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山水楼台间:休闲审美与创意景观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绪论

漫步山水楼台,是一种生活方式。

以山水和楼台为代表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成为无数文人墨客笔下不可或缺的审美内容,成为无数思想家体悟人生、自然和宇宙的重要载体,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休闲的一部分,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出丰厚的思想,在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中闪耀着无限的光辉。换句话说,尽管中国古人没有景观的概念,但是景观却深深地融入了中国人的审美和生活(休闲)之中,并且处处闪耀着令人惊奇的智慧。

与之相应的是,西方诞生的景观概念,与审美有着先天的联系,二者在各自的发展中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即便到了美学学科确立之后,景观依然是重要的审美对象。随着西方文化研究的兴起和大众文化的盛行,景观成为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此基础上,将文化理解为一种生活方式,无疑使得景观与生活方式之间建立了某种密切的联系。这一点,从景观学和休闲学的相关理论和案例中,不难发现端倪。或许正因如此,才使得景观概念和景观学、休闲学等传入中国后,不但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而且与中国自身没有景观概念的景观理论和景观实践产生了碰撞和融合,进而形成了一种极具生命律动的张力。

由此可见,景观的理论和实践极具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也导致了景观研究的复杂性。其中几个密切相关的问题是:西方的景观概念和理论如何面对中国古代的景观经验(理论)和中国社会的景观实践?中国社会的景观实践和理论的发展如何融汇中国古代的景观经验(理论)与西方的景观概念和理论?如何在景观实践发展的前提下,借鉴西方景观概念和理论,发掘中国古代景观经验(理论)中仍具生命力的部分,并且提出中国景观理论的标识性概念和话语体系?在此基础上,景观研究如何介入并推动景观实践的发展?

如何回答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当今景观研究者和景观实践者的学术自觉和时代责任。重要的时代和重大的现实中,往往蕴含着重大的理论问题,这是学术发展和创新的现实动力。纵观新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发展,尤其是新时代的新变化,一方面,西方的景观概念和理论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传播和研究,中国古代的景观经验(理论)也得到了较为系统的整理和挖掘;另一方面,中国社会的景观实践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也得到了深刻的教训,并且呼唤着能够解释和推动当前景观实践发展的景观理论。因此,对于景观研究者而言,不但要在以往的理论成果和发展经验中传承和发展具有生命力的部分,更要在当前中国的景观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方法。

在文化创意时代的背景下,景观的发展呼唤着丰富的创意,二者的关系则可以视为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从景观与审美、休闲等的多元关系角度来看,自由无疑是三者融通的一个维度;在此基础上,可以说景观发展的“终极”目标乃是为了人们更好的生活——这就意味着景观理论和实践的评判标准并非是西方某种理论或者中国古代某种经验。同时,需要对景观的发展进行反思,尤其在当前所谓的“消费社会”中,既要看到景观消费对于审美和休闲的满足和发展,也要看到景观消费对于人们的负担和挑战,并且记住波兹曼的“警告”——我们将毁于自己热爱的东西,即警惕景观消费对景观发展“终极”目标的扭曲乃至破坏。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和实施《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的现实基础上,景观理论和景观实践的发展也面临着更加丰富的可能性。因此,有必要从理论上对景观与创意、审美和休闲的关系做一种新的思考和探索。而这种思考和探索的评判标准,仍应是景观发展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