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小议小说中的细节
各位老师好,同学们好:
刚才李洪峰老师对我的身份进行了介绍,谢谢!但我对我自己的身份是这样解读:农民,且老,简称老农。属狗,是1946年的狗。自幼摸过鱼捞过虾,偷过李子爬过瓜;等及年长,又做过豆腐喂过猪,装过煤车读过书;自诩为半吊子庄稼人,半开眼的木匠,二把刀的瓦匠;粗通图纸的土建工长,略会使水平仪的验线员,没考过本的财务会计,虽考过本但手潮的司机,还是名低水平的工程师。学历:虽有大专文凭,确只有初中水平。爱好:不抽烟不喝酒,一杯清茶书在手,喜交文朋和诗友。我的手机号是:13901026386本人随时待机恭候。这段话也是我第一本书,诗集《早春》的自我简介。实事求是。
今晚,我面对济济一堂的杨中学子,你们像一棵棵挺拔的小杨树一样,风华正茂,脸上闪耀着青春的光泽,睁大求知的眼睛。我不知道我讲的内容是否会让你们失望或者成为笑柄,所以我心里没底,有点诚惶诚恐。
谈小说的创作至少可以从十个方面进行阐述,毕淑敏老师讲过小说创作的十个秘密。比如:主题,故事,选材,结构,人物,情节,细节,语言等。我今天主要讲小说的细节,列五个话题,细节的重要性,细节的独特性,如何获得细节,我如何使用细节和死记硬背与细节的关系。大约一个多小时。只能说小议,不敢大议,更不敢高谈阔论。
第一:细节的重要性。所有的文学题材都离不开细节,如诗歌,散文,戏剧。屈原的《离骚》中有一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长太息”“掩涕兮”就是细节;“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还是细节;鲁迅散文中写他的儿时保姆长妈妈,睡觉时身体在床上摆一个“大”字;《西厢记》中写崔莺莺因相思“清减了小腰围”;柳永词中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书法,绘画更注重细节。隶书的“横”是“蚕头马尾”;你看颜真卿的《勤礼碑》中的“横”是“头尖尾方”。
细节对于小说来说,其重要性在于细节决定小说的立废。在企业的经营理念中,有一句话叫做:细节决定成败。把这句话直接移植到小说创作中,有点勉强,辞不达意。因为细节对于小说创作来说,首先还不是成功与失败的问题。而是,如无细节,小说存在否?如果没有细节,还能不能称为小说?对于小说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定义为:一种叙事性的文学题材,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环境的描写来概括地表现社会生活。一般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
但作家和评论家往往不引用或不理睬类似的辞书定义,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表述方式。比如陈建功说,“小说就是把认识和不认识的人揉在一起,热闹些,然后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世界。”汪曾祺先生说:“小说就是语言。”林斤澜先生说:“小说就是吃豆腐丝。”《小说选刊》的编辑付秀莹则说,“小说不关心你头顶上的满天星斗,而是注目于你眼前脚下的河流。树木,山峰,星星,月亮折射在河流里的倒影。”给张艺谋搞策划的周晓枫说“小说就是坐火车,从始发站到终点站,该到站别到站,该出轨得出轨。”鲁院教授何镇邦说得更简洁:“小说,小说,就是往‘小’了说。”
我觉得这几个人说得都对,都有道理。只是站在不同的角度谈小说。陈建功强调了小说的虚构;汪曾祺先生强调了小说语言;林斤澜是从小说的叙述结构;付秀莹讲小说对生活的折射;周晓枫讲小说的意外;何镇邦是站在小说的细节上。
何镇邦讲的“小说,小说,就是往‘小’了说。”的“小”,就是讲小说中的细节。
肖复兴老师在讲课中,不止一次讲到了汪曾祺先生的一篇小说也可以说是散文《鉴赏家》。主人公是大画家季陶民和给其送时兴瓜果的叶三。季陶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两个人经常在一起聊天。
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唔!你怎么知道?”
“花是乱的。”
“对极了!
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汪曾祺先生用“紫藤里有风。”“花是乱的。”这两个细节,完成了一个画家一个鉴赏家的形象塑造。
又一日,季陶民又让叶三欣赏自己刚画完的一个小品,耗子上灯台,这是国画传统题目,耗子偷油吃。叶三看了一会儿,伸出大拇指,好,好,好。老画家又问,好在哪儿?叶三说,您画的是小耗子,不是老耗子。老画家眼睛顿时发亮:何以见得?您看,老耗子上灯台体力不支,喝完油得赶紧下来。您画的耗子用尾巴先绕灯台柱子一圈儿,先不喝油,先玩耍一番,精力充沛,因此是小耗子。季陶民听了,又连连点头,正是,正是!如遇知己一般。
季匋民爱画荷花。他画的都是墨荷……他画的荷叶不勾筋,荷梗不点刺,且喜作长画,荷梗更长,一笔到底。
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匋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
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
“不对?”
“‘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
“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季匋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惭愧画家少见识,为君破例著胭脂。
试想,如果汪曾祺先生的这篇小说没有“花乱”“耗子”“红花莲子白花藕”这三个细节支撑起来,还有此篇小说吗?所以说,细节不光是决定小说的成败,更严格更准确地说,细节决定小说的立废。细节对小说来说,先是有没有,然后才是好不好。如果把小说家族比喻是皇帝,那么你只有拥有小说的细节,才能归入小说的血统。认祖归宗,儿子,孙子,曾孙,几世孙,几世孙。
那么,细节究竟是什么?细节就是差别,彼此互相区别的差别。打个比喻,如小说是一株植物,那细节就是植物的枝叶;如小说是一支花朵,细节就是花朵的花瓣,花丝,花蕊;如果小说是一只动物,那细节就是动物的皮毛,亮色,眼睛,耳朵;如果小说是河流,细节就是浪花;如果小说是一座山峰,细节就是岩石,草木。各种比喻其实都有缺陷。鲁迅先生说:“删夷枝叶的人,得不到好花果。”其实就是讲细节的不可或缺。
试想,“最后一片叶子”中,如果没有那个不出名老画家,在画布上画上去的那一片叶子这一细节,此篇会成为名篇吗?契诃夫在“小公务员之死”中,其实就是利用了小公务员打喷嚏喷到将军身上这一细节,揭示了当时俄罗斯等级之森严;鲁迅写孔乙己,就是抓住孔乙己“穿长衫而站着喝酒”这一细节,表现了被科举制度边缘化知识分子的没落。这样例子,在名著中比比皆是。如果没有这些细节,小说中人物性格就缺少必要的丰厚。
第二:细节的独特性。所谓的独特性至少有两层含意:第一,一定要有属于你自己的独特细节。第二,一定要有体现你自己作品中的独特细节。
属于你自己的独特细节,有的已写进你自己的作品,有的还挂在你“板油”上;你作品中的细节只是你本身拥有的全部细节中被激活,利用,展览,公示那一部分。其实,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细节中。所谓千人千面是细节,指纹眼神是细节,每一片树叶都有自己的细节。但不是所有的细节都能或有必要写入你的小说。你的小说必须有,只能有,属于作者本人的细节,独特的细节,属于你小说中人物,场景,情节,氛围中的细节。
《三国演义》中,“千里走单骑”关羽夜读《春秋》这一细节,也只能属于关羽,换赵云就不妥。因为刘,关,张他们是桃园结义铁哥们,糜夫人,甘夫人是关羽的嫂娘。鲁迅《祥林嫂》中晚年的祥林嫂有一细节,她拄的竹竿“高出她半头,下端开了裂。”不但表明祥林嫂的穷困,还表现她的衰老,古元的木刻传神地表达了这一细节。鲁迅还有一篇小说写了方先生与方太太,“方先生用手指在空中画了一个半圆,方太太的眼神也跟着画了一个半圆”(我忘记是哪篇小说了)。所以,细节要贴着人物设计,不要游离。
如何不游离?
1:细节要贴着人物设计,就是贴着人物命运设计,贴着人物命运转折点或称节点设计。雨果《悲惨世界》中冉阿让偷银烛台这一细节,当警察以小偷名义抓住冉阿让时,主教却对警察说:“这银烛台是我送给他的。”这一细节的安排,改变了冉阿让以后的人生走向,这个细节为以后冉阿让的行为具有一个合理的内核,埋下了潜在内涵与渊源。《三国演义》中东吴向刘备索要荆州,孙权先派诸葛瑾去荆州试探关羽,想先礼而后兵。关羽勃然变色,“吾虎女焉能嫁犬子”这一细节,埋下了关羽走麦城被杀的命运,也改变了三国当时的政治格局和历史走向,迫使日后诸葛亮六出祁山,“出师未捷身先死”,姜维九出祁山?无功而返。(按诸葛亮设想,提荆益之兵,北伐中原。)2:细节要表现人物性格。《红楼梦》中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王熙凤的性格通过刘姥姥的眼睛,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中的灰,慢慢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这一细节,在场二三十人,鸦雀无声。这一细节表现王熙凤的贵族式的威仪,权势,做作,居高临下的优越感。捕捉到了那些最能体现人物精神面貌的细节。这也是曹雪芹从千里之外,芥豆之微的细节写起。
鲁迅翻译果戈理《死魂灵》,其中有一细节,诺兹德廖夫在乞乞科夫面前夸他的狗崽,非要乞乞科夫摸摸那个狗崽的耳朵不可。乞乞科夫摸了那狗崽的耳朵之后,诺兹德廖夫非要乞乞科夫再捏一下狗的鼻子。乞乞科夫只好又捏了一下狗的鼻子。这一独到的细节,表现了俄罗斯农场主的庸俗,无聊和精神上的空虚。
在《水浒》中,当高衙内在东岳庙调戏林娘子时,林冲赶到,用手抓住高衙内“恰待下拳打时,却认得是本管高太尉的干儿子高衙内,“先自手软了。”要是换上李逵,武松,又将如何?这一细节,体现了林冲所处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武警军官,家庭背景综合各种因素所形成的性格。所以,细节是一个萝卜一个坑,量身定做,不能放哪儿都能用。
3:细节要烘托人物所处的环境,氛围。《史记》中描写项羽杀宋义,破釜沉舟大破秦军之后,各路诸侯军将领见项羽“膝行,目不敢正视。”刘鹗的《老残游记》中,写黑妞,白妞说书时之静,“地上掉一根针都听得见”(去年我在大明湖畔见过那房子);《三国演义》第五回,“关羽温酒斩华雄”:曹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置于地上,其酒尚温。“其酒尚温”这一细节,将时间高度浓缩了。《儒林外史》中为了写王冕,写了与王冕有关的雨后荷花的细节描写。用色彩,光线,露珠,雨滴,声音,气味,作者调动了很多细节,才完成了王冕这一峨冠博带隐士形象。
4:细节要表现人物关系。莎士比亚有一部诗剧中,一对恋人要分别,女人公就对男主人公说,“你走后,我就锁上了爱情的箱子,而把钥匙交给了你。”莎士比亚用箱子,钥匙这一细节,表现两个恋人之间忠贞的关系。我前几日去河南南阳拜谒武侯祠,看到了刘备三顾茅庐的卧龙岗,有蜡像,很逼真。47岁的刘备身体前倾,隔案倾听27岁的后生诸葛亮侃侃而谈。关羽在屋外按剑而立,凤目微颌。张飞有点不耐烦,手心有些痒痒似的,但还是能耐住性子。由此细节我联想到诸葛亮外交出访为什么只让赵云当保镖了。张飞太燥,关羽太傲,人家与刘备,朝堂之上是君臣,朝堂之下是哥们。人物与细节之间,有交汇点。
5:细节与哲理的关系。唐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前两个细节引出最后的哲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三个细节引出最后的哲理。庄子的《秋水》很值得当枕边书。其中写大海,“禹之时,十年九潦,(老)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夏禹时代十年里有九年水涝,而海水不会因此增多;商汤的时代八年里有七年大旱,而岸边的水位不会因此下降。不说大海你真大呀,长城你怎那么长呀。
第三:在写作中,如何获得细节。一是观察,二是读书,三是思索。观察是从现实生活中观察。作家或写作者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他不但是个生活中的人,还是个观察生活的人。有点像卞之琳的一首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看你。”也有点像佛教徒,佛教徒虽然自己也是生活中的人,但他观察社会当中的人。揣摩世人的心理,说出的话有心理抚慰的作用。比如买菜,百姓买菜就是买菜,但作家买菜要观察卖菜人,买菜人的说话,动作,神态和挖掘其背后的东西。所以刘恒在一次讲课中说:作为一个写作者,一出门,就要自觉及时打开自己头脑中的雷达,接收信息,不能让雷达经常处于关闭状态。所以作家的人生是双重人生,也可以说肩负双重使命,也可以说一个人活成两个人或更多人。舒乙在谈到老舍先生时说,老舍先生感到文思枯竭时,就到天桥去。赵大年老师也说过,他年轻时写了一篇自认为很棒的小说给老舍先生看。老舍先生看完将稿子往桌上一放,然后对他说:“小子,你先到天桥听老百姓说话去。”
关于读书的话题太大。我只想说,要有自己方式,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更多更快吸收书中营养。我自己觉得,读书应慢,读细节,重语言,拆结构,品意境,触摸作者的灵魂。慢就是快,少就是多,精就是博。我十七,八岁读一篇小说《柳爷》,结尾当中的狗趴坟头上,馒头围住狗的细节,至今难忘。还有一个与茹志鹃同时期的女作家吃咸鸡蛋的细节,印象极深。
关于思索。实际上就是将你观察到读到的细节给以加工,组合,提炼,想象,创造出新的作品来。有的人不会写细节,是他首先不会看细节,不去观察细节。不会观察,或观察不细不到位角度不新不刁,也不去认真思索。
第四:我如何使用细节。这个话题我只讲几句。对细节要进选择,不要认为把细节写完就算完事。如果我没有找到一个事关全局的核心细节,如雷管,由此“引爆”全篇,我觉得就无法下笔去写。我要是逮住了或捕捉到这样一个核心细节,就把它写足了,写得淋漓尽致,酣畅淋漓。有时需要像老鹰一样在细节的天空中反复盘旋。更多时我非常困惑,我写的作品中,还是缺乏灵动而有意味的细节。真没办法,只能心向往之,勉力为之。如《仲秋》第128页“盲人玫瑰”;盲人玫瑰【齐先生是个盲人,在自家的大门口,却栽培着令人惊羡的几丛玫瑰。年年岁岁,燕子来时,花开东墙。
玫瑰开放的日子,也是齐先生最快乐的日子。因为有流水似的人群,在花丛旁驻足,他细听人们赏花品评。
两个姑娘为一朵花的颜色,正在发生一场小小的争论:
“你看,这朵花是胭脂红。”
“不对,应该是绛豆红。”
“胭脂红!”
“绛豆红!”
双方争执不下,只好请齐先生裁决。
齐先生一笑,款款说道:“你们俩个人说得都对,又都不对。就这朵花的花瓣里外来说,里面是胭脂红,外边是绛豆红。就这朵花的上下来说,下边是胭脂红,上边是绛豆红。从整体效果看,应该算霁红。花朵的颜色,又随天气变化而变化。晴天的时候,可借用瓷器上的郎窑红。雨天的时候,又像矾红。早晨和晚上又不同,早上阳光一照,桔红中带桔黄,这桔黄中又掺和些炒米黄;晚上夕阳西下,这绛豆红中又揉进了冈比亚红。太阳落山了,冈比亚红又变成茄皮紫了。”
两个姑娘听直眼了,他是盲人吗?
渐渐围上一小群人,七嘴八舌,又开始研讨叶子的绿。最后,还是请齐先生点评。
齐先生不紧不慢,用手摸着带倒刺的玫瑰枝条说道:
要说绿,先要说黄;惊蛰过后,酱黄色的枝条开始泛绿,这时的绿是豆绿,颜色有些暗,有点青淡含蓄。慢慢绿意渐浓,变成粉青。到了春分,就有了苹果绿底子上洇出了柳叶绿。柳叶绿并没有走下去,却向着秋葵绿转弯了。清明时节,星星点点的就冒出绒绒叶芽,颜色是米汤黄,一天一个样,变成鹅黄。谷雨以后,叶子一天几变,才由孔雀绿变成瓜皮绿。一直到现在才定型,叫翠青绿。一片叶子与另一片叶子,绿得不一样,有深浅相别。一片叶子,阳面与阴面也形象各异。就说我摸着的这片叶子,阳面可以叫豆瓣绿;背后呢,只能算是郎窑绿。
一个盲人,对颜色的判断,如此准确、细微,精致,人们“啧啧”折服。一个人有些疑惑:玫瑰是您亲手种的吗?
齐先生伸出双手。这双手粗糙,厚重,青筋暴突。手背上伤痕累累,那是被玫瑰枝条的倒刺制造的。齐先生一笑,“玫瑰,就是我的知己,就是我的爱情,就是我的大爱。冬天,我给它盖被子;春天,我喂它猪血。玫瑰开放了,你们不是都来赏花了吗?”
还是有人不解,“您双目失明,怎么会甄别各种颜色呢?”
齐先生大笑,指着眼前一群人,“有多少人像你们一样,一年一年,一拨一拨,经过我的门口。观花、赏花、谈花,议花、论花、评花、品花。我眼睛是看不见,可我耳朵灵啊。你们看到了,就如同我看到了,我在借你们的眼睛啊!”说毕,齐先生向大家鞠了深深一躬,连声说:“谢谢,谢谢!”
人群中不免唏嘘:种花人竟不是赏花人!
齐先生却淡然一笑:人生如花,次第开放;种花人又何必是赏花人呢?】
关于细节,还有许多可探讨的东西,如一个平常的细节与一个不平常的细节进行“通电”,就能“引爆出”一个重大主题。鲁迅先生的《药》,华老栓的儿子患肺病,是很平常的一个细节,革命志士夏瑜牺牲“人血馒头”是不平常细节,两个细节发生碰撞,就产生了一个宏大主题。比如,有时细节就像胚胎,由一个细节引起一连串细节,每一个细节像一个个小小的火把,照亮全篇。
第五:死记硬背与写作细节之关系。要想在写作中展示丰富的细节,阅读是很重要的。光阅读不够,还要记,古人的传统是“不动笔墨不读书”;光记不够,还要背诵,念出来。过去形容学校是“书声朗朗”现在几乎听不到了。听说有的老师不主张死记硬背,我倒主张死记硬背,死缠烂打。要想打好语文底子,死记硬背是绕不过去的。因为死记硬背是可以渐渐内化为人文素养。语文学习的规律是死去活来,先死后活。犹太人称之为:生吞之功。语文学习的规律是“培根”“积累”。韩愈说:”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寺)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其意思是只有大量积累语言,思想,情感,才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终身受益。
最近高考,江苏考生王云飞,按《绿色生活》命题,用古文写作文获得高分,连专家都自称渐愧。如果王云飞未死记硬背,烂熟于心,是不可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写出的。
死记硬背要有内心驱动力,就是真喜欢,真热爱,真痴心。借用北京高考作文题:“深入灵魂的爱”。都德的《最后一课》其中有这样一段话,“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我觉得中国的语言是最棒的语言,中国的文化是最悠久从未中断的文化。凡侵略者是害怕中国文化的。日本侵略者当年进攻上海,先用飞机扔炸弹将商务印书馆夷为平地,就是要中断和毁灭你民族的文化。
同学们会问:你自己如何?我不会打麻将,来扑克,诈金花。有时间就看书,利用零碎时间背东西。我在你们这个年龄段,已经能背诵4000首中国古典诗词。有些是很长的,如《孔雀东南飞》《长恨歌》《琵琶行》《滕王阁序》《与陈伯之书》《归去来辞》。当然也忘掉一些。我觉得只有把这些经典美文挂在自己的“排骨”上,记在“板油”上,复制在大脑里,用起来才方便。像牛羊吃草,可以“倒嚼”。这是别人没法从你身上拿走的东西。
同学们会问,那有什么用?我想有两条,第一,无用之用。“腹有诗书气自华”;第二,有时可以显摆,附庸风雅。2011年9月20日晚,李洪峰老师邀请顺义作协来杨中采风。我写了一篇《人和亭记》。我念一下,显摆显摆,算我的讲话结束语:
人和亭记
杨镇中学有人和亭,处校园东麓居高而能望远。北览燕山余脉,连绵奔踴,青青蜿蜒如带;南襟汉石桥湿地,蒹葭苍苍,黑莺落逐白鹭飞。后有楚楚碑林,辽、金时代真迹遗存;佐以森森庙宇,明、清时香火旺盛。潇潇古银杏树粗可合围,粼粼龙井水古井生波。前临梦池,月圆时月映荷心,风来后风皱水面。
亭有辉煌宝顶浑然,有琉璃六角翼然,有彩绘画图灿然!基石白映衬栋梁红,藻井绿烟茏暮云紫。坐可捧书而读,书香盈袖;立可一览无余,八面来风。呼之则来,三五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携手归去,潇洒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人和者,和顺也,和谐也,和畅也,和煦也,和睦也,和乐也,和善也,和衷共济也。
余以为,人和者,贵在和人。和人者,贵在育人。育人者,育少年中国之少年: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放眼世界根扎中国;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大胆质疑独立思索;自强自我超越,自省完善道德;自信登上成功基石,自律健全美好人格;与亚里士多德为友,师承中华传统衣钵;在中、西文化中自由游泳,于新、旧传统中纵横捭阖。每一个莘莘学子,都做一个个活泼泼思想飞扬与时惧进的开拓者。做真理的接生婆,做真理的守望者,做真理的捍卫者。一颗颗新星将从这里冉冉升起,在浩瀚的苍穹中熠熠闪烁!(2011.9.20.)最后,谢谢大家,我这个老农献丑了。
2015.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