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与思考
延伸阅读
1.[美] 韦勒克、沃沦《文学理论》第四部《文学的内部研究》第十五章《意象、隐喻、象征、神话》,三联书店,1984年。
2.闻一多《伏羲考》,《闻一多全集》第1卷,三联书店,1982年。
3.顾颉刚《〈庄子〉和〈楚辞〉中昆仑和蓬莱两个神话系统的融合》,《中华文史论丛》第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4.王靖宇《从〈左传〉看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王靖宇《〈左传〉与传统小说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5.[美] 李惠仪《〈左传〉的书写与解读》“引言”,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年。
6.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三联书店,1984年再版。
7.宇文所安《叙事的内驱力》,宇文所安《他山的石头记——宇文所安自选集》,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8.莫砺锋《〈左传〉人物描写艺术对〈史记〉的影响》,《南京大学学报》,1983年第4期。
问题与思考
1.中国古代神话与历史有何关系?
2.谈谈中国古代神话的分类,每类举出几个具体的例子,并试述其中体现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心理。
3.谈谈先秦两汉历史散文的发展脉络。
研究课题
下面两题,可选做,或由教师组织学生做。内容可以是资料整理设计、学术笔记设计、论文设计、口头报告会设计、专题报告设计等。是否采用表格式,可以自行决定,也可以自行设计其他样式。
1.研究课题:
昆仑山与西王母。
背景材料:
《山海经》。
《楚辞》。
《穆天子传》。
《汉武帝故事》。
《汉武内传》。
方法提示:
(1)了解上述文献的著录、作者、时代、版本等情况,收集有关昆仑与西王母的传说,如能旁及其他有关昆仑与西王母的文献则更好。可查阅袁珂、周明《中国神话资料萃编》(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等资料。
(2)阅读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篇、第四篇,顾颉刚《庄子和楚辞中昆仑和蓬莱两个神话系统的融合》等论文,并能利用研究论文索引等,尽可能地查阅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神话理论方面的论著,拓展自己的思路。
(3)参考研究向度:
A.昆仑山与西王母在不同时代的神话、传说、小说中的形象变化;神话话语与小说话语的比较。
B.人间天子登昆仑山,宾于西王母的神话含义。
C.神话与仙话的关系。
D.昆仑或西王母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在中国文学中的隐喻与象征含义等。
E.昆仑山与中国文化中对黄河与西域的认识。
F.其他。
呈现形式:
(1)论文。题目自拟,可参考的题目如《略论昆仑山与西王母崇拜》,《穆天子与汉武帝西行传说的文化意义》等。
(2)小型学术研讨会,在课题中选择一个研究方向展开讨论,也可以就课题进行讨论。讨论时请事先定好作主题发言的同学,作重点准备。
(3)其他,如写学术札记,请某位老师作专题报告等。
2.阅读以下资料,并在《史记》中找一些例证,写一篇有关《战国策》的叙事艺术对《史记》的影响的论文。在写作时可参照苏仲翔《试论司马迁的散文风格》、莫砺锋《〈左传〉人物描写艺术对〈史记〉的影响》等论文的写法。
A.王正德《余师录》卷一引晁补之语:“文者气之形,太史公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杰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然未尝役意学为如此之文也。”
B.苏辙《古史·序》:“战国之际,诸子辩士各自著书,或增损古事以自信一时之说,迁一切信之,甚者或采世俗相传之语,以易古文旧说。”
C.张耒《张右史文集》卷五六《司马迁论》:“司马迁尚气好侠,有战国豪士之余风,故其为书,叙用兵、气节、豪侠之事特详。”
D.朱熹《朱子语类》卷一三九:“司马迁文雄健,意思不帖帖,有战国文气象。贾谊文亦然,老苏文亦雄健,似此皆有不帖帖意。仲舒文实。刘向文又较实,亦好,无些虚气象,比之仲舒,仲舒较滋润发挥。大抵武帝以前文雄健,武帝以后更实。”
E.楼昉《过庭录》:“太史公作《苏秦》、《张仪》、《范雎》、《荆轲传》,分外精神,盖子长胸中有许多侠气,所谓爬着他痒处。”
F.茅坤《〈史记〉钞》卷首《读〈史记〉法》:“《列传》七十,凡太史公所本《战国策》者,文特嫖姚跌宕,如传刺客,则聂政、荆轲,如传公子,则信陵、平原、孟尝,他如传谋臣战将,则商鞅、伍胥、苏秦、张仪、范雎、蔡泽、吕不韦、春申、司马穰苴、孙武、吴起、乐毅、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田单、白起、王翦、李斯、蒙恬,虽不尽出《战国策》,而秦汉相间不远,故文献犹足,章章著明,太史摹画绝佳。”
(1) 参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篇“神话与传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12~13页。
(2) 茅盾《中国神话研究》。见茅盾《神话研究》,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第78页。
(3) 参刘烜《闻一多研究中国文学的独创性》,《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474页。
(4) 对于古史的怀疑,其实在东周记述古史的时代就已经开始,见顾颉刚《战国秦汉间人的造伪与辨伪》,《史学年报》第2卷,第2期,第209~248页,1935年。但是,把古史传说当作商周时代的神话加以科学性的分析与研究,则似乎是20世纪的新猷。在这方面开山的论著,从中国古代神话史研究史来看,始于1923年顾颉刚《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努力》杂志增刊《读书杂志》第9期,收入《古史辨》第一册),及1924年Henri Maspero:Légendes mythologiques dans le Chou King (Journal Asiatique, t.204,pp.1~100,1924)。接着出现的早期论著,有沈雁冰《中国神话研究》(《小说月报》第16卷第1号,第1~26页,1925年)、Marcel Granet:Danses et Légendes de la ChineAncienne (2 t., Travaux de l'Année Sociologique, Paris, Librairie Félix Alcan, 1926)、顾颉刚编《古史辨》第一册(北平朴社,1926年)、Eduard Erkes:“Chinesisch-amerikanische Mythenparallelen”(T'oung Pao , n.s.24,pp.32~54, 1926), John C. Ferguson:“Chinese Mythology”(in: The Mythology of All Races, Vol.8, Boston, 1928)、玄珠《中国神话研究ABC》(两卷,上海,世界书局,1928年)及冯承钧《中国古代神话之研究》(《国闻周报》第六卷,第9~17期,天津,1929年)。这些文章与专著,可以说是把“古史是神话”这一个命题肯定了下来,并进一步代表研究这些神话资料的各种途径。民国二十年(1931)以后,神话学者开始作深入的专题研究,但我们可以说中国现代古神话史研究的基础是奠立于民国十二年到十八年(1923~1929)这七年之间。
(5) 如李玄伯《古史问题的惟一解决方法》,《现代评论》第1卷第3期,1924年。(收入《古史辨》第1册)。
(6) 李玄伯先生在1924年时主张“古史问题的惟一解决方法”是考古学,但到了1938年出版了《中国古代社会新研》(上海开明书局),几乎全部用的纸上的史料,可以代表史学界态度的一个转变。
(7) 蒙文通《古史甄微》,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
(8) 徐炳昶《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上海,中国文化服务社,1943年初版,1946年再版。徐氏对“重建上古史”的态度,见上书第一章 《论信古》,及与苏秉琦合著的《试论传说材料的整理与传说时代的研究》,《国立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史学集刊》第5期,第1~28页,1947年。
(9) 傅斯年《夷夏东西说》,《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
(10) Wolfram Eberhard:Lokalkulturen im alten China, Ⅰ (Leiden, 1942),Ⅱ (Peiping 1942).
(11) 如杨宽《中国上古史导论》,《古史辨》第七册。
(12) Claude Lévi-Strauss, Anthropologie structurale, Paris, Plon, 1958,pp.228~235.
(13) David Bidney,Theoretical Anthropology, ColumbiaUniversity Press, 1953, pp.294, 297; Read Bain, “Man, the myth-maker”, TheScientific Monthly, Vol.65, No.1, 1947, p.61.
(14) Ihan H.Hassan,“Toward aMethod in Myth”, Journal of American Folklore, Vol.65, 1952, p.205; Richard Chase.Quest for Myth, Baton Ronge,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49; E.Cassirer, Myth of the State, London, 1946, p.35.
(15) Joseph Campbell,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49, p.381.
(16) 参看T.H.Tsien(钱存训),Written on Bamboo and Silk, the Beginnings ofChinese Books and Inscription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2;陈《先秦两汉简牍考》,《学术季刊》第1卷第4期,第1~13页,1953年;陈《先秦两汉帛书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4期,第185~196页,1953年;容庚《商周彝器通考》,北平,哈佛燕京学社,1941年;李书华《纸未发明以前中国文字流传工具》,《大陆杂志》第9卷第6期,第165~173页,1954年;孙海波《甲骨文编》,北平,哈佛燕京学社,1934年,及金祥恒《续编》,1959年。
(17) 关于古书的真伪及其年代问题的主要参考著作,在此无法一一列举。下文除特别的说法以外,其出处概不列举。
(18) 见沈雁冰《中国神话研究》,《小说月报》第16卷第1期,第22页,1925年;Bernhard Karlgren,“Legends and Cults in Ancient China”,Bulletin of the Museum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 No.18, 1946;及W.Eberhard对Karlgren一文之Review(Artibus Asiae, Vol.9, pp.355~364,1946)中之讨论与辩论。
(19) Clyde Kluckhohn,“The use of typology in anthropological theory”, Selected Papers of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Anthropological and Ethnological Sciences (Anthony F.C. Wallace ed.),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60, p.134.
(20) 关于中国神话的若干其他分类法,见沈雁冰《中国神话研究》;玄珠《中国神话研究ABC》;郑德坤《山海经及其神话》,《史学年报》,第1卷第4期,1932年,第134页;出石诚彦《支那神话伝说の研究》,东京,中央公论社,昭和十八年,第18~63页;森三树三郎《支那古代神话》,京都大雅堂,昭和十九年。
(21) 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1956年,第561页;陈梦家《古文字中之商周祭祀》,《燕京学报》第19期,1936年,第91~155页;陈梦家《商代的神话与巫术》,《燕京学报》第20期,第485~576页,1936年。
(22) 《诗·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彼牵牛,不以服箱。
(23) 陈梦家上引诸著;又见胡厚宣《殷卜辞中的上帝和王帝》,《历史研究》,1959年第9、 10期。
(24) 陈梦家《古文字中之商周祭祀》,第122、 131~132页。
(25) 玄珠《中国神话研究ABC》下册,第86页云:“中国神话的‘主神’,大概就是所谓帝俊”。郑德坤《山海经及其神话》,第146页云:“他(帝俊)在人事界占了很重要的位置,他的威权可以称为诸神之元首……可是他只见于《山海经》而别处反不见。”此外又见郭沫若《青铜时代》(重庆文治出版社,1945年,第8~9页)及徐炳昶《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二氏的讨论。
(26) 闻一多《伏羲考》,《神话与诗》,1956年,第3~68页。
(27) 《太平御览》卷二引徐整《三五历记》:“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
(28) Anna B.Rooth,“The Creation Myths of the North American Indians”.Anthropos Vol.52, No.3/4, p.501.1957.
(29) Li Chi, The Beginning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Seattle,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57, p.26.
(30) 《绎史》卷一引徐整《五运历年记》:“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广博物志》卷九引《五运历年记》:“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
(31) 陈梦家《综述》,第573页;《古文字中之商周祭祀》,第122页。
(32) 玄珠《中国神话研究ABC》,上册,第99~105页。
(33) 贝冢茂树《龟卜と筮》,《京都东方学报》第19卷,第4页,1947年;杉本直治郎、御手洗胜:《中国古代における太阳说话について》,《民族学研究》第19卷第3~4期,1951年。
(34) 顾颉刚《洪水之传说及治水等之传说》,《史学年报》第2期,第61~67页,1930年;赵铁寒《禹与洪水》,《大陆杂志》第9卷第6期,1954年。
(35) 玄珠《中国神话研究ABC》,上册,第7~8页。
(36) 丁山《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1956年,第32页。
(37) 顾颉刚《古史辨》卷一,第61页。
(38) 郭沫若《青铜时代》,第11页。
(39)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观堂集林》卷十,1923年,第24~25页。
(40) 杨宽《中国上古史导论》,载《古史辨》第7册,1941年,第151~153页。
(41) 杨树达《积微居甲文说卜辞琐记》,1954年,第32~33页,第40~41页;于省吾《略说图腾与宗教起源和夏商图腾》,《历史研究》1959第11期,第60~69页。
(42) 傅斯年《夷夏东西说》;又见三品彰英《神话と文化境域》,昭和二十三年,京都。
(43) 顾颉刚《古史辨》卷一,第61页;闻一多:《姜履大人迹考》,《神话与诗》,1956年,第73~80页。
(44) 李宗侗《中国古代社会史》,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4年,第10~35页;闻一多《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神话与诗》,第81~116页。
(45) 芮逸夫《苗族洪水故事与伏羲女娲的传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人类学集刊》第1期,1938年。
(46) 顾颉刚《古史辨》卷一。
(47) Henri Maspero,上引Journal Asiatique 一文,又见:“Les Religions Chinoises”, Mélanges Posthumes sur les religions et l'histoire de la Chine, Ⅰ, Musée Guimet, Paris,1950, pp.179~180.
(48) 孙作云《蚩尤考——中国古代蛇族之研究·夏史新探》,《中和月刊》第2卷4期,第27~50页,5期,第36~57页,1941年;《飞廉考——中国古代鸟氏族研究》,《华北编辑馆馆刊》第2卷,3、 4期,1943年;《后羿传说丛考》,《中国学报》1卷3期,第19~29页,4期,第67~80页,5期,第49~66页,1944年;《中国古代鸟氏族诸酋长考》,《中国学报》第3卷3期,第18~36页,1945年;《说丹朱——中国古代鹤氏族之研究·说高跷戏出于图腾跳舞》,《历史与考古》第1号,第76~95页,1946年,沈阳;《饕餮考——中国铜器花纹所见之图腾遗痕》,《中和月刊》第5卷,第1, 2, 3期,1944年;《说羽人》,《国立沈阳博物馆筹备会汇刊》第1期,1947年。
(49) 杨宽《中国上古史导论》序。
(50) 上引徐炳昶《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蒙文通《古史甄微》,孙作云诸论文,及W.Eberhard《古代中国之地方文化》。
(51) Derk Bodde,“The Myths of AncientChina”,in: (S.Kramer, ed.), Mythologies of the Ancient World, 1961, p.405; DerkBodde, “Dominant Ideas in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Journal of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Vol.62, No.4,pp.293~299, 1942.
(52) 如玄珠《中国神话研究ABC》上册,第8~10页所引的说法。
(53) 杨宽《中国上古史导论》,第125~126页;主张此说的,又如徐炳昶及冯承钧及袁珂《中国古代神话》,1960年,第17页。
(54) 僖公二十三年。
(55) 僖公二十三年。
(56) 僖公二十七年。
(57) 城濮之战,在僖公二十八年。
(58) 邲之战,在宣公十二年。
(59) 鄢陵之战,在成公十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