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一曼传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游洋梦

赵一曼七八岁的时候,父亲李鸿绪在自家的楼下开办了一个私塾学堂,私塾先生是李相臣、李平之(一曼的远房哥哥)。学堂里除了一曼、绍唐之外,还有本家的侄子灿久、少基、世满等六七个孩子,读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启蒙课本。先生每天带着一群孩子咿咿呀呀地读书,像一只老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崽,村里人便把这种私塾叫作“鸡婆学堂”。

在交通闭塞、山高皇帝远的川南贫困山区,村里百姓十有八九没念过书,祖祖辈辈蜗居在山乡里,没去过宜宾城,穷人家的孩子哪有求知识学文化的份儿。像赵一曼这样能在私塾读书的女孩子更是凤毛麟角。

开始时,赵一曼还是十分认真读书的。她天资聪颖,先生教的书很快就能倒背如流,但读的时间长了就感到乏味。背会了她就精神溜号,开始玩起夹在书中的蝴蝶、树叶等小玩意儿来。不过每当先生让她背书的时候,她都能流利地背下来。每当谁背不下来的时候,只要给赵一曼使个眼色,她就在旁边高声大气、若无其事地跟着背。这一伴奏、一提示,再难的书也顺利地背下来了。先生知道她这个小灵精在捣鬼,但也不当面戳穿她。

在学堂里,孩子们偶尔也会捉弄一下先生。在一个闷热的夏日午后,先生中午喝了点酒,年过半百的人就开始犯困,他让孩子们背书,自己歪躺在藤椅上睡着了,还打起呼噜来。这时孩子们谁也不背书了,赵一曼从书袋里拿出一只中午刚捉的小螳螂来,轻轻地放在先生的衣领子里。小螳螂在先生的脖子上耍起了大刀,这时先生才从睡梦中醒来,从衣领子里捉出那只螳螂来。他立刻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于是勃然大怒道:“这是谁干的?还不快给我站出来!”学堂里顿时鸦雀无声,孩子们吓得不敢抬头,个个惴惴不安。“再不站出来,我就‘打满堂红’啦。”他把戒尺在桌子上敲得啪啪响,用“打满堂红”来威胁大家。顿时,灿久、少基、绍唐都把惊慌失措的目光转向赵一曼,心里抱怨说:“瞧,这回惹下大祸了吧。”

这时,只见赵一曼离开了座位,毫无惧色地走到先生面前说:“先生,是我干的。”她那一副“好汉做事好汉当”的样子,让在座的孩子们打心眼儿里佩服,也令先生很吃惊。面对这位东家娇生惯养的小姐,他也只得高抬贵手。于是,先生把戒尺重重地放在一边,说:“这回念你承认错误,不打手板,罚你背这三天念的书。”背书对赵一曼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别说是三天,就是十天的书她也背得出来。于是,赵一曼慢条斯理、一板一眼、一字不落地背完了三天学的课文。她有些自满地歪头瞧着先生,心想,看你还能怎么样?

先生似乎看出了她的心思,夸奖说:“背得不错。”接着把书里的字单独拿出来让她认。这回可露怯了,书里的好多字单独拿出来她就不认得了,赵一曼憋得小脸通红,害羞地低下了头。

先生终于找出了她的弱点,叮嘱她说:“今后一定要用心,一个字一个字认真地念,不要耍小聪明。”赵一曼认真地点点头,虚心地接受了先生的教诲,从此开始认真读书。

赵一曼立志求学目标远大。她曾对弟弟和侄子们说:“将来我要到县城里去读书,到京城去上大学。”侄子们都不信,认为她是在吹牛。“幺姑,上县城要翻好多座山,上京城要走上几个月,你去得了吗?”赵一曼自信地说:“怎么不能,我不但在中国读,还想去游洋呢!秋瑾不是就游过洋吗,我也能。”“游洋”对那个时代的女孩子来说,确实是一个遥远的憧憬,对赵一曼来说也是一个美丽的梦。从此,侄儿们见着她就笑着喊:“游洋生来啦!游洋生来啦!”侄儿们讽刺她说:“幺姑只能从中伯阳游到上伯阳,再从上伯阳游到下伯阳,这不就是‘游洋’了吗?”

后来,赵一曼真的实现了游洋梦。1927年,她在武汉给二姐李坤杰的信中说:“我可能要到苏联去,先不要告诉别人,如果去不成,就成了幼年时‘游洋’的笑话了。”赵一曼到苏联后又给李坤杰写信说:“我已经到了苏联,现在你可以向族中的亲友公开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