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引子:征服牙症
(1)
本书传主是牙医,是草根,是百姓。穷其一生与牙为伍,为牙齿健康,牙齿实用,牙齿美丽,为让草根百姓微笑时拥有一口美牙的自信,拼搏不息,是一名不屈不挠的征服牙症者。写作中,总不免会有些关于牙疼趣闻的碎句断语潜入大脑,飘落笔下,其本意为释疑、注释,添趣。本人且妄自擅定本书读者为爱牙者、不希望自己牙痛者、牙科创业者、关心关爱口腔事业发展者(含投资者)。为请您能读懂传主的筚路蓝缕,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玉汝于成的故事,开卷就告知你一点牙痛牙医史,让您像读手机文化碎片那样低头一阅。不只为博您一笑,切实想让您轻松阅读。读完这本书后您就明白这点餐前佐料,尽是我的真情实意。你会说,哇!小小的牙齿还有这么多的故事呀!
(2)
常言道,“牙痛不是病,痛起来真要命。”中国这句名言流传甚广,成了大江南北老幼妇孺皆知的常识。
如果视其为中国民间首创金句,或特有民谚,那需要认真考证了。
有了动物与人,在地球上,就必然有牙齿存在,虎牙犬齿,为人熟知。有牙,就会有牙痛症状出现。
怕牙痛成了人类的天性。动物亦有牙痛,可怜的是,动物只能以自残自虐来表达。牙症不致命,牙痛却要命,人类都怕牙痛。
印度人害怕牙痛的金句是:“将山洞挖空吧,只要能止住牙齿的疼痛;将山脉掘断吧,只要能平息牙齿的怒火。”这是公元前2000年,古印度诗集《吠陀》中的诗句。其意明确,如果能治好我的牙痛,山无棱,天地合,也在所不惜。
西方人一样恐惧牙痛。
英国戏剧家萧伯纳说:牙齿痛的人会想到有一种人最快乐,那就是牙齿不痛的人。
奇葩的事发生了,有人竟将“牙痛”列为人类分类的标准: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痛苦的人是牙痛病人;一种快乐的人是牙齿不痛的人。
有以性别分类:男人与女人;有以财富分类:穷人与富人;有以道德分类:好人与坏人。如真要以牙痛分类,这世界上,恐怕只有一种人了:统统都是牙痛人。无牙痛过的人几乎不存在。因为一个人有28到32颗牙齿,加上儿童时期20颗乳牙,就有52次牙痛概率。还有时间!人生在世近百年,在一个人身上不发生牙痛的概率几乎为零。
厉害了,我的牙。
(3)
古今中外名人都有过牙痛史,西方名人,如华盛顿、安徒生、丘吉尔、斯大林、希特勒。拿破仑曾在1817年被流放圣赫勒拿岛时拔除了痛牙。这颗牙几经辗转到了英国斯温顿市一家拍卖行里拍卖,卖价达8000英镑。同样,牛顿及一些名人的患牙拔除后亦高价出售。反之,活着的名人为自己牙高价投保,请保险公司标价。看来名人的牙齿也高我辈一等。牙齿功用不仅在咀嚼,希特勒死后的最后鉴别靠的是他口腔里的龋齿。
在东方,曹操、杜甫、韩愈、白居易、毛泽东、朱德、蒋介石、杨虎城……都有过一样牙痛、治牙、拔牙、镶牙的经历。韩愈作诗:“羡君齿牙牢且洁,大肉硬饼如刀截;我今牙豁落者多,所存十馀皆兀臲。”白居易牙痛诗曰:“头痛牙疼三日卧,妻看煎药婢来扶。”又叹:“老与齿别,齿随涕零。”杜甫语:“当期塞雨干,宿昔齿疾寥。”牙痛不曾绕过任何伟人与名人。
中国大文豪鲁迅,坦诚地称自己:“我从小就是牙痛党之一”。他并非故意和牙齿不痛的正人君子立异,他实在欲罢不能。牙痛,终身与鲁迅相伴,(见侯桂新博客)。
在1925年10月30日行文《从胡须说到牙齿》,鲁迅用“歪着嘴角吸风”的形象,勾勒出牙痛人的表情。(这种牙痛叫“牙髓炎”,以低温可以止痛。)
从侯桂新博客整理的鲁迅“牙痛史”中摘录几段:(诚恳向博主致谢。)
在北京:
1913年5月1日晚上,鲁迅牙齿大痛,彻夜不眠。
1913年5月3日,鲁迅前往王府井徐景文牙医处疗治,约定补牙4颗,并买含漱药1瓶,共计价47元。5日、10日、11日,鲁迅三次前往看牙医,补好了4颗牙齿。
1913年12月20日,鲁迅再去徐景文牙医寓所,“令修正所补三齿”。第二天修正完毕,酬金2元。
1914年5月23日,鲁迅前往青云阁购买牙粉等物。
1914年8月12日夜,鲁迅牙痛。
1914年10月7日夜,鲁迅牙痛。
1914年11月29日,鲁迅前往青云阁购买牙粉一盒,付费6角。
1915年2月28日,鲁迅前往劝业场购买牙粉等物。
1915年5月2日,鲁迅前往观音寺街购买牙粉等物。
1915年6月13日夜,鲁迅牙痛失眠。
1915年7月24日,鲁迅前往徐景文寓所治疗龋齿。26日再去,付费10元。31日再去,并往商店买牙粉、牙刷等,花费1元。
1915年8月6日,鲁迅前往徐景文寓所疗齿。13日再去补牙,付费3元。
1915年8月31日,鲁迅前往临记洋行购买牙粉、牙刷等,付费1元。
1915年12月4日夜,鲁迅牙痛。
1915年12月18日夜,鲁迅牙齿大痛,失眠到天亮。
1915年12月19日,鲁迅前往徐景文寓所疗齿,取含漱药一瓶。24、26和31日,再去治疗龋齿。
1916年1月2日,鲁迅前往徐景文寓所疗齿。7日再去。14日再去,补牙1颗,付费8元。
1916年3月13日夜,鲁迅自己拔掉破牙1颗。
1916年3月18日,鲁迅前往徐景文寓所疗齿,付费1元。
1917年12月11日晚,鲁迅牙齿“小痛”。
1917年12月29日,鲁迅因牙痛前往陈顺龙寓所,拔掉1颗龋齿,付费3元。“归后仍未愈,盖犹有龋者。”30日再去,又拔掉1颗龋齿,付费3元。
1919年4月1日,鲁迅牙痛,前往陈顺龙寓所治疗。3日、7日、10日再去。15日再去,补牙完毕,付费5元。
1919年10月14日夜,鲁迅牙痛。
1919年11月22日,鲁迅前往陈顺龙寓所,拔牙1颗,付费2元。
1920年12月7日,鲁迅“同母亲至八宝胡同伊东牙医院疗齿”。
1921年3月27日夜,鲁迅掉落门牙1颗。(疑为有牙周病,牙已松动——作者注)
1926年7月3日,鲁迅前往伊东牙医寓所,拔牙3颗。10日,补牙完毕,付费15元。
无论是客居广州,久住上海,牙痛都与鲁迅为伍。鲁迅牙痛时均去看牙医,治牙伴随了鲁迅一生。关于牙症的记录,日记里一直维持到1935年年底。记录:高桥齿科医院治牙付费6元。
1936年10月19日凌晨,鲁迅逝世。他的人生牙痛史也画上了句号。从逝者照片看,鲁迅两颊下陷,此为消瘦之故。然,未戴假牙应实为颊部下陷主因也。
如日记未漏记的话,鲁迅总计缺失牙齿22颗,其中医生拔除17颗,自行意外脱落5颗。以28颗标准牙计算,鲁迅逝世前,口内属于自己的牙只有6颗,他口内一大半已是假牙。记录为治牙总花费231元。此花费肯定偏低。以20世纪50年代的收费标准来算,拔牙2—3元/颗,阻生牙5元/颗,拔牙费:17×3=51元;231-51=180元;修复半口约100元,上下牙至少为200元左右。用现代标准消费推算:如果选种植牙1.2万×22,为26.4万;选活动牙中等材料2万元左右;选固定不可取,因剩余牙齿不健康,难以固位。鲁迅口内在当时只能是活动义齿。
牙痛的确不是小事,拔牙、镶牙在经济上,肉体上,心理上均承受了痛苦。
鲁迅称自己为“牙痛党之一”,看来不是戏谑,是求实。因为鲁迅自己学过医,深知牙痛之苦。从记录看,鲁迅患有龋齿也患有牙周病,即中医所说“虫牙与火牙”并存。
现在,不可能有这样认真记录自己的牙病、关爱自己牙齿的“牙痛党”了。痛哉!惜哉!
(4)
人类与牙痛搏斗的历史太悠久了。7000多年前,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中下游的苏美尔人(亦有音译为苏默人或苏曼)就有了与牙痛搏斗的记录。
镌刻在泥板书上的楔形文有“牙洞”“牙虫”的显示。苏美尔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古文明。他们相信牙痛是“牙虫”所致,这个理念一直在人类史上延续了千万年。
到了巴比伦人时代,他们琢磨出用啤酒加油熬在病牙上,再念咒语,可以置“牙虫”于“死”地,或让“牙虫”逃出牙齿。
世界上最早与牙齿有关的咒语是:
阿努造天空(阿努,是创造世间一切事物的创世神),天空造地球,地球造江河,江河造水流。水流造沼泽,沼泽造地龙,(牙虫)地龙去找阿努沙李斯(神灵)。
……救救我吧!
看看,最后又落到要问祈求神灵驱赶牙痛了。
于是,西方人供起了“牙痛之神”。希望神能帮助人战胜或免去牙痛,或牙痛转嫁到牙神身上,让疼痛折磨牙神。看来,在小小牙痛的问题上,人对神是居心叵测啊。
16世纪,在西方,牙医由理发师兼任。寻找牙虫时用烟熏牙,用黄金塞牙洞,找不到牙痛的原因时就放血。今天所看到理发店门口的标志是:红白相交条纹旋转的立柱。有谁知道这神秘的转柱起源竟与牙痛有关。胆小的人会听得毛骨悚然。那时,放血疗法治牙痛已成为主流。那条纹是放血后血染的绷带飘舞的样子,标识与理发无关。为止牙痛的血染风采,却长留人间。失血性休克后,清醒过来的牙痛未减。在牙痛依然的时刻,带血的绷带在风中飘扬。是恐惧还是残忍?是祈祷还是祝福?谁也不知道。流传到今天,竟成为理发店的标识。
中国人庆幸没有这样做,既不放血,也不供牙痛尊神,中国人还是相信中医。
中国医师相信牙痛源于“牙虫”与“火气”,找药物专门对付牙虫火气所致的牙痛。《黄帝内经》治疗牙痛的单方是花椒,后人加细辛,华佗用了“麻沸散”。中医还有清心火、胃火之药,已用于治疗“火牙”。效果难以让人点赞。一些游医会到眼睛里捉“牙虫”。从眼睛里捉牙虫的骗人小技却一直流传了几千年。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即1974年、1975年、1976年,在小城镇的街头巷尾还有捉“牙虫”的游医在公开表演骗人的小技,把从眼睛里抓出的牙虫放进盛满清水的碗里,让围观者看到小小白虫的蠕动等等。这一切,都没有有效地解决牙痛症状。后来中国人用针灸或自行泡制的中药止牙痛,也只是权宜之计。
中国没人供养牙神,也不供牙医。那时,中国牙医与流浪艺人一样在街头摆上地摊,为牙痛患者止牙痛,拔除患牙。
牙痛依然。人类与牙症的搏斗继续着。
从平民布衣到总统富翁无一人能幸免牙痛苦楚的经历。
于是,西方一些文人感叹地说:人类历史是一部牙痛史。征服牙痛成了人类重要任务之一。
是不是也可以笑叹:人类历史是一部征服牙痛的历史。
在这个世界上,牙痛终止于18世纪中期。不是牙齿不痛了,是有人终于解决了拔牙不痛的难题。这个人是牙医,叫莫顿。他把麻醉药用于拔牙上。这药,叫乙醚。
莫顿在美国波士顿一家小牙医诊所行医。在一次联欢晚会上发现一个朋友吸了笑气后摔倒不知疼痛。这位牙科医生有所触动,他想,笑气是不是有止痛作用?他有一位朋友叫杰克逊,是化学家。他向杰克逊请教并合作,让牙痛病人吸入乙醚后,拔除了坏牙。病人一点都不知道疼痛。
从此,拔牙痛进入了拔牙可以不痛的时代了。这天是1846年1月16日。后人将此日定为牙痛与不痛的分水岭。莫顿去世后,其墓志铭上写着:在他以前,手术是一种酷刑,从他以后,科学战胜了疼痛。
波士顿公园有许多纪念碑,在华盛顿纪念碑不远处,有一个很高的纪念碑,纪念一种药品:乙醚。碑上写着:疼痛不会再有。
在这之前,有一个叫郎(Lang)的美国乡村医生在1842年3月30日就成功无痛地为一位颈部长肿块患者进行了手术。美国政府把3月30日这天,定为美国国际医师节。
2017年11月3日,国家卫生计生委申请设立“中国医师节”。国务院于2018年批复将每年8月19日设立为“中国医师节”,体现了党和国家对1100万卫生工作者的关怀与肯定。中国牙科医师一样享受这样的关怀与肯定。中国牙医一如既往地为中国百姓终生牙齿不痛、牙齿美丽而努力。
(5)
中国真正的牙医是随教会医院一起进入沿海各城市而逐渐深入内地各省市的。
明清时期,把治疗牙痛的郎中医生规划到理发的手艺人中,称为拔牙匠,与剃头师傅为同行。澡堂洗脚、推拿、按摩与拔牙医均属同类职业人员。在上海称拔牙者为“大洋伞”。因为一把太阳伞下撑起一家“牙科”,靠椅(即诊疗椅)上放几把牙钳,地上铺一张床单,床单上放的是拔下来的烂牙齿。如有的牙痛病人来拔牙,问上几句,看看烂牙,坐上靠椅即可行拔牙术。这种场面也曾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目前我国口腔医学界一致公认的中国现代牙医之父,中国现代口腔医学先驱,是艾西理·渥华德·林则。他是加拿大魁北克人,1884年2月出生,是多伦多大学牙科学学士,牙科理学硕士,皇家牙科科学院博士和口腔外科教授,医学教育家。
中国口腔医学的创始人为何是一位外国人呢?
长话短说。
1906年秋,林则自己申请,受加拿大教会派遣,来到中国,成为一名有牙科医学知识与技能的传教士。他选择在中国成都定居,他的心愿是为中国的每一个县培养一位口腔医生。1892年有一位叫启尔德的医生在成都四圣祠建立了成都仁济医院,林则到来后,分出一间给他做牙科诊所。中国的第一家牙科诊所诞生了。
这一带平坦,大家称之为坝子。
以后就叫华西坝。
林则牙科诊所开诊后,第一天接诊的是一位牙痛女病人,脸肿,口腔流脓。用现在的专业术语解释,她患的是严重牙周病,全口牙周溢脓。她要求拔牙,满嘴脓血,无人敢拔。这样的症状已存在多年,林则知道这是慢性病,清洗脓液后,可以分次拔除病牙。不久,拔除了全口坏牙,并对她行义齿修复,恢复了青春的面容和咀嚼的功能。名声传出后,牙痛的病人接踵而至,一时间门庭若市,5年后即1911年扩建为牙症医院,专门医治有牙痛牙病症状的患者。
1917年创办华西协合大学牙医系学科,华西协合大学医科班设立了牙科课。即现在的口腔医学系与医疗系,两个系均设有口腔科课程,只不过口腔系以口腔专业为重点,医疗系以口腔专业为辅。后牙医系扩展为牙医学院,授课的都是当时的世界知名牙医。
1928年华西协合大学口腔医院成立。这些国际知名牙医博士参与治疗与管理,对学生采取淘汰制,贯彻“选英才,高起点,严要求,淘汰制”的理念,要确保学术质量,而不是数量。一般20人一班,毕业时一般只剩一半学生。一次只招20—30人。不培养“匠人”是林则的理念,少招的理念一直保持到20世纪60年代。进入21世纪开始扩招,但高分招录一直保持到今天(2018年)。
1907年的成都,人口过10万,正宗牙医唯他一人。在他办的牙医诊所里,他身为医师,兼助手,护士,技师,后带学生,又成为教师。
在他工作的华西曾有这样一幅告知治牙病的广告:一个面黄肌瘦的四川老财,手捧饭碗,开口大笑,露出口中唯一的一颗虫牙,广告名为“无齿之图”。与现代版健康广告“从齿开始”有异曲同工之妙。
林则的诊所并非“高大上”,用他的话说,不及加拿大的三流柴房。
林则这样描绘:“地板是泥泞的,雨后更甚,房子的椽被长年开放式火炉产生的油烟熏成了黑色。房顶杂乱地铺着烧制的陶瓷瓦片,其上已经有不少的漏缝了。前屋的窗子是中国古式的带格子的纸窗户,后屋是潮湿破旧的泥土墙,这墙未达到屋顶,只是把这屋和那个吵闹的中式出租复合房分隔开来,租房的人像是一直在大声地家庭争吵中生活。小屋的一头堆放着家用的煤、木头和木屑,另一头堆放着已经损坏不能使用的中式家具。”
创业人艰苦的经历常会被后人重复。本书传主最初开诊所,自己所住之处,与中国当年创业者一样艰苦。这是上天赐给每一个创业者的礼物。孟子曰: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可见,天下欲成大事者都注定要吃苦。
林则是中国口腔医学创始人,是教育家,他带的第一个学生,与第一批学生必定都是中国人。
第一个弟子叫黄天启(1891—1985),四川眉山市人。1921入华西协合大学,是第一个从高等口腔学专业毕业的中国人。黄天启先后两次(1926年和1937年)被林则派赴加拿大进修,获博士学位。回国后任成都四圣祠牙症医院副院长。
蒋介石赴台前夕,赶到成都,在该院重做了一副全口义齿。
1950年,林则离开了他生活工作44年的中国,回到了加拿大。1968年加拿大安大略牙医学会授予林则终身会员资格。牙医学会这样评价他:此人不宣扬自己做过什么,要做什么,能做什么。但只要需要和责任召唤,他会以勇气、决心和罕见的睿智担起责任。他没有为自己工作,他为事业工作,为同仁工作,为职业工作,为所生活的世界工作。
很多中国牙医称他是加拿大派往中国最早的白求恩式的医生。
1999年,四川大学在华西口腔医院科教大楼前为林则铸造了一尊铜像。
中国牙痛者与治牙痛者忘不了他。
(6)
华西口腔医院是中国口腔医学的发源地,一百多年来,许多知名学者在这里传道授业、著书立说,许许多多口腔医学的大师巨匠,杰出的口腔医学人才从这里走向全国各地,走向世界。他们当中有学界的精英,有德艺双馨的优秀医生。然而,对于一个大国来说,他们只是少数。
就是少数这些走出了天府之国的精英,支起了中国口腔医学事业的一片天。
在西方,牙医要大学本科毕业后才能有资格报告牙学院。毕业后就是牙学博士。在西方视口腔健康、牙齿卫生与牙齿多少为文明的标尺与象征之一。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牙齿健康的标准是:80岁老人至少要有20颗功能牙。鲁迅不达标,在中国,先不说老人,一些中年人都不达标。
中国牙医竭尽全力为牙病患者服务。分配到各地的口腔精英一个个都是中国口腔医学各独立学科的创始人,包括中国整形医学的创始人,开拓者,及早期践行者。因为中国人对“牙”的轻视,对牙病、牙症的误解与轻视,对牙痛只是恐惧与远离。这些为牙症的减轻与消失奋斗的名人的名字淹没在历史的烟云里,当今口腔系的学生大都不知自己的祖师爷。
毛燮均(1901—1979),我国口腔正畸学科主要创始人之一。四川省仁寿县人,1922年考入华西协合大学牙医学系,8年后获牙医学博士。抗日战争胜利后赴北京大学医学院牙医系任教,首任主任,后赴美国进修,1949年回国后任口腔医学院主任,建立正畸科并任主任,主编了我国第一本《口腔矫形学》。
比他大3岁的陈华教授,亦是我国正畸创始人,我军口腔医学教育的奠基人。
陈教授1923年入华西牙学院读书,1930年获博士学位,1931年在北京协和任教,1945年赴美留学。回国后受聘于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教授,他拒绝去台湾。1951年他所属医学院改为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建制,改称解放军第五军医大学,1954年迁至西安,与第四军医大合并,他是西安口腔医学院创始人。1962年他招收了我军第一批口腔正畸学研究生。
他从《康熙字典》中,选用了“齿”“牙”,作为部首偏旁,创造口腔解剖的新字,如“龋”“龈”等系列名词,编成《口腔医学名词》,使我国口腔医学名词命名步入规范化。
上海九院,现在的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院创始人是他俩的学友:席应忠(1906—1985),四川安县人,1930年毕业于牙学院,获博士学位,1940年去美国留学。回国后一直在上海任教行医。1952年院系调整,他任上海第二医学院口腔科主任兼广慈医院口腔科主任。
张锡泽教授(1911年—2004年9月25),四川仁寿县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九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奠基人,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创始人之一。1939年毕业于华西协合大学牙医学院,获牙医学博士学位,1946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口腔颌面外科,1948年回国,1953年任上海医大口腔医学系副主任,后接任主任。接任口腔系教科书——《口腔颌外科》主编,第一版主编是夏良才教授。
夏良才教授(1911—1975),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创始人,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创始人之一,四川仁寿人。1930年进牙学院,1937年获牙医学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后留学美国。回国后,任牙医学院外科系主任。最早从西方引进口腔颌外科新技术,他从眼耳鼻喉医院挤出五张病床,开展了唇腭裂修补术,全鼻再造术,逐渐建立起颌面外科病房。
1960年,夏良才教授奉调武汉,创办湖北医学院口腔医学院,当年招生,1965年湖北医学院第一届口腔系学生毕业。第二年招了第二届。第三年由于调整,停招一年。1963年为第三届。湖北医学院口腔系口腔医院建立在武昌大东门一家道观内,背靠武昌蛇山。完全是白手起家,夏良才教授与学生一起拖车拉砖、盖房修路,将旧道观改造成病房与手术室,开设了湖北,也是中国最早的较大较全的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室与病房。
四川医学院党委书记老红军孙毅华赞美说:夏教授是湖医的骄傲,也是华西的骄傲。
中国口腔界第一位工程院院士邱蔚六,是夏良才早年的学生。1932年10月生于成都,重庆奉节人,1955年毕业于华西口腔医学院,分配到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后入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任科主任,系主任,院长,2001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接替张锡泽主编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口腔颌面外科统编教材《口腔颌面外科学》,该教材现由其博士生张志愿院士任主编。
这些院士们是我走在医道文缘路上的指引者、激励者。今日,能为这位牙科传主执笔写出中国民营口腔事业承前启后向前发展的文字,与院士们的关注密切相关。
华西,也是中国整形外科老一辈创始人学习与工作的起点。
中国整复外科之父张涤生(1916—2015),1937年在华西学习西医学知识,那年他21岁。1941年接触到大批抗日伤残战士,生命虽得以救治,而外貌畸形,功能障碍严重,生存艰难,心理压力极大。他遂决定学习整形。1946年因立下军功,选派赴美学习,回国后行医于国防医学院,后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颌面外科任主任。
1955年任上海第二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主任,教授。1964年成立整形外科。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整复外科事业的创始人和开拓者。
宋儒耀(1914—2003),生于辽宁,1939年毕业于华西牙医学院,获牙医博士。1943年留美,1957年创建了世界上最大的整形外科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
在中国,早期整形与口腔同源,亲如骨肉,后来越分越细,时至今日,口腔科一样担负美容与整形的医疗任务,只不过局限在口腔颜面。这是牙医学的进步与精细。
牙医学的进步与国人对牙健康的要求同步发展。治牙症不能停留在“牙不痛”的水平上,要求牙能用,牙失落后再恢复牙功能。进入现代,要求牙齿洁白,整齐美丽,牙医不只是治疗牙齿,包括舌、颊、腭及整个口腔,改叫口腔医师;牙学系亦改称口腔系,牙学院改称口腔医学院了。
(7)
可惜可叹的是,看病难看牙病更难的现象一直存在了几十年。
尽管精英辈出,尽管人才济济。
中国牙科的起步,中国口腔事业的发展其实很艰难,很缓慢。
中国人对口腔保健一直不重视。在明清以前,农村百姓基本没有刷牙的习惯,晨起用水潄,用柳支条剔牙,如果能在漱口水中加一点盐,算是很讲究的了。
辛亥革命后,截至1946年,全国建立了10所牙医本科与专科学校。
1914年,刘东生编的《中国牙科大事》记载每百万人只拥有1名牙医;1949年后,全国正规牙医不足700人(亦统计为500人)。
1949年到改革开放前期,全国口腔设备不超过1.5万台。医院按行政配置牙科医生,县级医院为1名,地级为3—5名,省级为5—10名。
我国省市龋病病发率为37%,平均每人有2.47颗龋齿,患者占到总人数一半,牙周病约50%。
以江西为例。1949年以前江西与中国各中小城市一样,牙医均以私人诊所为主。九江知名的有左医师、南昌有胡医师,赣州有陈医师。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公私合营高潮中,全国私人诊所民营医院全部进入公立医院,县镇牙科进入县镇医院,小城市进入社区医院,大街小巷再无牙科诊所。江西无例外,左医师进入九江地区人民医院,胡医师进入了南昌市东湖区医院,陈氏兄弟进入赣州市人民医院。他们大都具有家族性,代代相传。四五十年后,其子孙仍有人继续从事口腔专业的工作,赣州陈家孙女就读武汉大学口腔系,获硕士研究生学位,现工作在赣南医学院口腔系,上饶牙医世家的孙子就读于上饶医专,工作在市级医院。
南昌市最正规的口腔科是当年中正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科,1949年由解放军接管。接管者中,有一位东北女性,30余岁,曾就读于日本齿科大学,毕业后回国即参军,随四野南下,到达南昌,回归医疗,任军医院口腔科主任。20世纪50年代末,军医院集体转业,划归江西医学院,命名为江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她是该院口腔科第一任科主任,叫常铭纲,也是江西医学院口腔系的创始人。2012年逝世,享年92岁。
20世纪,江西医学院各省市口腔科医生均系来自上海、成都、北京、武汉这四地医学院的毕业生,分配在地市级城市。“文革”中又全部下放到农村最基层医疗单位。
那个时期,两头不重视,即,患者不重视口腔卫生;卫生主管部门不重视口腔医学专业。该专业一直在疲软中踏步。
1982年,江西医学院口腔系在江西招收首届口腔医学系学生。1987年首届毕业生分往江西各地,远远不能满足市县级医院要求。经过20余年的发展,江西口腔科医师迅速增加,但还是没有走向城镇,大多数口腔医师留在市区或流向沿海二三级城市。比如,本书传主就是从县医院走向特区,走向沿海,走向大城市。
小县城的牙痛患者怎么办?
(8)
1988年中国每10万人口拥有一名牙医。
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平均每1000—2000人拥有一名牙医。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5000个居民有一名口腔医师。
国家发展目标是2030年达到4000—5000人拥有一名牙医。
患牙病率为97%,牙周病患病率依然为50%,龋病率为37%。
2012年,中国注册牙医11.6万,其中医师9.4万,助理2.3万,其中广州数量最多,为10413人,西藏最少只有105人。百万人牙医配比人数全国平均为85人,最高北京,第二为上海,两地相差3.5倍。
中国牙科市场只有美国的1/10。
中国目前有6.5万家牙科诊所,占全球总量的15.7%。
换句话说,中国还需要大量的牙医和口腔科医师。
有市场,就不断有人员与技术进入。事实上,在中国基层牙科诊所中,有一大批无证者(含助理)在行医,用正能量的话说,即使无证也能从事口腔保健工作,为广大百姓服务。换句话说,无证行医,虽违法违规,照样上诊,照样走街串巷,由于价格低廉,深受农村乡镇百姓欢迎。但因卫生条件差,技术差,留下后遗症的很多,如,拔牙后感染,不良修复体致颡,下颌关节病,口腔癌,口腔黏膜病等。
据综合统计,中国牙科治疗的市场大约600亿人民币。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与爱牙意识提高,市场需要每年会以25%以上增长。卫生部曾公布了口腔机构盈利能力的数据,专科医院中,牙科医院利润水平排名第四,利润率在10%—15%之间。有一份调查报告认为规模化口腔医院的利润应该高于这个统计数字,达29.46%。
而实际办院的操作中,有偏高,有偏低,也就是说,亏盈均见。一时间,投资者跃跃欲试。
时间进入2015年,到处可以看到牙科就医的广告,到处都可以看到种植牙的宣传。牙科知识尚未认真普及,牙科治疗直接走向高端。到底是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是牙科诊所的经济推动?2008年口腔医疗规模市场不到200亿,2017年逼近千亿。
是金钱征服了牙症,还是牙症需要金钱?牙症患者与其口袋里的钱成了许多人,包括牙痛者治牙者与办牙诊所、办口腔医院者心中的结。
(9)
传主是一个最基层的口腔科医师,如开卷第一句所言:穷其一生,与牙为伍。他从低端走向高端。他从口腔医生成为一名医学企业家。从办几家诊所成为口腔医疗界连锁店的早期创建者与开发者之一。怎样让牙痛者口袋里的钱用之合理,怎样让牙痛者花钱后解决痛苦并满意,是这位传主最早的思考。面对这一组矛盾,他想解决,在发展中解开这一个个心结。他是怎样解开这个心结的?
一切从零开始。
他的人生轨迹很简单,走向特区,走向大上海,走进北京城,创建了中国口腔帝国。这条创建口腔帝国的路就是一条征服牙症的路,也就是解决牙症与金钱矛盾之路。
他的背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他的历程是远去时代的写真;他创造了口腔界的一个奇迹。过去没有出现过,将来也难以复制出。他的事业诞生可以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他创建的团队可以作为一个医疗集团样本来分析,他的企业走向可以让同行思考。
他遇到的矛盾与心结,可以作为当代中国民营口腔办院方向进行探索:首先要肯定的是口腔诊所和医院的诞生与发展的终极目的是为百姓口腔健康服务。那么,如何在为病友服务中得到发展?是服务促进发展,还是发展为了服务?
答案似乎很明确,两个关键词:资本投入。医疗服务。其实,实践中十分艰难。因“三观”有异,理念悬殊,有些诊所或医院因未能处理好几者之间的关系,开办后,短短四年内便倒闭。金融的本质是逐利,企业牢记的是收入高,成本低;医生牢记的是质量高,服务优;病人需要的是效果好,价格惠。这几对矛盾一直是中国牙痛者心中,中国口腔病人心中,中国关注口腔健康的人与中国口腔医院创办者心中的结。
(10)
采访时,我记住了一组数字:
2015年,在中国每分钟会有8家公司诞生(实际是注册),三年内破产倒闭的为80%,大学生创业失败率达95%。
而他,本书传主,一个从基层医院走出来的医生,从租赁一人一椅的诊所做起,发展到全国有213家门店,2789台椅位。可以说,他的创业是成功的,是值得后来者研讨的,学习的。在中国改革开放大潮中,他是一名践行者,获益者,见证者。
传主的传奇人生证明了,只有改革开放才能推动时代向前发展,强大了祖国,绚丽了人生,服务了百姓。一路走来,他向旁观者,同行者及学者展示了他征服牙症路上的两部分:前部分是创业的艰辛与才智积累,后部分是资金投入与医疗服务。严格地说前后是难以分开的。
口腔帝国发展到今天,一个全国关爱口腔健康的机遇发生了,出现了,传来了福音:泰康保险公司进入了拜博。从此后,护齿治牙有了保险,中国人的牙齿有了“专用专款”。中国人的口腔健康有了保险,这还是开天辟地的大事(过去公务员、国有企业员工享受公费医疗时,看牙报销控制得很紧)。这事儿再扩大想一想,如果眼、耳、鼻、喉、心脏病、肿瘤统统纳入保险,医疗与保险联姻,国家再伸手扶助,中国人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破解,会不会指日可待呢?这也许是我下一本书探讨的课题。
本章结束时要纠正的是:“牙痛不是病,痛起来真要命。”这句民谚不是常识,是误导。
牙痛就是病:有牙髓炎,牙周病,龋病,还有牙龈癌。不是恐吓,一些牙病可以致癌,例如残根,不良修复体,即粗糙的假牙刺激舌部或颊黏膜会致白斑,会致创伤性溃疡,而变舌癌,颊癌。牙痛还可以诱发心梗,脑梗,牙周病与糖尿病有密切相关性。准备怀孕前一定要检查口腔,排除潜在的牙病,并进行治疗。
以两个口腔癌患者为例,一是精神分析专家弗洛伊德,61岁,患了口腔癌,位置在上颌,是否与牙齿残根有关不得而知,他嗜烟。现在分析,也不能排除残根的刺激。
二是当代著名作家陈忠实,《白鹿原》的作者,患的是舌癌。舌癌早期是创伤性溃疡。总之,一句话,牙痛就是病。请记住,牙无症,体少病;口腔健康,全身健康。
传主经历了从谋生到为百姓口腔健康而创业的心理过程;在创业路上,他应该是一名成功者。当他选择泰康,泰康选择了他,两相结合,在中国开辟了征服牙症的一条新路。
传主遇到了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创业时期。他践行的历程,他创业的理念或许能给你我,给看病治病者,给口腔医学创业者,投资者,乃至在人生路上奔波的理想者,生存者都会有一点启示,一点激励。
传主与中国民营口腔事业发展同在。
传主一生与牙相伴。
医海扬帆,以牙作舟;渡人渡已,驶向理想彼岸。
于是,有了这本写他的书。写他创业,写他纠结。
他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