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医患关系构建:社会视角下的思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当前,医患纠纷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医者悬壶济世、治病救人;患者为健康、生命求医问药。患者康复,乃医者之功、患者之幸;反之,则为医患之共难。医、患本应是同舟共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朋友,可不知为何成了冤家对头。
一段时间以来,医患纠纷频发,甚至发展到人身伤害的程度,已成为严重影响社会安定、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解决医患矛盾,政府采取了很多的治理措施,社会有识之士提出了不少有益的意见。但是,收效仍不理想。寻根究底,问题在于医疗纠纷的产生有多种错综复杂的原因,诸如医生的服务问题、医院的管理问题、病人的认知问题、家属的素质问题……这些都是原因。但应该说,造成医疗纠纷频发的关键、根本原因在于社会文明建设和社会管理方面存在缺陷。
正因如此,许多社会科学工作者从各个不同视角对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预防和处置,开展了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西南医科大学程文玉教授作为项目负责人,率领她的团队所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以医疗纠纷为视角完善和创新社会建设管理研究》(项目编号:13XSH009),就是可喜的硕果之一。
他们在深入考察、调研、思考的基础上,剖析了“医疗纠纷”以及医疗纠纷的成因及治理现状;创新性地提出了建设和谐医患关系的“四大基础”:政治基础、经济基础、文化基础、法律基础,即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四个方面。他们的研究报告深刻地指出了“四大基础”与和谐医患关系的内在逻辑关系:政治基础是和谐医患关系的灵魂;经济基础是和谐医患关系的保障;文化基础是和谐医患关系的根基;法治基础是和谐医患关系的准绳。
他们提出,必须以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为目的,实施创新社会建设管理的“四大工程”,即医疗政治民心工程;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工程;医患文化建设工程;医药卫生法制建设工程。
他们组成写作组,将上述观点精心撰写成了本书。书里看上去似乎并无多少惊人之语,但细细读来,其中不乏创新性的真知灼见;大题之下有言之凿凿的调研材料、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
应该说,本专著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就学术价值而言,该专著首次创新地提出了建设和谐医患关系的“四大基础”的观点,并揭示了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克服了单纯就医疗纠纷谈医疗纠纷的表象性,以俯瞰透析的研究姿态,纵深、全面地对影响和造成医疗纠纷问题的深层次、全要素进行剖析,对医疗纠纷的预防和有效处理提出标本兼治的对策,这对完善创新社会建设和治理理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从实用方面来说,本专著广泛采集了与医疗纠纷直接和间接相关主体的意见和建议,同时研读了数以千计的真实案例,他们还亲赴美国、德国及我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专题考察,进行比较研究,后在相应理论的铺垫、支撑下,提出了具有可行性、适用性的预防和解决医疗纠纷的对策建议。这样,涉及医疗纠纷的各主体均可以从中寻找到自身可用之策。这些对策和建议,将会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我们的目标和方向。
在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当下,我们既要看到新中国成立70年来,卫生健康事业取得的长足的进步,同时也要看到,人民对健康的期盼更高,对生存的质量要求更高,维权意识更强。所有的社科工作者,特别是卫生法学人都要清楚这一点,从而自觉地肩负起历史重任:以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创新社会建设治理,建立起“医生依法行医,病人依法就医,公民依法尊医”的和谐医患关系,促进和谐社会战略和大健康战略实现,让富强、民主、和谐、健康的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中国卫生法学会会长
2019年11月18日