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丁子街槐花树下的风景
记得在半年多以前,周树莲让我看了她写的四,五篇小说,然后问我印象。我直言不讳地说“你对写小说还没入门,包括你写的“面人”,别看入选了《五一文丛·与太阳握手》一书。”话说出后又有些后悔,觉得太直白又未能表达准确。再见到她时当面解释,“你不是不能写小说,也不是不会写小说。说你没入门,意思是:门里是《北京文学》《上海文学》《钟山》等一类纯文学刊物,门外是你。”
这一次她发表在《当代小说》(2014年3月上第五期)的短篇“丁子街的槐花树”,看了几遍后又惊又喜又激动。惊的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进步之快,出我意料;喜的是此篇起点之高,质地之密有自己特色;激动的是在京郊区县又一位写小说的女作家崭露头角,浮出水面甚或冰山一角。
这篇八千多字的小说究竟有何特质?独特的质地呢?
一:“丁子街的槐花树”的“基因”是什么?换个说法,或可称立意,境界,思想,文胆,种子,灵魂等。但我认为用“基因”比较恰当,是此篇区别于别篇,此作者区别于别作者所持有的独特质地,金属的质地。此篇是以城镇化,以拆迁为背景。但作者并没有直接写拆迁,即没写拆迁之前,拆迁之中,拆迁之后的矛盾冲突中的众生相,而只是听到一个隐隐约约的如耳旁风般来自青萍之末的小道消息。而正是这则小道消息,却改变了李有福及一家人的命运。在这种现象的背后,会引起人们思索,一种议论,一种风向,一种传播,一种信息,对人群,社会会起到怎样的导向作用。可能是引导,也可能是误导。前几年日本福岛核泄露,中国人疯狂买盐就是近期实例。结果有可能是喜剧,也可能是悲剧。如果是悲剧的话,你还找不到元凶,也无法追究责任人。肖复兴老师说一篇素材“有了”就是找到了创作基因,尔后才是基因如何排列组合。
二:看周树莲是如何将故事向前推进的?故事的脉络原本是这样的:李有福听了关于拆迁的小道消息,想到自己居住的房子主人名字是岳母,于是动员妻子宋小玲求其母立遗嘱将房子写给自己。遭妻子拒绝后,自己又亲自和岳母说,又遭岳母婉拒和大姨子宋小英的坚拒。这之间发生了妻子精神失常,最后自己死于车祸。
但作者设计了这样的故事推进结构:第1自然段:过夜半时,李有福发现妻子夜游到派出所投案自首。2:李有福听到关于拆迁的小道消息让妻子做岳母的工作未果而交待李有福的家庭结构及生活轨迹。3:重点写宋小玲的精神病和申请低保未获准。4:用浓墨写丁子街及槐花树及信耶稣的彩凤。5:李有福亲自和岳母谈房屋归属未果及理发摊的遭遇。6:李有福的糖尿病与妻子的精神病。7:结局:李有福遇车祸死亡。内在逻辑是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直指主人公的结局。
小说如何开头和如何开好头?周树莲用现在时开头,“凌晨一点,李有福被刘民警的电话吵醒,”。用过去时回忆,“四月底的一天,”。又回到现在时,“入九的第一天,”。最后又写到过去时,“五月里,丁子街的那棵槐花树,开得满树白花,”。虽然作者就用现在时与过去时两种手法,但以现在时开头,避免了肖复兴老师所说的简单叙述方法如“小猫吃鱼,从头吃到尾。”也不能“胡同赶猪,直来直去。”林斤澜老师曾说过写短篇小说的方法是“吃豆腐丝”先吃中间一段。意思是按时间顺序是1,2,3,4,5,先写3,回忆1,2,再写4,5。
三:环境的设置与人物的把握。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名字是人物的名片。题目是,丁子街的槐花树。营造了一种氛围,这种氛围是整篇小说的基调,背景和空间。人物是李有福,实际上是没有福。李有福一家人,都是自食其力,谨小慎微,老实本分,容易满足,锁碎平庸的底层边缘小人物。李有福这个人物的塑造最丰满,最贴切,最准确,最成功。作者将他置于各种人物关系的节点上。与派出所的关系,“有时候刘民警没零钱也就欠着,欠来欠去就忘了。”;与他岳父家的关系,一方面,“李有福整天唉声叹气,不断地跟宋小玲叙述自己在宋小玲家当牛做马的往事,那滔滔不绝的样子像在陈述一部苦难史。”另一方面,“这不是我说的事。李有福站在宋小玲面前,摊着两手说。”与街道居委会的关系,“我拿什么送呀?”与彩凤的关系,“李有福对彩凤的话一笑置之,说你还是把你的头发,脸收拾干净了,再来讲耶稣吧。”与宋小英的关系,“想跟宋小英掰饬掰饬,心有些凉,凉的同时又滋生出些怨气,他不敢和宋小玲说,只在心里憋着。”与小伙子的关系,“拿起推子照着自己的右手砸去。”与医院的关系,“我没有医保,哪药便宜您开哪药吧。”与儿子关系,“李有福怀里抱着儿子,眼泪也滚了下来。”正是周树莲将李有福放在各种社会关系与人物关系的节点上,集多种角色为一身,想不生动,不鲜活都难。
四:语言的准确,贴切与生动,形象。此篇语言朴实,平实,没有花里胡哨或华丽的语言。如写“宋小玲不起来,身体向后打坠坡,屁股不肯离开椅子。李有福用了全身力气才把宋小玲拉起来,又用全身力气把宋小玲从派出所拉走。”“把切好的芹菜哧啦一声放(丢)进锅里。”“宋小玲的脸拉到脚面。”“你睡得跟(死)猪一样。”“彩凤一来屁股就贼沉。”“李有福穿着一件龇着毛的羽绒服。”“李有福一路塌着眼皮。”“大冬天的宋小玲敢穿着凉拖,上身穿半袖露着胳膊就出门,夏天敢穿着棉祆出去就是一天。”语言要翻新,善于组合,有陌生化的感觉。(铁凝《春风夜》中,保姆洗澡用“隆重”一词。)五:一个短篇,不但要设计好场景,情景,情节,也要有好的细节去支撑。第一段情节是梦游,细节是“李有福摸了摸身边的被窝,被窝果然是空的。”第二段情节是李有福让宋小玲求她妈写遗嘱,细节是“他用一根筷子,悠闲地敲着茶碗的外沿。”第三段情节是宋小玲患病,细节是“李有福把钱拿起来,想还给宋小玲妈,这时一直倚在门口的宋小玲,一把把钱抢过去(来)掖进了兜里。”第四段写丁子街的槐花树,细节是“宋小玲坐在小马扎上,仰着头,闭上眼睛,对着一树的槐花做着深呼吸,槐花那香丝丝的味道就随着宋小玲的一呼一吸,进入到宋小玲的肺叶里。这样反复多次,宋小玲才睁开眼,脸上是一副满足幸福的表情。”第五段写李有福直接求岳母,细节是“宋小玲妈用袖子擦擦眼泪说,”(陈建功写的《盖棺》)第六段情节是自己得了糖尿病,妻子病和儿子受同学气集中展现,细节是“伏在宋小玲腿上放声大哭。”最后情节是李有福遇车祸死亡,细节是“五月里,丁子街那棵槐花树,开得满树白花。”其寓意是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在上演,而自然界依然花开花落。提升到哲理的境界。最后几句,更多了人生的况味。我觉得此篇就是写人生的况味。结尾很棒,有余韵。(王勃《滕王阁序》)。
我觉得周树莲的这篇小说也有不足,漏洞或可商榷处,列五条,仅供参考:
1:时间上的混乱。我想作者本意是写宋小玲在听到拆迁小道消息之后脑子出问题的。但给读者的印象是听到小道消息之前。小说开始的时间是初冬凌晨一点,回忆是四月底一天。确诊是去年开春。也就是说,宋小玲精神出问题在听到拆迁消息之前近一年。也就是说彼此没有联系。如是则套用宋丹丹的一句台词,“相当严重。”严重到动摇了本篇是否立得住的基础。
2:关于拆迁的小道消息,一开始提及,以后至终篇均未再交代。应该有所照顾,把这一重要线索写丢了。
3:李有福的车祸未与拆迁小道消息发生联系与瓜葛。与主题游离。(而与小伙子矛盾冲突处理得比较好。)4:整篇小说缺乏暖色。丁子街的槐花是香的,但丁子街槐花树下社会的道德是低下的,家庭观是淡薄的,人际关系是紧张的,社会底线已被突破,整体的人群缺乏教养。我们几乎感受不到人类的良知。
5:宋氏三姐妹,未交代老三;丁子街应是丁字街;对丁子街及槐花树的描写应前移,首尾呼应。
我觉得写好小说不是靠小聪明,大聪明也不行。要靠智慧,且是大智慧。聪明和智慧是有区别的。可借用一句老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写小说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挑战勇气和综合能力,因此我呼吁:写小说吧!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对处,请批评。
2014.5.2.
(谈谈对玉兔“向幸福出发)即“保姆”看法,应是一个中篇甚至一个长篇结构才能完成。)(谈谈对刘卫华“母亲的手”看法,是散文,人物特写,不是小说,不具备小说的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