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紫竹惊梦
(5)
江西省城南昌以西的奉新县,是他的家乡。说不知名,也算有一点名气。读过历史的人,一定知道《天工开物》这本书,作者是明代科学巨匠宋应星,奉新县正是宋应星的故乡。宋应星是读书人,是古代研究农业的专家,在他的引导下,奉新的耕读文化代代相传,别具一格。县城有宋应星纪念馆可以为证。
懂一点佛教的人都知道“禅林清规”,县内百丈寺是佛教“禅林清规”也即“禅家”的发祥地祖庭。丛林清规,礼法有度;丛林生活,祥和有序。怀海大师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大兴农禅之风。大师说:“清规一如戒律,防放逸也。”这就是奉新人有着浓浓的传统文化底蕴的源头。
说远一点,公元前154年(汉景帝三年)奉新县属海昏县所辖。2015年11月,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1万余件文物,让奉新也沾了“海昏”两字的一点热与光。公元943年(南唐保大元年)为表示“弃旧迎新”之意改名奉新。只能说,奉新的历史太悠久、太浓厚了。
奉新县不算大,也不算小;交通还算方便。面积有1642平方公里,人口有33万。县城区总人口10万人,占奉新县总人口的30%。奉新县城东距省会南昌60公里,到昌北机场68公里,北离港口城市九江170公里,西离地区中心城市宜春210公里。
从养老和居住的环境看,这是一个十分适宜居住的地方。且不说周边的青山绿水引人入胜,八潭八瀑,瀑布叠飞,沿山而下,令人流连忘返。漫山遍野的翠竹,摇曳多姿。毛竹之乡的美名举世闻名。建于公元794年的百丈寺,有天下清规石刻、真源石刻;野狐岩、龙蟠石等地的诸多古迹名胜,留下了神奇的传说。那空气的净洁,那饮水的清纯足以让旅游者、养老者尽情享受,乐不思归。
2005年奉新县的一份统计数据:县城里有中心医院2所,社区医疗机构15家,病床657张,卫生技术人员579人。如果他当年留在奉新至今,就成了579人中的一员。退休后或回家养老,或自己创业,或找一个老板,在其手下打工。
一张报纸改变了他与他们家庭的命运。六兄弟因他的事业发展,变换了自己的专业与居住地,改变了人生轨迹,南下参与他的创业。
这张报纸叫《深圳特区报》。
1993年的春节。鸡年。1月24日,星期天,大年初二午饭后。
全家约好到潦河边上走走看看。家乡的潦河分两支,这支源于九岭山脉,静静地、日复一日地在奉新县城边流淌了几千年。几年后,政府开发了潦河两岸,还发现并推出了从深山里流下来的奇异五彩山石,奉新与潦河石随之闻名于世。用语文老师朴实的话说,千百年来,潦河哺育了两岸奉新人,是奉新人的母亲河。奉新人为了筑好潦河堤防,人人都出过力,流过汗。9年后在修建潦河大道中,黎昌仁与其兄弟捐资10万元,在繁华的潦河路上,修了一座古色古香的黎氏六和亭。这是后话。
听说,要修潦河大道,建潦河花园,将来还要建潦河湿地公园。古老的的潦河要旧貌换新颜了。那时潦河两岸,草儿青青,牛马群群。父亲提出全家来看看潦河,在这春节欢乐日子里,是亲情游,也是家庭聚会。
难得一次全家大团圆的聚会。这个家太大了,一姐六兄弟,三代同堂,近20号人。六兄弟的名字依次是:昌忠,昌仁,昌义,昌德,昌强,昌保。名字自然是父亲取的。父亲没有高学历,他只是儒家文化的粉丝。祖父务农,家庭贫穷,没有读过几天书,受儒家耕读文化的影响省吃俭用,让孩子读了几年书。
那是20世纪30年代初,尽管日本鬼子的战火烧到家门口,识字不多的祖父,带着孩子在奉新山里逃难,环境再艰苦,仍然不忘请私塾先生教书识字。后来鬼子投降了,祖父又让父亲读了“国立中学”,会算术,会打算盘,还懂一点物理化学,在农村算得上一位大知识分子。背过《三字经》《增广贤文》《弟子规》,读过《诗经》、唐诗宋词元曲及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他崇尚儒家文化。父亲常告诫孩子们说:忠厚是传家宝,仁义是致富道。父亲怕孩子们忘了耕读之本,希望忠义仁德这几个字扎根在孩子们心中,从小到老一直记住,就把这些字置于他们名字之中了。
祖父种几亩薄田,母亲操持家务,靠父亲的工资不仅养活了七个孩子,而且还一个个送进学校,读完了自己的专业。老大昌忠,老四昌德都是宜春卫生学校毕业的,在乡医院任药剂师;老三昌义继承父亲职业,是会计;昌强曾学化学,后转读医学院;最小的昌保在读大专二年级,学的是管理。老二就是他,县中医院口腔科主任。在奉新县小有名气,县里领导,知名人士都是他的病友。
出门没有多久,大家突然发现老二不见了。
去哪了?来急诊了?没有看见有人来叫他出诊哇?那时没有手机,电话也少。人与人之间联系靠的是骑自行车或走路。那,老二到哪儿去了?老爸问。
过年也忙。说好了,照张全家福。今天少了他这粒芝麻,还真做不好饼。昌保,你去把二哥找回来!
他没有随大流,还真的去了中医院,去了自己的口腔科。他今天没有约病人,也没有急诊。他是去找一张报纸。前天,也就是大年三十的黄昏,他锁好门,下班,正准备去自行车棚取车,突然来了两个人,跑着,叫着:“黎主任,黎主任,求求你,我这牙痛得要命,这年没法过了。想不麻烦你都不行。昨夜痛了一晚,自己吃了几片消炎药,没用。大过年的,真不想给你添麻烦。这会儿还在痛,头都是大的。真是应了那句话:牙痛不是病,痛起来就要命。”
听罢病人这几句话,他明白了,病人患的是急性牙髓炎。靠吃药打针是难以止痛的,要口腔医师作出一个专门处置,叫开髓引流。牙髓腔里有脓,用牙钻在病牙上钻一个洞,让脓液流出来,减轻牙髓腔里的压力。手术简单,但很专业,需要时间。一般医生就会开几片消炎药对付一下,他不会。他决定回诊室,于他,这症状是手到病除。果然,病人坐上牙椅,分分钟就搞定了!
神,神哪。谢谢,谢谢哈!病人顺手塞了一个红包说:“过年了,不好意思!”
他笑着推掉了:“小事,小事。举手之劳,不用谢。你只要交五块钱治疗费就可以。家里等我吃年夜饭哩。”
他匆匆去了车棚,扶出自行车,蹬上车,出南门,沿城脚回家。
守岁一夜,拜年一天,这才发现那张报纸没有带回家。天亮边他还在焦急地想,没有失落在街上吧。这张报纸还是去年一位朋友从深圳带回来的,他看了后,苦苦要求送给他。这位朋友还真有趣,认真地说:那我就当礼物送给你。这份报纸在深圳多呀,很多人买了送给朋友呀。
他也认真地回答说:我一定会珍藏好的。他真的好好珍藏着,装在塑料袋里,塑料袋又放在自己的手提包里。怕掉了,怕弄脏了,怕撕破了。这几天一直放在包里。前天怎么忘了呢?今天一定要找到,一定要向全家讲清楚,自己读了这篇文章后的感想与打算。没有这张报纸,有些话可能说不明白。他自己一笑,那可能就是落到秀才遇到了兵有理说不清的境地。
真好。这张报纸平安地在塑料袋里,静悄悄地躺在抽屉里。他小心翼翼地拿出来铺在桌上,好像部队军人战前审视地图一样,把自己勾画的重点又看了一遍。门外响起叫唤声:哥,二哥。
哦,昌保。正想与你商量一件大事。
什么事?
年后,我决定打辞职报告到深圳去……
你乱说,这么大的事你信口打哈哈。
真的,我决心已定。这篇文章我看了不止百遍。
什么报纸?昌保接过来一看:《深圳特区报》。大标题是《东方风来满眼春》,作者陈锡添。
“南国春早。一月的鹏城,花木葱茏,春意荡漾。跨进新年,深圳正以勃勃英姿,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开篇几句就充满了诗情画意,很吸引人。
“就在这个时候,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各族人民敬爱的邓小平同志到深圳来了!”
“众所周知,邓小平同志是创办经济特区的主要决策者。早在1979年4月,他在听取当时中共广东省委主要负责人的汇报后说: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做特区。”
“次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通过并颁布《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中国经济特区就这样诞生了。深圳特区是邓小平同志亲自开辟的最早的改革开放的试验地之一。它的发展情况,小平同志当然十分关注。1984年1月,小平同志曾到深圳视察过。一晃,8年过去了。深圳的面貌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老人家迫不及待要亲自目睹一番。”
“国贸中心大厦,高高耸立,直插云霄。这是深圳人民的骄傲。深圳的建设者曾在这里创下了‘三天一层楼’的纪录,成了‘深圳速度’的象征。到深圳来的中外人士,总要登上楼顶的旋转餐厅,远眺深圳城市的景色。1月20日上午9时35分,小平同志在省、市负责人陪同下,来到国贸大厦参观,该大厦的女职工整齐地站在两旁,鼓掌欢迎小平同志,并齐喊‘邓爷爷好!’,小平同志高兴地向她们招手,并鼓掌致意。在53层的旋转餐厅,小平同志俯瞰深圳市容。他看到高楼林立,鳞次栉比,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很是高兴。坐下来后,他先看一张深圳经济特区总体规划图。接着,李灏向小平同志汇报深圳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情况。李灏说,深圳的经济建设发展很快,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1984年,人均收入为600元,现在是2000元。”
“小平同志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不冒点风险,办什么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万无一失,谁敢说这样的话?”
他用普通话,认真地一句一句地读着。
昌保笑了,说:你这真是乡下人学官话。咬牙切齿,怪腔怪调,不要吓走人。
我这不是练习吗?今后不遇故乡人,我就不说故乡话了。今后与人交流自然是要说普通话。
望着二哥那庄重严肃的脸,那认真的神情,昌保心情突然感到沉重了:看来,二哥真的是吃了秤砣铁了心。还是问了一句:你真想走?
嗯,走定了。
家里好日子不过,去外面瞎折腾,你心里有底吗?
没底。
那你就不要开步走。
读懂了这篇文章,我胆子大了,有点底了。你也读读看。
我没读,我还在校。反正是国家分配,我不想那么多,我梦想分到市里,争取留在县里,确保乡镇,这是我的目标。
你最好还是看看这篇文章,在深圳开一家诊所,一定会比在奉新发展快发展大。我相信通过自己努力,在奉新能做好的,在深圳也能做好!
看你怎么说服父母?铁饭碗来之不易啊!
所以,你要帮我敲打边鼓呀,你也看看这张报纸。这不,我找到这张报纸,要你也读一读,读懂了,就有信心了,就敢哪。
昌保接过报纸,再瞄了一眼,这才发现,不是今年的报纸,惊讶地叫一声:这是去年的报纸呀。
是的,是去年的。这不写得清清楚楚吗,1992年3月26日。昌保,我告诉你,这张报纸在我怀里揣了快一年了,有空我就读,就想,这叫“特区”啊!特区有特殊的政策,特区的人思想解放,我想,我一定能干成。
不就是开一家牙科诊所吗?二哥,你把这事看得太神圣了,太艰难了。不管怎么说,我支持你,不行就回来呗。我们上届的同学很多分到深圳,那儿正需要人才……
(6)
老爸高兴地领着全家等着“潦河一日游”,不算是“泡汤”了,也该是“泡水”了。
昌仁辞职南下的消息,在这寒冷尚未褪尽的早春无疑像一盆冷水浇在父母的心上。尽管初二的太阳高高挂在天上,流淌的潦河水波闪闪发亮。黎昌仁8岁的女儿黎婷算是大孩子,领着孩子们不停地在河边跑着,跳着,玩着向河里打石头打波浪的游戏。十几个大人再也没有心情去看潦河了。
一年四季,这时的潦河最温柔,最美丽,清清的河水,缓缓地流着;绿茵尽染,被去年大水浸过岸边留下的痕迹是黄沙黄泥。两岸的白杨垂柳在春风里渐渐吐绿,岸边长满青草的堤,堤外的村庄是古老的香樟,香樟杨柳排排相连。登高一望,潦河就是从绿色中流过的一条闪亮的项链。春天的潦河真的很美。此刻谁也不会欣赏这种美了。前几年,绿化工作不到位,两岸泥沙堆积,夏季常涨水,混浊的河水夹带着山里的泥沙与枯枝冲向岸边,山洪暴发时,还会翻过堤坝。这么多年来,黎家祖孙三代都来过潦河边,填过堤,挑过土,垒过坝,夯过桩,繁重的抗洪防汛工作,让他们对潦河又是爱又是惧,都愿为修好潦河多出一把力,多流一些汗。
听说要规划一河两岸工程,未来的潦河两岸将要修建成水泥路,竖起高高的电线杆,小小奉新城不就像省城南昌一样了么?想到未来的奉新城,想到要变化的家乡,两位老人心中的结实在没法解开。
是被什么迷了心窍?县中医院有什么不好?多少牙科医生削尖脑袋想进去,都没有门路。当然,儿子是争气的,十年来,赢得好口碑,不容易呀。奉新县上上下下的领导都信任他,县委书记都找他补牙,在县里,这是最大的荣誉和信任哪!儿子和医院领导同事相处得体,还提升为口腔科主任,服务态度好,服务质量好。县里一位领导这样夸奖他:做事见人品,治牙出精品。用中医院院长的话说:你们家的黎昌仁是小城名医,是明星了。这些表扬到哪儿去找啊!
唉,还有什么不满足呢!领导同事知道了他要离职会怎么说呢?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
顺风顺水的日子不过,非要去逆水行舟!
事先也不与家里人商量,还选择在这个大过年的日子里,让一家人心里都不痛快,着实不痛快,丢了铁饭碗吃什么?铁碗好饭,丢了就捡不回来啊!父亲不善言语,一个人嘀咕着。
那时,在政府机关工作的人端的是金饭碗,银饭碗,在国有体制里是铁饭碗,大集体的是泥饭碗。这一辞职,好了,没有饭碗了,吃狗屁呀!
在母亲眼里,儿子已过而立之年,都还是孩子。妈妈爱孩子,离家千里,牵挂在心。出门创业,该要吃多少苦,受多少累啊,无房无亲,晚上睡哪里?白天在哪里吃?有事找一个助手,找一个说话的朋友都没有。在家这里多好,一家人,有事可以商量,做什么事都会有一个帮手啊。
哥嫂弟妹们想到自己的事多一点:二哥走了,看病也不方便了,找医生看病也没有一个牵线搭桥的人了。二哥人脉好,他成了县里的名医,成了黎家的一张名片。这一走,名片也没有了。
人群里只剩下孩子的嬉笑声和叹息声。还是老爸先提问:为什么要辞职?总得说出一个合情的理由吧?待业青年南下找工作,农民南下去打工,你是一个主任哪!
医院领导给了你小鞋穿?患者给了你气受?
你这样做对得起院领导的信任吗?对得起奉新县病友的信任吗?父亲这几句话问在理上了。
老爸没有从离开体制上去指责他的行为,而是以理谈事,以情感人。没人应和。
他应和了。先是微微一笑,说:爸,今天正好是全家团聚的日子,我不就是抓住这个机会,特地听听父母、兄弟们的意见吗?再说,我也不是一时心血来潮,我这叫深思熟虑。我都考虑一年了。去年,报道了小平同志南方讲话,我在看,在调查,在想么,想了一年,终于得出了结论:趁我还年轻,还是跟上时代,到外面闯闯的好,深圳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我为什么不选南昌,宜春,不选南京,不选广州,偏偏选深圳,总是有道理的。
我们家兄弟多,不像人家家里独生子女,我离开了家,还有兄弟姐姐,可以奉待父母。现在交通方便,有事,叫一声,我就回来。我还年轻,总不能一辈子窝在小县城哪。他说。
你爸窝在小县城,也把你们几个兄弟养大了,也没有成为讨饭的!你祖父窝在山里,也把我养大了!怎么了?窝在小县城里就不光彩,就无能?你不是年轻人了,过了而立,已到中年。女儿也快9岁了。
不,不,我绝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过去有户口,我们哪儿都不能去。现在政策开放,哪儿都可以去闯。我外出闯闯有什么关系呢!
奉新不开放?一样开放。你弟弟考取大学那年还要带粮票,今年就不要粮票了。去年,县城除了领导家里可以安装电话外,谁都不能装。今年也开放了,打报告,邮电局审批就可以了,你要看到奉新也在进步……改革开放没落后啊!
爸,我没说奉新落后啊!
你想走,不就是嫌弃落后吗?
唉,你扣的这个帽子也太大了一点。我只是想看看试试我自己有多大能力。
你自己想明白,我是不赞成的!你们有谁举手的?有谁同意的?大家都默默无言,只有潦河水流动的声音。
爸,真的没有商量余地吗?
你知道吗?你这一走,就失去了铁饭碗,就再也找不回来了。几千几万人盼这只铁饭碗呵,你要是铁了心,你就走。
我还是想走!也定了要走!
想走?你真想走?你滚!……说罢,老爸一甩手大步离开了这群孩子。孩子们漠然了,从来不发脾气的老爸,今天怎么了?今天,还是过年哪。大家把目光投向他。他十分冷静,他与昌保耳语了几句,拔脚追向父亲。
全家人看见他与父亲的背影,缓缓向前,尔后是他扶着老爸的手,走向河堤,一家人跟在后面。他已向昌保交代,中午他请客,全家到奉新酒店用餐。
过去,春节期间,奉新的酒店大都不营业。改革开放后,外出工作的人回来一趟不容易,为节省时间,家里很少开火,找一家店饮酒品茶,相聚叙旧,卡拉OK,打打牌。奉新还真的是在变化,这几年来,春节期间,酒店热闹多了。
他机敏过人。他预测到,这辞职的事一出口,家里就会如发生地震一样。这地震如何平息呢?俗话说,知子莫如父。一样,知父莫如子。他要以欢乐和谐的方法解决。他理解父亲,一辈子辛苦构建这样一个大家庭,实在不易,孩子们都已安居乐业,学习工作有成,作为父亲真的心满意足了。他感谢改革开放,感谢这个时代,祖辈世代务农,由于读书用心,做事尽职尽责,农转非,进入了体制内,谋到一份职务。他出生那年,祖父还是以务农为生,家中有几亩薄田。学校放假时,他还回乡习农,这一代人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
和全国百姓一样,他们家经历了下放农村,回城择业,子女升学,就业诸多过程。下放那年,姐姐18岁,到了要出嫁的年龄了,昌忠14岁,昌仁11岁,昌义8岁,昌强还只有两岁,抱在怀里,大的牵在手上,小的坐在一辆拖拉机里,跌跌碰碰地送回老家。回到潦河边上一个叫黎家的小村庄里。11岁的他能爬上牛背放牛,能赤脚下得水田插秧割禾。像祖父重视他父亲读书一样,他父亲也重视孩子们的学业。乡镇小学刚刚开办,父亲就把昌忠、昌仁、昌义都送进了学校,看到还没有回城的希望,他遂又生了一个,全家高兴。
当接生员告诉他们,又是一个男孩时,那一刻,他父亲心情激动万分,这真是苍天赐给黎家的礼物,积善有德,六个男孩,六六大顺啊!保佑全家,平平安安,遂取名昌保。
中国传统文化对数字内涵与外延表达了特有的思维模式,一南、二气、三阳、四喜、五福、六和,七星、八宝、九宫、十美。五行生六和。六和指东西南北上下即天地四方,或指天下宇宙。古人认为六象征顺利,易经的坤卦有三个阴爻,重叠而成,是三个六,组成的纯阴之卦。《坤传》“坤道其顺手”,《说坤传》“坤,顺也”。坤卦代表顺利,也就有了“六六大顺”之说。遐想与期望并没有止于顺利之说,佛教中,六和还演绎出更多的宗教哲理与和谐理念。六与八在中国视为最吉利的数字,中国传统文化六六顺,六合彩,六和拳,六和散,在杭州西湖有六和塔,在南京有六合区。
公元970年(北宋开宝三年),在西湖之南,钱塘江畔月轮山上,建六和塔。父亲知道六和文化源自佛教,他特地去了百丈寺,烧香敬佛,请大师讲述六和内涵,他净心静听,他知道佛教里六和表达的是修身修性。
第一和,见和同解;第二和,戒和同修;第三和,身和同住;第四和,口和无净;第五和,意和同悦;第六和,利和同均,六和在心。
一和的见,即意见,见解,家庭如果见解不一样,那就有矛盾,协调才能达到一致。二和的戒,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就是戒,大家必须遵守,一起遵守就如同修炼,也就是现在的“制度管人,流程管事”的最初条文。
三和同住,原则是各安其分,各守其则。四和无净,就是不要语,不恶口,做正语,说实话,不乱说话。五和做到心理行为一致,以善待人,胸怀坦白。六和说到财产利益,做到共同繁荣富裕。同均并非平均分配,而是共同分享,分享苦难,分享希望,分享成果。
孩子们大了,父亲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向孩子们传授了六和思想。现在叫六和文化,已有六和禅院和书院。他悟性高,也领悟得深,父亲没料到的是,这六和文化在创业之中运用自如,他在珠海不敢说淋漓尽致,也可以说是恰到好处。从珠海的六和口腔医院创办到江西,上海,形成的六和连锁,都融进了六和文化。
父子双方都喜爱并深谙六和文化,什么意见和矛盾都可以在六和文化里获得和解与统一。
一声爸,我理解你。让爸心软了。你也要理解我呀。
两人从“见和同解”,很快达到“意和同悦”的境地。
爸说:你就不知道,我会想你吗?他知道爸是快60岁的人了。爸怎么会不理解他呢?六兄弟中他对新事物特别钟情,特别愿意接受。喜欢新,敢出新,想创新。在奉新这小县城,他第一个穿西装,系领带,第一个会唱卡拉OK。听人说,他唱得十分精彩,就像歌星一样。他不抽烟,不酗酒,不赌博。男人的一些坏习惯与他无缘。他脾气绝对好,从不生气,生人熟人,都是笑脸相对。他笑得真诚善良,从小,爸就相信他是一个有出息的人。
他沉默后说:知道。我工作有眉目后,我会回来接你的。我把兄弟们都接出去。
你做梦啊。
我相信自己。
你落脚的地方都没有,这不是大白天说梦话吗?
万事开头难。爸,你让我开一次头吧!说不定,我开好了头,对兄弟们,对我们村、我们乡,甚至奉新县都有影响呢!
儿子,你还在做梦!你呀,心比天高!下一句,眼高手低,他没说,他知道也理解儿子。他是追求上进的青年,最早到省里参加学术会议的医生。老爸换了一句说:要脚踏实地哟!
丢了饭碗,创业又不成,你回来吃什么啊!
看着爸爸语气渐渐缓和,他小心翼翼拿出了报纸说:爸,你是一定读过这张报纸的。只是忙,没有去多想。我事少,多想了一些。小平老人家提出的特区,这特区才打动了我的心哪。爸,你是敬佩小平的,没有小平的改革开放,我们一家人还在种田,我们兄弟哪有机会读书,现在特区允许私人开诊所,开医院,办企业,我去显显身手,下海试试水,无非是多含几口水。
老爸接过了那张《深圳特区报》。
不戴老花镜,他看不清,爸爸是老了。他亲切地在老爸耳边说:我不是胡乱选择,我不是迷途羔羊,爸,我念给你听。我是找了到过深圳的同学朋友们调查了的。分析了深圳情况,也分析了自己,还学习了六和文化才作出这个决定的。去深圳、珠海、海南的人很多,我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有位运动员说得好,人生能有几回搏,你就让我搏一回。
老爸打开了报纸,看到了日期,看到儿子对这报纸的珍爱的心情与珍藏的动作,心里明白了几分,动了几分情,心想,看来儿子是有心的,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希望儿子这次有心能栽好花,插好柳。
钱带够了吗?钱是男人的胆,没钱就走不了四方。
够了。我有点私房钱。
这是你的秘密,我不多问了。
在爸面前,我能有什么秘密,我一个月省10块钱,一年120块钱,10年1200块钱,我带1000元钱足够了。
爸,我到了深圳,给你买一根高级钓鱼竿,退休了,没事,就坐在潦河边钓钓鱼,这也是快乐。
是你喜欢钓鱼,别往我身上挪。你自己挣的钱,自己用,也别寄回来,保证老婆有饭吃,孩子有书读就行了。
我钓鱼也是向你学习的呀。我学钓鱼的目的是磨磨自己的性格。钓鱼除技术外要靠忍耐,坚守,我是在培养自己养心修性啊,有定功才会真成功。
儿子唠唠叨叨地说着,潦河在他们脚下静静地流着。父亲抬头望望蓝天,望望远方,问:深圳是不是好远,好远,靠着香港?
是的,好远,好远,坐火车到广州才能到深圳。
一片朦胧的远方渐渐地,渐渐地清晰,清晰到如月儿般明亮,太阳般闪耀,他才敢这样大胆提出“背井离乡”。
深圳。好远,好远哪。爸爸念着,声音有点呜咽。
那时候,还没有这句诗:生活不只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在他心中,眼前没有苟且,远方还在寻找。他听出了爸爸对儿子的钟爱与关心,一切尽在不言中。他觉得自己的眼眶有点湿润了,爸,走,吃饭去吧!他们在饭店等我们啦!今年是你的本命年啊!在家乡,本命年视为人生一道坎,跨过这道坎就会有美好的未来。为了顺利度过本命年,家乡习俗都给孩子系一根红腰带。小时候,父母就给他系过。一个人在外,如何度过本命年呢?他懂得爸爸的提醒,是做金鸡独立,雄鸡高唱,还是成了人家酒桌上的“鸡爪子”呢?
坐在饭店里的兄弟们不是焦急,是担心。他们催昌保去看看这对父子,交谈会有怎样的结果。昌保胸有成竹地说,请相信二哥的能力。连这点本事都没有还闯什么江湖。妈还是不放心,叫昌强把大姐、大姐夫也叫来了。这里作一个小小说明,同族里有个男孩叫昌祥,两人名字读音总分不清,要改名,妈找人算了一命,算命先生说,这孩子叫单名更有出头之日,黎昌强就改名黎强,成了黎昌仁的得力助手,无论是管理还是医疗技术,那真叫强!
姐姐是家中老大,这年已是43岁了,大昌保20岁,大他7岁。尽管文化程度不高,年龄在那儿,坐在妈妈身边,妈放心。妈心疼的还是今天这餐饭的钱,家里有鱼有肉,有酒有饭,请客是多此一举,这钱花得妈心痛,儿子都大了,大人们的话也没人听了。这不,说走就走,他不会听大人话的。她不糊涂,她深知,最后丈夫会屈服的。这场争论的结果必定是以儿子辞职而落幕。
果然,父子俩走进了包厢。
老伴虽然面色不悦,还是开了口,你们两个也来了。也好,也好,是团聚会,也是,也是,送别的聚会。这句话,她没说出口。
服务员上菜!昌保大声地对外叫了一声。
他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向父母敬酒:父爱如山,我代表我们七个姐弟,先向爸爸敬一杯,没有你就没有我们,没有你的付出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我们人人都知道,我们吃饭,我们读书,我们所有的花费都是你用血汗换来的,是你从牙缝里省出来的。爸,儿子会记住你的恩德,会为你们争气。这杯酒我先干了,你慢慢饮。
我要敬妈一杯,儿行千里母担忧,儿女永远是妈妈的心头肉,不管走到哪里,妈妈都会牵肠挂肚。妈!我们从小到大,没有离开你,鸟儿总要飞出巢,鱼儿也要游向大海,你就放手,像春天的风筝那样一松手,我可能飞得更高更远……
兄弟们这下亮眼了。大家忙,虽然是一家人,有了自己的小家,各自为工作孩子奔波,很少相聚,很少聊天。他的这两杯酒,这几句话让姐弟们开了眼界。看来二哥也是交际场上的一把好手啊!他知道兄弟们心里的结与老爸一样,一个铁饭碗丢了怎么了得。既然老爸没有再开口,兄弟们也不多言了。他从各人脸上可以看见众人的内心,他毕竟是一个看脸看口的医生啊!
“让中国人笑得更自信。”这是他创业后的一句广告词,不过,从这天开始,他的笑的确是更自信了,这自信来源于自己的努力和奋进,还来源于这张报纸。应该把这张报纸给家里人看看。他放下酒杯,说:我请姐姐、哥哥、弟弟们看看这张报纸吧。昌保笑了,你免开尊口,还是我来念吧!你的普通话好难听。昌保打开报纸大声念:深圳特区报,1992年3月26日,东方风来满眼春……
全家人似乎在听昌保作报告……
(7)
全家人都以为他会在家乡过完元宵节走,没想到,他选择离开的日子是初八,1月30日,星期六。
他说了两个理由,一是过了正月十五,汽车火车站是人山人海,上学的,打工的,返城上班的;二是早一点到,好找工作,也许开年开张正缺人哩。初二的团圆聚餐,就算是告别了,似乎没有很多的话说,他背一个旅行袋,装的是春秋装,棉袄他都没有穿,上了车。到了深圳还需要这些棉衣吗?一切从简。再一次检查了身份证,医师资格证和钱。有了证就可以找到工作,有了钱就能生存。
路上少不了吃,到了深圳也不知馆子店价位有多高,昨天花了二元一角钱,买了6包方便面,算一算,少了,听说深圳的方便面要比奉新贵几角钱。晚上又跑到食品店买了10包,共花了三元五角钱。说好了,亲朋好友不来送行,就算是一次出游吧,一早老婆上班去了,他准备看一眼女儿,女儿的床是空的,是不是上厕所了?那时家里没有厕所,只有马桶痰盂,一般在室外上公用厕所,细心的父亲伸手摸摸被褥,不热!那就是下床很久了。他匆匆走出门口,他听见了亲切的叫声:爸爸。
啊,婷婷,你在这儿干什么?
妈说,要我送你。一定要送你,妈说,今天没有人送你。女儿声音有些呜咽。
婷婷,爸爸外出创业,是好事,是喜事。啊,婷婷别难过。小时候我教你唱过一首《创业》的歌,记得吗?青天一顶星星亮,荒原一片篝火红……爸爸现在去的地方是城市,没有荒原,没有篝火,有大海,有灯光,爸爸安定后,就回来接你。好吗?
好的,爸爸记得来接我哈。
爸,昨晚你出去了,奶奶托叔叔送来了一瓶腌菜、腌萝卜和豆腐乳。奶奶说,你吃着,吃着,就会想起我们家,想起婷婷。
爸爸不吃也会想婷婷,婷婷乖。
爸走了,爸爸要赶汽车,到南昌,还要赶今天的火车,再见,婷婷。
爸爸,婷婷也有礼物送给你。
他一惊,女儿还准备什么礼物。昨晚真不该外出,让女儿久等了。女儿从书包里拿出来12个信封,信封上写着:江西奉新县中医院黎昌仁转黎婷婷收。
爸爸,你一个月给我写一封信哈。这下,他眼泪真的止不住了。婷婷,爸会给你写信,会给你打电话……爸走了,再见。
我要送爸爸到汽车站。
你一个人回来,爸爸不放心。
爸,我会靠右走的,我要送你去车站!
朦胧晨曦中,他牵着婷婷的小手,父女俩向汽车站走去。
婷婷眼尖,很远,很远就看见了昌保叔叔的身影。
你怎么在汽车站?不是说好了,不送吗?
算是例外吧!昌保小时候,二哥带他到潦河边钓过鱼,还筑拦捉过鱼。渔具都是自己做的,鱼竿、鱼篓、挖的蚯蚓做鱼饵。那时钓鱼、捉鱼完全是为了解馋。小鱼油炸,大鱼煮煎,妈妈做的酸菜辣鱼汤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菜。后来,工作了,手上有点钱,钓鱼才有讲究,自己配鱼饵,而这时二哥钓鱼的目的不是为了解馋,而是修身养性,让自己的性格能静下心来沉思,后来,昌保到萍乡、宜春读书了,二哥工作也忙,上潦河钓鱼就成了奢侈的事了。
我上了越山,帮你做了两样家乡竹制品,一是你喜欢的钓鱼竿,折叠的最新式的,你看看,用豪猪刷做的漂,不知深圳那儿可不可以钓鱼。反正,哪有江有河,有溪水,可以钓,你就去钓。还做了一个竹笔筒,放在自己办公桌上,是笔都可以往筒里放。我还刻了几个字:奉新越王山,是家乡的竹子,你闻闻清香。
读书时,每逢春天老师会带同学们游越山,那儿山清水秀,还有许多故事。
越山是奉新人的称呼。地图上、书上称之为越王山,这里有一段历史传说。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带兵打败越国,越王勾践被迫俯首称臣,在吴国为夫差养了4年马,做了4年马夫。公元前491年,勾践回越国,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经过了10多年的治理,越国强大起来了,勾践亲率大军进攻吴国,吴王战败自杀。吴国灭亡。
勾践灭吴后,想成就春秋霸业,统率大军攻打楚国,途中听说奉新地区有座山,适宜屯兵,遂带兵来到这山上,发现这儿山泉清澈,汇流成湖,可解决兵马饮水,山顶地势平坦开阔可操练兵马,山势险峻,山林茂盛,列兵防守,于是在此筑城,此山遂命名越王山,此城叫越王城。清代诗人徐运启咏越王山:
越王山上月轮收,翠黛青螺近欲浮。霸业尽随莲院水,云旗犹带土城秋。点军坪上松杉老,走马仑前鹿逐游。我欲登临问兴废,晴岚如许远峰头。
——(清·徐齐通)
这山以竹闻名,毛竹之多,竹林之深幽,居奉新之首,其他各乡、各山也有竹,奉新遂得名毛竹之乡。
弟弟攀山取竹,一周之内请朋友为他制作两样纪念品,这手足情的热潮涌上心头。
昌保,你带婷婷回去吧!车要开了。
昌保一手牵着黎婷,一手挥着。
售票员上车了,车门关了。倒车,拐弯,长途班车离开了,司机一踩油门,汽车加速。
奉新,再见了。
婷婷,再见了。
昌保,等我的好消息哈!
他坐在车里,刚刚湿润的眼睛还未干,这会儿又湿润了。他并不知道,女儿一样含泪看着车子消逝在远方。
昌保和女儿也不知道,他的心情是激动地向往远方,又是依依不舍地回望故乡,泪水却紧紧含在眼眶里,没有流下来,他戴上了墨镜,不让人看见他红红的眼睛。
(8)
从南昌到深圳的火车是晚上10点发车,离发车点还有12个小时,他不会浪费这么长的宝贵时间。计划好了,沿着八一大道往北走,不是去逛街,是去“逛医院”。
南昌,他是熟悉的,学习、进修、参观来过多次。南昌古称豫章,洪城,洪都。这儿是八一起义的地方,南昌人自豪地称之为英雄城。城中心有八一广场。每次来,他都会在那儿坐一坐,看一看,感受一下八一广场的激情与热烈;市南郊有八大山人纪念馆,他去过。那是一座道院,在青云谱,历史悠久,相传在2500年前就建在那里。后来因明末清初的画家朱耷居住于此,其号八大山,此道观遂得以闻名于世,1957年定为省级重点文物,1959年改为八大山人纪念馆。1985年八大山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中国古代十大文化名人之一,八大山人纪念馆名扬天下,走向世界,成为江西的一张名片。
赣江边的滕王阁因王勃写的《滕王阁序》知名度似乎要更高一筹。滕王阁屡遭战火,屡毁屡建,至今已有28次了。1989年滕王阁再次重建,千百年来老百姓渴望国富民强,家和民安,他赶上了好时代。
登上滕王阁眺望,真能看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雁阵惊寒”的景色。“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每次到此,他有这样的壮志,没有这样的悲情。他还年轻,更多的是胸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气魄,“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壮志。这个点,这短短的时间,他去“逛医院”就是受这雄心,这豪气的驱使。
他很清楚南昌各大医院的布局,几乎都集中在这条八一大道上。听说,前几年卫生部一位领导在这儿视察工作,开玩笑地说:你这儿可以叫医院一条街了。火车站附近是铁路医院(现改名为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只要走一站路,就是南昌市第二人民医院。往前走两站路,过了八一广场是省妇幼保健医院与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现为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他曾在这些医院学习过。二附院对面的福州路上是江西省口腔医院,那是他向往的一家医院。口腔医院后是江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后改称为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走到八一大桥头是江西省人民医院。每家医院都有口腔科,每家医院的口腔科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强项。江西省口腔界最好的专家与最好的设备都在这一条街上,他曾立了一个心愿,要到每家医院去看一下,体验一下,学习一下,也算是见见世面,就好比刘姥姥去大观园一样。在家乡中医院,一年365天,总是忙。一个人,一张牙椅,想歇三天都找不到机会。
那时,没有双休日,夫妻在一起就没有探亲假。五一节、国庆节两节只休息一天,春节也只休息三天,就是“看一下”的想法都难以实现。
十年时光过去了,由于挤不出时间,这个小小的梦都难以圆。
一附院的口腔颌面外科在江西口腔界是领头羊,口腔肿瘤的手术治疗与术后修复排在省内前列。二附院的口腔颌面创伤急救病例最多,忙时加床。学术会上,他听过这些教授老师们的演讲。口腔医院的大楼开始接纳病人还只三年,虽然时间短,他们的修复,正畸,牙周,牙体,牙髓疾病的治疗都是他想学习的技术知识。能到口腔医院进修一年是他梦寐以求的事。
有句话说,贫穷常会限制一个人的想象力。他望着口腔医院的高楼,想到的是学习。根本没有,也不敢想象后来的自己能去创办一家或几家口腔医院;再后来,竟成了中国民营口腔医院界最大航母的领航人。那时刻,他想到的仅仅是去深圳,去办一家属于自己的小诊所,能展现自己的技术,能用自己的技术和爱心服务牙病患者。后来时代给了他一个机遇,他抓住了这个机遇,成了弄潮儿。后来,多么让人回味思考的后来啊!
走在八一大道上,他想得很多。他在南昌学过修复(俗称镶牙),学过正畸(民间也叫矫正,就是把不齐的牙骨通过科学、力学的方法排整齐)。口腔科不仅仅是拔牙、补牙、镶牙,还有口腔颌面肿瘤,创伤颜面畸形整形,口腔黏膜疾病等的治疗。他知道自己这辈子不会从事口腔颌面外科这项工作,有机会看看也好啊。他一直叹息,在口腔肿瘤诊断和颌面外科手术上,他是弱项,有些甚至是空白。真的需要学习啊。到后来,他还在为自己补课。这两年,卫生部举办了种植牙学习班。他很想去,通知只发到省市医院。修复、正畸,他都学了,回到奉新县却很难开展,他遇见一个中学生,她想矫正自己的牙齿,是牙齿不齐,向外“飘”的那种,她找到他,他乐意接诊,只收300元。因为奉新百姓收入低,这样低的价格,她父母都不同意。300元相当于一家人四五个月的总收入。对于农民,是半年的收入。一年也没有几个这样的病人。即使学会了种植牙,恐怕在奉新也难以开展。
他有想在基层为百姓解决牙病问题的心愿,然而一些老百姓对牙病认识不足,常说嘴里牙齿多,拔一颗牙没关系。他也只能做一个“口头革命派”,说说而已。
在基层有这样的说法,拔了不镶是农民,痛了要补是市民,要镶牙的是万元户,要补牙能报销的是公务员。要求整牙矫牙的小妹的妈妈说,你又不要当演员,又不去做空姐,要那么漂亮干什么?也许,父母也有道理。他是医生,不是营销员,他要用技术展示自己,他要用技术服务病人,他要有一个舞台(现在说的平台),到哪儿去找?去宜春市?去南昌市?都不适合他。最后,他选择了深圳。
沿着八一大道行走,他走进医院,上楼,一个科一个科,一扇门又一扇门。走出医院门,佇立在医院门口。仰望着这些大医院,似乎有一种仪式感。这次是告别家乡,告别家乡的口腔界。如果,如果不离开家乡,那一定会常到省里来参加学术会,会向专家们请教交流。
现在,现在向南方,去深圳,再见了,同行专家们,后会有期!
(9)
在火车站餐馆解决了晚餐。
排队登车了,尽管春运高潮尚未来临,火车站已是人满为患。
绿皮火车是那个时代留给长途跋涉者的最深的记忆。最远的路可以在车上坐七天七夜。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南昌到北京是两夜一天。到深圳叫快车,也要24小时。这些绿皮火车没有空调,夏天是焖罐子,冬天是冰箱。每到一站,打开窗户,车站上总有售货员推着小车,喊着:盒饭,有吃盒饭的吗?
这几年从每盒2元,已涨到10元。车厢内也有服务员堆着餐车叫着:香烟、瓜子、八宝粥;啤酒、饮料、矿泉水。来,腿收一下。这时节,在这拥挤的世界里,不是腿收下,推车就可以行走,是只能工作暂停,看不到推车,听不到这熟悉的叫唤了。
踏上火车,对人多的感受更强烈了。坐的地方没有,即使躺在座位的椅子下,也得有好心的人同意。躺着,你不能动,他的双脚也不能动。一不小心,他脚落地就会踩伤躺着的人。他靠在车厢连接部找到了一个安置自己的位置。昌保送的鱼竿肩背着,他担心肩靠车厢壁会折断,取下,抱在怀里。旅行包当椅子,垫在屁股下坐着,妈妈做的腌菜、豆腐乳与女儿送的信封放进书包里,背在肩上,抱在怀里,不能让礼物受伤。旅途中,不要损害一件,也不能失落一件物品,带去的都在深圳要用的。他觉得安然无恙,才放心地蹲下,坐在旅行包上。就这样一个姿势都很难维持24小时,沿路又有上车的人,又越来越挤,挤得蹲不下去了。蹲着,大有被掩埋的可能。只得站起来。几乎是背靠背,胸贴胸。
那时,在邓小平南下讲话后,又一次掀起南下的热流,叫“淘金潮”,叫“去南方”。向南,几乎成了创业者必由之路,深圳、海南成了创业者的圣地。真要去“圣地”当然要不畏艰苦,要忍受得住饥饿,要不畏寒冷,还要能憋……
要有什么都能憋着的功夫,想饮水,等等;想拉尿,等等。离开了这个位置,就很快失去了自己站立的空间。这里只容纳不能随意动弹的一个人,想从袋里拿一块饼都要说一句:对不起,我要动动。不过大家还是互相迁让着,即使被踩了一脚,“对不起”后的回答是“没关系!”。
人与人之间没有多余的空隙,拥挤着;没有争吵,没有熙熙攘攘的声音,只有车轮与铁轨的撞击声响。昏暗的灯光下,偶尔传出鼾声。这真是一个奇妙的世界,站着,挤着一样进入梦乡。车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肯定是好梦,似乎都在积蓄待发,准备到达目的地大干一场。有路就有远方与诗,这条路的目的地很清楚,车上每个人都想奔向圆梦的地方,其实安静与安稳,和谐与和美,并不需要什么过高的外部条件,更不需要什么外部巨大压力。每个人都有梦,都是追梦人,只要有一条圆梦的路,再艰苦,再艰难,大家都愿意去求索,去探索,去奋斗。都愿用自己的青春与人生去拼搏,直到圆梦的那刻。
这是1993年春节后的一个春夜,绿皮火车载着圆梦的人开向深圳。
在中国,在这个鸡年,这个冬夜,这个点,有多少人奔波在圆梦路上啊。
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是中国口腔界的领头羊。继华西口腔学院后,她培养出了多少专家精英啊。这是沈刚大学毕业后的第五年,正为准备继续出国深造而努力着。
这夜,刚工作一年半的孙春燕医生在大连口腔医院值班。她一样在思考着自己的未来。
这夜,在昆明已经考入昆明医学院口腔系的梁娜同学,为自己成为一个大学生而高兴。这是入大学后的第一个春节,她还没有来得及去想未来,梦在哪里?她还要考研究生哩。
在吉林有个女孩叫许曼,在河南商丘有个男孩叫高大鹏,在江西丰城有个青年叫谢正新,在大理还有只有一岁的沈雪萍……
他们当中有的在襁褓中,有的在读中小学,有的在准备考大学,有的刚刚入大学,他们都有自己的梦想,谁也没有想到,一个鸡年过去了,又一个狗年过去了,在他们后来的日子里,他们离开了家乡,与这位正在绿皮车里站着做梦的他走到一起了,走到他搭建的平台上,携手共圆人生梦。
人生的列车会开向何方?谁也无法判断?奇妙之缘,往往会奇妙地让几个不相识的人伸出手成了知心的朋友,他们都走进了六和、拜尔、拜博,共成长,共同成了拜博人。
夜深了,车轮响声似乎更响了。
(10)
天亮了。沿途有些旅客下车了,又上来了一些寻梦的人。大家一样谦让着,轮流上厕所,轮流走到车厢连接处伸伸腰,用微笑相视,用微笑面对。
即使站着,腰很累,双腿很酸,大家坚持着,相安无事。
他利用到站停车、有旅客要下车时的短暂停顿进行移动,尾随人流缓缓向厕所移动身体。他看见一位母亲用塑料瓶给三岁的儿子接尿。他主动伸出手说,我给你带走。在厕所门口排队排几分钟,完成了早上排泄、洗漱工作,而这个移动的动作需半小时,或更长。与车上旅伴一样,站了一夜腰酸背痛,他们用手搂肩,擦腰、擦擦双腿,活动四肢血脉。车窗外晨光跳动,望望车外,有点饥饿感,想移到热水箱前,泡一碗方便面,很难移动,拧包,背着书包,还有怕折断的鱼竿都在身上。他为自己有点小聪明而庆幸了一番:他购的饭碗是有弯柄的,在这奔驰的车上站不稳,有柄,端着就稳多了。热水箱前旅客也在排队,轮到他,接水,盖好,转身离开。昨晚站姿入梦的地方早已换人了,走到车厢相接处,车身厉害地晃动了一下,握紧,怕烫,松手怕摔掉了,怕浪费了一碗面。他忍住了烫,站稳了双脚,一碗面总算没有脱手。要感谢绿皮车上的一位茶炉工,他借给了他一块擦锅布。这是绿皮火车的特有工种,他每天要保证旅客的饮水,开水用煤烧,他关好煤炉,路过这儿扶了他一把,递上这块破布,托着。就这样一个小小的动作,一块小小的布,让他感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让他节约了3角5分钱。那时,在夏天,1角钱可以买两根冰棒。
粉红色的晨曦在窗外一闪而过。进入了隧道,窗外一片漆黑,车厢内,灯亮着,有旅客问:进了广东吗?
一位旅客说:过了隧道就是广东。
另一位旅客说:这是湖南境内的隧道,刚过衡阳。
你到哪?
深圳。
你呢?
深圳。
韶关,有下车吗?
清远,有下车吗?
没有人回答。
大家相互会心地一笑。挤着吧!可以抱团取暖。
车窗外,晨光透亮。真正天亮了,如果再没有隧道,该是走过了粤北山岭。其实,还只是6点多钟,南方天亮得早,透过车窗可以看见南方的山山水水。这山,是湘南或是粤北的山呢!
在车上还有十几个小时,在这双脚不能移动的空间里,该如何度过啊。
那时候的人没有手机,坐下后,就开口交流,说天南地北,讲五湖四海,闲聊叫“侃大山”,相互之间没有戒心,不用警惕。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人人心里都珍藏着奋进的激情。
大家站着,站累了,就请人让让,蹲下或坐下,还有些年纪大的人,挤在车厢走廊上请坐票的让半个座位,椅上两座位成了三座位,三座位成了四或五座位,这一让过道里稍微可以转身了。礼让之后,是交谈了,话匣拉开了,精神也振奋了。
看你,是回单位吧!
是啊,我在深圳工作好几年了。这次回家是办老婆调动的事。
你们早来好啊!我们还得找关系。
早来早吃苦。第一批来的人睡工棚,吃盒饭,挺苦的。
你是什么专业的。
建筑的,你呢?
医生,儿科。
嘿!这我就熟悉了,深圳就缺儿科医生,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结婚生子,谁家孩子不是个宝,各医院都准备增设儿科,要儿科医生。
又问。你的老家在哪里。
湖南。湘雅毕业的。
热门货啊。湖南湘雅和北京协和,是名牌呀!我不是医生,我都知道。你不愁找不到工作,这名校就是找工作的名片。很多医院在招聘。
深圳、珠海,包括广州把你们统统称为“江湖”医生。哈哈,不是那个“江湖”哈,是江西,湖南,湖北的湖。我是江西人,我们内地经济不发达,医生哪,工人哪,一些干部呀,都想往深圳、珠海、海南跑,江西,湖南,湖北来的医生最多。民间戏说“江湖医生”。家乡穷呗。这儿是特区,政策顶好的。工资嘛,当然比内地高,高几倍啊!
他听到这位建筑工程师是江西人,心里特别温暖,小心翼翼地插问一句:请问,你知道其他科医生缺吗?
据我所知,妇产科、骨科都缺。女性看病,车祸外伤呀,都要找医生。
这位老乡偏偏就不提口腔科,他急忙问一句:口腔科呢?
什么口腔科?五官科吧?
不,是口腔科,通俗地说就是牙科。
啊,街头巷尾开业的多。良莠不齐。知识分子大都去医院,工人,尤其是建筑工地的临时工,还有工厂招临时工人大都去低档的诊所。不过,我也见过高档的牙科诊所,他们主要接诊的是香港来的病人。不管怎么说,内地看牙总比香港便宜。就是高档也便宜,香港客特别多!
我还想多问一句,这些诊所在什么地段?
罗湖区火车站附近;市区内福田区,大都是高档的私人诊所。
呵呵,谢谢,谢谢。
你是牙科医生吗?
可以说,是吧!
提问。简答。交换信息,消磨了时间,充满了乐趣。像绿色火车一样慢慢的节奏,载着旅客慢慢地度过一日的时光。这样的聊天,成了坐绿皮火车人的一代记忆。几十年后,回忆起来,虽有艰苦,更多是温馨和亲切。不像现在坐车,相视无语,沉默起始。
终点站到了,是深圳罗湖火车站。
深圳火车站资格老。1950年它就是一个孤独的三等小站。两条轨道,四条长凳,晚上靠煤油灯和蜡烛照明,主要存在于罗湖口岸。20世纪80年代广州与深圳的火车相连,简陋的火车站才得以改观。到深圳一律从广州站转乘,下火车后,换火车或改坐长途汽车。听早到深圳的朋友说,那时火车每天只开三趟,路上最少要用两个半到三个小时,坐汽车更苦,路上以泥土与石砂路为主,路程不长,因为路况不好,有时却要花掉一天的时间。
现在好了,火车直接进深圳市。这真是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享受到开放政策的成果。绿皮火车停了,静静地停下来。他早早就收好了行李,一个旅行包是衣物,一个书包是证件与人民币,还有女儿的信封和妈妈的几瓶腌菜,背上有弟弟送的钓鱼竿。到了,心情反而安静了,不挤,不用挤,跟着人流出站。
车站新建不久,1992年10月才投入使用。一切都是那么干净,整洁,条理分明,服务员,列车员都带着微笑。
哗啦啦的人流涌向出口,在车上聊天的几个旅客早早地融入人流中,很快不见了。与其他的旅客相比,他的行李算是简单的轻便的,本想问问找旅馆的事,算了,找不到就在火车站过一夜,看看夜市,看看罗湖口岸,看看香格里拉与福田大酒店,也是乐趣。
出了深圳火车站转身一望,出口大门上是清晰的“深圳”两个大字。
这两个字是邓小平的手书。当年任深圳市委书记兼市长的李灏到北京请小平题词时,老人家出于对特区的期望,决定不单为火车站题词,而要给深圳人民题词,因此少写了一个“站”字。他并不知道这其中的奥妙。回首一望,算是向火车站告别。
夜深走在深圳的大街上,灯光闪烁,还能听到酒吧的歌声,歌词听不懂。用粤语唱的旋律很好听(他以为是粤语),歌词不懂:及习西记嗯曼晚叹,及习落撇嗯曼胆寒,那倘西克嘿茫,每立醉茫茫,莫魂吾特亲秋丢草郎,盈星可比系海凶泼龙,吾细克吾细落,河蚊排蚊总嘛叫克刚来,沙分梯租爹,七分可怕拜,爱拜加七呀!
他自己也没料到刚到深圳听不懂歌词的这首歌曲,竟会与他相伴后半生。
他将在这儿亮出自己的翅膀。
能飞多高,飞多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