馆藏有2000余件藏品,包括400多件台湾民俗文物,其历代钱币收藏较为系统。四川大学博物馆是中国西南地区建立最早的大学博物馆,有文物5.3万余套(8.4万余件)。上海师范大学博物馆藏品大部分来自故宫博物院。上海戏剧学院博物馆,藏有戏剧文献资料、珍稀孤本、善本、名家创作手稿、演出实物、艺术品等。首都师范大学书法文化博物馆有“泰山刻石”。2015年,武汉大学万林博物馆开馆,以现当代藏品为主。香港大学有美术博物馆。台湾亚洲大学有现代美术馆。南京大学星云楼建了南京大学博物馆与南京大学美术馆。

世界上第一个现代博物馆诞生于大学校园,国际上著名大学往往都有一流博物馆,全球大学博物馆及收藏联盟(UMAC)目前公布的注册会员有263家,其中法国25家,英国12家,美国42家。大学博物馆使学生与社区了解到自身的文化,而不是了解复制品。1609年,意大利昂布罗修图书馆美术馆向世界公众开放,其资助人希望人们在图书馆与美术馆获得真理与美。1685年建成开放的牛津大学阿什莫林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有展厅、研究室、教学室、报告厅,将收藏、研究、教学融为一体,形成欧美大学博物馆模式的典范。牛津大学阿什莫林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与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剑桥大学菲茨威廉博物馆成为世界公认的最具悠久历史与学术影响力的大学博物馆。

中国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要研究大学博物馆如何筹建、设置编制、预算经费以及如何将教学与科研结合的问题。中国各地各类大学应该关注各具特色的不同主题的大学博物馆建设,让大学博物馆占有第一手文物史料与文献,创建具有中国民族艺术特色与文化传统的博物馆,从中国视角直接为教学与研究服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学博物馆有了一定的发展。筹备了17年之久的清华大学博物馆开馆,也出现了北京师范大学博物馆捐赠历代陶瓷的问题。2015年2月9日,国务院公布新修订的《博物馆条例》,强调博物馆的定义是:“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并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大学博物馆具有教育、研究、收藏的功能。

文物具有历史价值、科技价值、艺术价值的实物史料,文字文献与文物的相互印证,是艺术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大量历史文物的出土,不断地补充、印证、修正、改写着艺术史。如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出土,填补了中国秦朝雕塑史的空白,改写了秦汉写实雕塑艺术的历史。我国北方地区的大量拴马桩石雕的发现,提供了中国古代交通、文化、艺术交流的史料,弥补了民间石雕艺术的历史空白。物质存在决定意识,艺术品实物史料的存世与发现,决定了艺术史论研究的方向与课题。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鲁国的庙堂壁画有文字文献记载。秦国宫殿的壁画已经有天地、山川、灵怪题材。秦咸阳宫第一号遗址的发掘,出土壁画残片有红、蓝、黑、白等颜色,线条风格豪放。咸阳宫壁画使《墨子》记叙殷代“宫墙文画”的历史得到了物证。秦咸阳宫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的瓦当,是秦代建筑、雕刻、绘画、书法艺术的重要文献史料,印证了咸阳宫建筑规模与《史记》记载相同。

艺术文献史料包括:1.考古发现出土的文物与文献史料,2.传世文物与文献史料,3.艺术家与艺术作品。包括绘画、雕塑、装饰艺术作品、乐谱、乐器、剧本、剧照、艺术家人物与艺术家相关的家谱、族谱、地方志等文献资料。出土文献、古籍图书文献、文物史料可以相互印证进行研究。艺术文献史料研究包括考古、博物、图书、档案、艺术品、艺术家等全方位的研究,地下出土的文物、口述历史均有史料价值。中国艺术文献史料学的建设,是以文物、艺术作品、文献典籍、艺术家生平史料为主体,这是艺术文献史料学不同于文学文献的特征。文物文献、作品文献、典籍文献、艺术家文献构成了中国艺术文献史料的基本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